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群众报论文-李祥兴

边区群众报论文-李祥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边区群众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边区群众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选择

边区群众报论文文献综述

李祥兴[1](2019)在《《边区群众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选择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区群众报》以其自身具有的特点和优点面向基层群众有效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积极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从内容选择的角度看,其基本内容包括: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读党的文件及各项具体政策、分析时事与形势的发展、纠正群众中不正确的认识、布置工作交流基层工作经验。《边区群众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选择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次性与差异性、紧密结合群众的需要等特征。(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8期)

王茗萱[2](2019)在《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重要成果的历史阶段。《边区群众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发行范围最广、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面向基层人民群众的报刊,一经出版就受到陕甘宁边区群众的热烈欢迎。它是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安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于群众,是《边区群众报》在十叁年的办报过程中一直践行的理念。《边区群众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始终以“全党办报”与“群众办报”为宗旨,在坚持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的原则同时,还承担起宣传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使命,更发挥着宣传陕甘宁边区群众支前抗日,巩固边区政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群众实践的导向作用。《边区群众报》《边区群众报》以其贴近生活的群众语言、多元化的传播途径,鲜明的办报方针和准确的办报定位实现了内容和渠道的大众化,多面一体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开路者。《边区群众报》与宣传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结合,内容上通过政策解读、理论探讨、文化宣传等途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群众办报”的办报方针,发动“群众办报”,建立通讯员网络、使报纸内容通俗易懂又赋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在创作形式上它积极吸收说书、秧歌剧等民间艺术的精华,学习群众的语言,创作出许多活泼生动、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作品,其特色化的报道模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边区群众报》还积极开展冬学、夜校,组织读报小组开展读报活动,借助黑板报、壁报等群众办报场所,拓宽了传播途径。《边区群众报》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提高了民族意识、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和形态阵地、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马克思主义骨干分子,并为中共报刊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边区群众报》利用媒体和新闻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地传播到群众中去,是中共在新闻领域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成果,也是这一过程的忠实记录者。(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阮云志,梁亚婷[3](2019)在《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以《边区群众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一套有别于国民党的话语系统,有效宣传阐释了党的主张。以《边区群众报》为例可见,党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以叙事式为主,辅之以说理式、交互式的话语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话语体现出语言特色性、理论大众性、现实指向性等特征。延安时期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了党的主张与群众语言的双向互动。劳动群众的集体主义、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在宏大叙事中获得了意义,通讯网、读报组的普遍建立,又为意义的生产提供了实践的场域,从而使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被召唤出来,加入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梁亚婷[4](2019)在《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有效地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同时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其中延安时期是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其历史经验需要从各种视角加以研究、总结和概括,以便为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研究以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研究对象,以《边区群众报》为特定个案,以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分析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和当代启示。通过对《边区群众报》的系统研究发现,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边区为主要对象范围,以人民为主体,以现实为中心,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以叙事式为主,辅之以说理式、交互式话语方式,不仅对当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唤醒人民主体地位,提高边区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简要介绍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并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选择确定主要研究方法,概括提出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述,主要廓清了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等基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叙事与语言符号学、政治传播学等与本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第叁章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分析,主要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边区群众报》的话语主体进行类型化分析,如类别话语主体与个体话语主体、本报话语主体与其他话语主体、现实人物与虚拟人物、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等。第四章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与视角分析,一方面阐述了叙事式话语、说理式话语和交互式话语等主要话语方式,另一方面借鉴叙事学基本理论对《边区群众报》的话语视角进行了类型化分析,如非聚焦型视角、内聚焦型视角和外聚焦型视角等。第五章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与效果,基于《边区群众报》,一方面概括总结了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特色性、理论大众性、现实指向性等话语特征,另一方面从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概括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第六章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启示,我们一方面总结和概括提出了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众化、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人民主体性、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方式多样性和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形式隐性化等历史经验,另一方面抛砖引玉式地提出了构建以人民为主体的话语体系、增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力和推进话语的大众化与群众性等方面的现实启示。(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田颂云[5](2018)在《延安《边区群众报》大众通讯工作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边区群众报》创办时间为1940年3月25日—1948年1月9日,毛泽东亲自题写报名,由周文主持的大众读物社创办,主要面向陕甘宁边区基层干部和群众。1940年3月12日成立的延安大众读物社下设叁个科:报纸科,主要任务是编辑出版《边区群众报》;通讯科,主要任务是培养通讯员;丛书科,主要任务是编辑大众丛书。《边区群众报》从创办之初即开展通讯工作,并建立和发展起围绕通讯员的大众通讯体系。县里成立大众通讯站,区里成立大众通讯组,在基层叁个(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24期)

李杰琼,王沫[6](2017)在《群众喜闻乐见的《边区群众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总结了《边区群众报》在"一切为了群众"这一办报思想的指导下,在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方面做出的有益的尝试,为当下主流媒体的发展提供经验。(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7年12期)

杨立川[7](2017)在《《边区群众报》的特点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区群众报》是根据党的宣传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毛泽东的亲自关怀下作为大众读物社工作的一部分而创办的一份大众化报纸。该报于1940年3月25日创刊,至1949年6月,报社迁至西安。该报主要面向陕甘宁边区基层干部和群众,其最重要的特点即"大众化"。内容上符合群众需要,形式上通俗易懂,注重辩证对待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该报之所以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的重要原因。在工作中,报社工作人员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以坚定的信念为指导扎扎实实做工作的精神成为办好报纸的重要保证。(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7年10期)

田颂云[8](2017)在《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女性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区群众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重点关注农村妇女的报纸,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独特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理论依据,对《边区群众报》女性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并审视其历史与现实意义。研究发现,《边区群众报》展现的最重要的妇女形象是劳动者形象,继而关注妇女日常生活中的买卖婚姻、家庭暴力等问题。这些女性报道呈现了妇女社会空间不断扩展的现实,她们参政议政,接受教育,参与抗战。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在新媒体时代,大众媒介应继承延安时期的优良传统,真正为基层妇女服务。(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7年03期)

崔旭阳[9](2017)在《延安时期的《边区群众报》与现实启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区群众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一份大众化报纸。在近十年的办报历程中,用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文字语言书写人民群众喜爱的内容,实事求是,着眼于群众。它不仅提高了边区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还对陕甘宁边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党史博采(理论)》期刊2017年01期)

王兆屹[10](2016)在《论《边区群众报》新闻报道的大众化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区群众报》是一份以陕甘宁边区普通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为读者对象的大众化报纸。该报的新闻报道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在报道内容、报道视角和报道形式方面体现大众化特色,使"识字少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听得懂",宣传内容能够深入文化层次不高的陕甘宁边区群众内心,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方面,取得显着传播效果。(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6年09期)

边区群众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重要成果的历史阶段。《边区群众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发行范围最广、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面向基层人民群众的报刊,一经出版就受到陕甘宁边区群众的热烈欢迎。它是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安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于群众,是《边区群众报》在十叁年的办报过程中一直践行的理念。《边区群众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始终以“全党办报”与“群众办报”为宗旨,在坚持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的原则同时,还承担起宣传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使命,更发挥着宣传陕甘宁边区群众支前抗日,巩固边区政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群众实践的导向作用。《边区群众报》《边区群众报》以其贴近生活的群众语言、多元化的传播途径,鲜明的办报方针和准确的办报定位实现了内容和渠道的大众化,多面一体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开路者。《边区群众报》与宣传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结合,内容上通过政策解读、理论探讨、文化宣传等途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群众办报”的办报方针,发动“群众办报”,建立通讯员网络、使报纸内容通俗易懂又赋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在创作形式上它积极吸收说书、秧歌剧等民间艺术的精华,学习群众的语言,创作出许多活泼生动、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作品,其特色化的报道模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边区群众报》还积极开展冬学、夜校,组织读报小组开展读报活动,借助黑板报、壁报等群众办报场所,拓宽了传播途径。《边区群众报》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提高了民族意识、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和形态阵地、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马克思主义骨干分子,并为中共报刊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边区群众报》利用媒体和新闻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地传播到群众中去,是中共在新闻领域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成果,也是这一过程的忠实记录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区群众报论文参考文献

[1].李祥兴.《边区群众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选择及启示[J].学术探索.2019

[2].王茗萱.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阮云志,梁亚婷.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以《边区群众报》为例[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

[4].梁亚婷.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5].田颂云.延安《边区群众报》大众通讯工作的价值[J].青年.2018

[6].李杰琼,王沫.群众喜闻乐见的《边区群众报》[J].新闻知识.2017

[7].杨立川.《边区群众报》的特点及其启示[J].新闻知识.2017

[8].田颂云.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女性报道研究[J].当代传播.2017

[9].崔旭阳.延安时期的《边区群众报》与现实启示的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7

[10].王兆屹.论《边区群众报》新闻报道的大众化特色[J].新闻知识.2016

标签:;  ;  ;  

边区群众报论文-李祥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