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对缺血性脑损伤中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亚低温治疗对缺血性脑损伤中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应用线栓法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以提高脑缺血试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梗死病灶系由其中心的缺血中心区和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中心区由于脑血流量严重不足或完全缺血致脑细胞死亡。而缺血半暗带内由于側支循环存在,仍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神经细胞功能虽受损但短期内尚存活,处于可逆状态,如在有效时间内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则脑代谢障碍得以恢复,神经细胞可以存活并可以恢复功能。热休克蛋白是一种病理条件下产生的应激蛋白,在某些环境因素及应激刺激如缺血、缺氧、病毒感染、重金属离子、DNA损伤及热的作用后产生,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应激反应损伤的作用,主要在脑梗死的缺血半暗带中表达。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脑损伤后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多少,来评估脑损伤后缺血半暗带的大小,探讨急性脑血管时如何尽可能地减小缺血半暗带,以提高脑血管病的治疗水平,降低致残、致死率。低温一般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3335℃);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2832℃);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 (1727℃);超深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216℃);亚低温一般指3235℃的低温。研究实验发现,在脑缺血前、缺血期间和缺血早期给予亚低温治疗,可明显减轻脑缺血的病理损伤,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方法:健康SD大鼠48只,体重300—330g,随机分为两组:亚低温组和常温组,每组动物再分为12小时、24小时、48小时三个时间点亚组。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成功后,亚低温组头枕冰袋,测颞肌温度低于35℃时开始手术,亚低温组使低温保持在350C-32℃之间,低温持续2小时。常温组不枕冰袋。选颈部正中切口,从两侧颌下腺之间剪开浅筋膜,显露一侧胸锁乳突肌。钝性分离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间肌间隙,暴露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在颈总动脉深面穿一细线,钝性分离颈内、外动脉,用电凝器将颈外动脉的分支甲状腺上动脉、枕动脉烧断。游离颈外动脉约34mm,在其深面穿二条细线,近侧者打一活结,推向颈外动脉根部,远侧者结扎颈外动脉,并在结扎线远侧烧断颈外动脉。分离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翼腭动脉,用二个动脉夹分别夹闭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在颈外动脉上剪一小口,用制备的插线(在插线20mm处做一标记)插入颈外动脉至颈总动脉,收紧颈外动脉根部线之活结,松开颈内动脉的动脉夹,将颈外动脉拉向下方,使其与颈内动脉成直线,将插线经颈总动脉分叉处插入颈内动脉。插入颈内动脉时应注意勿使插线误入翼腭动脉。插线入颅后,收紧颈动脉根部线的活结,松开颈总动脉夹,观察有无出血,抽出颈总动脉深面的细线。连续缝合手术切口,注意动物保暖,待其清醒后观察其行为和症状。选入标准:①提尾后右前肢内收屈曲②爬行时向右侧划圈(“追尾现象”)③站立时向右侧倾倒。凡具有上述体征之一者可入选本实验。符合入选标准后分别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取脑标本进行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的大小,用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t检验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实验表明,同一亚组比较,亚低温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快于常温组,病理切片HE染色亚低温组神经元细胞凋亡明显少于常温组。TTC染色后所测脑梗死体积同一亚组比较亚低温组小于常温组,其中24小时亚组和48小时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热休克蛋白表达计数同一亚组比较亚低温组明显少于常温组,在24小时亚组和48小时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插线法制作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提高了脑缺血试验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亚低温治疗脑缺血性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快于常温组,神经元细胞凋亡较少,脑梗死体积减小,热休克蛋白表达减少,说明亚低温治疗减少了脑梗死体积的缺血半暗带,增加了神经细胞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亚低温是治疗脑血管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亚低温治疗对缺血性脑损伤中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亚低温脑保护对缺血性脑损伤后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亚低温治疗对缺血性脑损伤中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