论文摘要
英语中动结构因涉及复杂的句法、语义和词汇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中动结构的生成更是语言学家们争相研究的热门领域,由此催生了两大阵营,形成了两大学说:词汇生成说和名词移位生成说。本文采用VP-壳理论,把语言学家们热议的典型类中动结构及少有涉及的非典型类中动结构都纳入研究范围,旨在提出一套全面统一的生成模式。本文采用扬弃的方法,从研究中动结构语义入手,旨在从句法层面揭示中动结构的生成。本文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我们对中动结构暂定了一个定义(working definition),并对中动结构进行了全新的分类。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一个粗略或精确的定义。本文从研究需要出发,暂定出了一个粗略的定义1:形式上,英语中动结构由主语NP+动词V+副词ADV构成;语义上,主语NP(内在属性)致使动词[V-ing(ofNP)]怎么样(ADV);句法上,中动词采用主动形式,现在时态,而且通常需要一个副词修饰。这一定义虽然宽泛,粗略,但却可以捕捉到中动结构在语义、句法方面的显著特征。按照这一定义,许多中动结构都可以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面对纷繁复杂的中动结构,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分类。传统意义上的典型类和非典型类区分,比较模糊,抽象。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动词的次语类特征把中动结构分为Class 1 middles,Class 2 middles及Class 3middles。这种区分,标准清晰,方法新颖,分类全面。工作定义的确立及中动结构的区分,能使我们摆脱无谓的纷扰,并把我们研究的触角进一步扩大。再者,在语义制约方面,我们确立了中动结构语法主语责任性在中动结构生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从句法层面研究中动结构的生成,但我们从一开始就重视中动句的语义属性。语义方面的众多属性最终归宿到了一点,那就是语法主语的责任性2(Responsibility condition.)。通过对中动结构生成方面的众多制约条件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主语责任性是中动结构生成的核心条件。动词体貌条件(aspectual condition),旨在选择合法的中动词;非结果条件(anti-effectednesscondition),寄生于责任条件,是责任条件的的必然推论;施事性条件(Agentivitycondition),是动词体貌条件的必要补充,两者合力对中动词加以选择。所有这些条件和主语责任性条件相比,都是外围条件,为中动句的生成提供了可能。因为不是核心条件,所以外围制约条件数量繁杂,不一而足,很难穷尽其研究。这一点和电脑配置颇为相似,CPU是电脑配置的内核,而外围设备却表现得丰富多样,可以是扫描仪,摄像头,投影仪等等。外围条件并非必备条件,而CPU却不可或缺。即便是配备了所有的核心要素和外围要素,有时候电脑仍然会卡机。中动句也是如此,有时候所有的制约条件都得到了满足,却仍然无法生成合格的中动句,因为可能还有许多未知因素(如语用制约等)。据此,我们得出下面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第三,我们认为英语中动结构中的隐含施事呈参数变化:显性为for-PP短语,隐性为IMP。中动结构的生成存在许多分歧,但有一点是各方所公认的,那就是隐含施事论元的存在。词汇生成说认为,它只存在于词汇概念层面,并不参与句法投射,因为在多数情况下,都被解读为arb(People in general)。这种处理方法无法解释为什么施事论元可以在句中显性出现,在对内置主语照应语(subject-contained anaphor)约束的解释方面更是显得无能为力,因为约束存在于句法层面。即使是名词移位说,对于隐含施事论元的身份也存在分歧,它到底是PRO,还是pro,抑或是其它什么隐性成分,说法不一。英语不允准pro,所以不可能是pro,Stroik(1992)通过研究认为是附加语,具体地说,是附加在VP上的PRO。我们也认为这一隐性成分应该是附加语,但绝不可能是PRO,因为英语中PRO总是在[Spec,T(-finite)]]位置,即标志语位置,这就和Stroik所声称的附加语位置的结论相矛盾。我们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这一隐性成分是IMP,附加在vp上。按照我们的方案,内置主语照应语(subject-contained anaphor)约束,及中动句副词的位置等问题都可以得到一揽子解决。IMP附加在vp位置,高于主语的节点(按照主语在VP内假设(VISH),主语在[Spec,VP]),便于成分统制,进而约束主语中的照应语。副词在我们的推导中位于VP附加语位置,而且在语义制约方面要求副词非施事性(Agent-neutral),这两方面在我们的生成模式中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它们是硬币的两面:一方面IMP(bearer ofimplicit agentθ-role)附加在vp位置,所以其施事辖域因为其它节点的阻断,所以鞭长莫及,无法影响ADV,故副词表现出非施事性(Agent-neutral);另一方面副词的非施事性迫使IMP(施事)“远走他乡”到vp附加语位置,而自己则留在了VP附加语的位置,这也照应了乔姆斯基(Chomsky)的自利原则(Greedprinciple)第四,我们采用VP壳理论,对三种类型中动句的生成作出了统一的解释。根据主语责任性条件,我们认为主语是原位生成的;隐含“致使”性动词的存在,类似于VP壳中轻动词(causative light verb),为我们采用VP-壳理论奠定了基础;我们把隐含施事论元视为附加在vp上的IMP,从而确立了其句法地位;通过对中动词的次语类特征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英语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最后我们对英语中动结构的句法生成过程做出了统一的解释,如图(2)所示:当然我们的解释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语言现象的复杂性,本文在为英语中动结构提供一种统一的生成模式和解释的同时,也遗留了一些问题。比如VP-壳对于其它语言的中动结构能否做出统一的解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动结构的构式语法分析[J]. 祖国 2013(22)
- [2].中动结构动词认知选择条件之“心理期待性”[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3].英汉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5)
- [4].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J]. 海外英语 2011(10)
- [5].中动结构中强制修饰语的认知语用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9(03)
- [6].从评价理论的视角来分析中动结构的特征[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7].英语中动结构的构式特征探析[J]. 校园英语 2014(17)
- [8].英语中动结构研究概述[J]. 河西学院学报 2011(04)
- [9].词汇化视角下的汉语中动结构分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8)
- [10].英汉中动结构的对比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6)
- [11].中动结构的定义、分类及特征[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03)
- [12].基于语料库数据化集成的中动结构英汉通质性对比分析[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5(04)
- [13].中动结构的“类指”和“定指”[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 [14].汉英法语中动结构探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5)
- [15].英语中动结构的ICM解读[J]. 韶关学院学报 2009(11)
- [16].英汉语中动结构认知对比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9)
- [17].英语中动结构的构块式分析[J]. 考试周刊 2008(23)
- [18].英语中动结构起源假说[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01)
- [19].中动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 语文学刊 2013(06)
- [20].英汉中动结构的对比研究初探[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2(08)
- [21].英、汉、藏语中动结构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 [22].英语中动结构的认知语义研究[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2)
- [23].英汉中动结构的认知分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04)
- [24].中动结构的行为链模式[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5].英语中动结构研究综述[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26].浅析英语中动结构[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09)
- [27].汉英中动结构小句对比探微[J]. 保山学院学报 2013(04)
- [28].语境对中动句的影响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03)
- [29].中动结构的评价意义[J]. 宜春学院学报 2012(11)
- [30].工具/处所类中动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句法生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