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情报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在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前后,派遣常驻使团赴日本收集情报的建议便被提出。然而直到1877年驻日使团才正式派出。由于日本出兵台湾;强行吞并琉球;并向朝鲜扩张势力,面对日本军事侵略的威胁,清政府从自身及属国安全角度考虑,开始注意对日本各方面的情报展开收集。在甲午战前,清政府方面收集到了一些有关日本国情以及对琉球、朝鲜军事动向的情报,这些情报也为清政府决策的作出提供了参考。通过收集日本军事情况的相关情报,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中国海防建设的发展。然而由于清政府内部情报制度和情报观念的落后,加之缺乏资金的支持,总体来讲,对日情报收集是失败的。在甲午战前很长时期内,都没有拉响战争的警报,海防建设也停滞了数年。最终,清政府既未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又没能保障属国的安全。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中文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概念的界定及选题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内的研究状况1.2.2 日本的研究状况1.3 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1.3.1 论文的基本结构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1.3.3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1.4 史料文献介绍1.4.1 中国史料文献部分1.4.2 日本史料文献部分第2章 日本的“琉球处分”与清政府的情报收集2.1 琉球“两属”的产生与日本的“琉球处分”2.1.1 近代以前琉球与中日两国的关系2.1.2 近代以来的中琉关系2.1.3 明治初年日本对琉球的政策2.1.4 中国官员赴日与日本“册封”琉球藩王2.2 日本侵略台湾与清政府的情报收集2.2.1 琉球漂流民被杀与日本漂流民被劫2.2.2 日本谋划侵台2.2.3 清政府的情报收集与中日交涉2.2.4 日本侵台与《北京专条》的签订2.3 1875 年日本“琉球处分”前后清政府的情报收集2.3.1 关于琉球贡使来华的中日交涉2.3.2 日本逐步切断中琉关系2.3.3 清政府方面的情报收集与反应2.4 日本吞并琉球前清政府的情报收集2.4.1 琉球的求助与清政府的应对2.4.2 何如璋的情报收集与清政府的决策2.4.3 对日交涉与日本吞并琉球2.5 小结第3章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与清政府的对日情报收集3.1 日本的“征韩论”与清政府的对日情报收集3.1.1 日本明治初年的“征韩论”3.1.2 清政府对日本“征韩论”的反应3.1.3 清政府对朝政策的转变3.2 “壬午兵变”前后的对日情报收集3.2.1 “壬午兵变”前的情报收集3.2.2 朝鲜的“壬午兵变”与日本的决策3.2.3 清政府的对日情报收集与出兵朝鲜3.2.4 驻日使团的情报收集探析3.3 中日《天津条约》签订前后的对日情报收集3.3.1 中日《天津条约》签订前后“谍者”提供的情报3.3.2 “谍者”真实身份考察3.3.3 清政府方面的反应及对日本的错误认识3.4 小结第4章 对日情报收集与晚清的海防建设—以军舰的购买为中心4.1 对日情报收集与清政府的“海防大讨论”4.1.1 近代日本海军的发展4.1.2 对日情报收集与清政府的购舰之议4.1.3 “海防大讨论”的展开4.2 对日情报收集与铁甲舰的购入4.2.1 侵台事件后日本的购舰活动4.2.2 对日情报收集与购舰的讨论4.2.3 对日情报收集与清政府态度的转变4.3 对日情报收集与甲午战前的海防建设4.3.1 日本的海军扩张4.3.2 甲午战前清政府海防建设的滞后4.3.3 从对日情报收集角度看中日两国海军力量的消长4.4 小结第5章 对日情报收集与反间谍斗争—以东靖民案为中心5.1 日本对华侦察与清政府的情报收集5.1.1 甲午战前日本对华侦察情况5.1.2 清政府对日本谍报活动的情报收集5.2 东靖民案考析5.2.1 东靖民案始末5.2.2 东靖民真实身份考5.2.3 清政府的应对与日本的谍报活动5.3 小结第6章 “征日论”与对日情报收集6.1 甲午战前的“征日论”6.1.1 1874 年日本侵略台湾期间的“征日论”6.1.2 日本强行吞并琉球后的“征日论”6.1.3 朝鲜“壬午兵变”后的“征日论”6.1.4 “征日论”的特点6.2 王之春的对日侦察与清政府的国防战略6.2.1 王之春赴日侦察的背景与经过6.2.2 王之春的汇报与建议6.2.3 清政府的国防战略6.3 清政府对日本军事地理情报的收集6.3.1 姚文栋与《日本地理兵要》6.3.2 王肇鋐与《日本环海险要图志》6.3.3 甲午期间的御敌策略6.4 小结结论参考文献附录一 甲午战前历届驻日使团人员名录附录二 《日本环海险要图志》总目录及《日本全国海岸总图》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清政府论文; 日本论文; 情报论文; 国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