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运河两岸滨水公共空间研究

济宁运河两岸滨水公共空间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大运河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确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大运河成为新一轮的关注焦点。而国内外大量滨水、滨河地带的开发与再开发也充分说明,滨水空间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功能地带。在滨水地区开发的热浪下,如何提升滨水公共空间环境质量,使滨水地区更具活力,成为宜人的生活场所,已成为极为重要和迫切的课题。本文通过研究滨水公共空间的组成要素和评价方法,对济宁运河两岸公共空间作出评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希望可以对济宁运河两岸的开发建设有所裨益。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及框架;第二章提出滨水公共空间概念、组成要素及滨水空间的评价方法。第三章在第二章分析的基础上,对济宁运河两岸现状做出评价,并对沿运河城市做出比较。第四章在目前运河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及建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城市发展的需要
  • 1.3.2 市民的需要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滨水公共空间
  • 2.1 公共空间有关理论研究分析
  • 2.1.1 关于空间的理论
  • 2.1.2 城市设计理论
  • 2.2 滨水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
  • 2.2.1 空间
  • 2.2.2 公共性的理解
  • 2.2.3 滨水公共空间概念
  • 2.3 滨水公共空间的组成要素
  • 2.3.1 滨水建筑群
  • 2.3.2 景观
  • 2.3.3 亲水方式
  • 2.3.4 交通组织
  • 2.4 滨水公共空间评价方法
  • 2.4.1 要素评价
  • 2.4.2 使用评价
  • 第三章 济宁运河两岸公共空间现状及评价
  • 3.1 济宁运河概况
  • 3.1.1 运河两岸历史
  • 3.1.2 当代运河
  • 3.1.3 运河对济宁城市的影响
  • 3.1.4 运河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 3.2 济宁运河两岸公共空间现状评价
  • 3.2.1 总体评价
  • 3.2.2 典型地区评价
  • 3.2.3 节点评价
  • 3.2.4 使用评价
  • 3.3 沿运河城市概况
  •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 4.1 济宁运河两岸城市设计实践
  • 4.1.1 滨水空间结构
  • 4.1.2 运河两岸建筑
  • 4.1.3 景观系统
  • 4.1.4 绿化系统
  • 4.1.5 亲水性
  • 4.1.6 交通系统
  • 4.1.7 旅游设想
  • 4.2 沿运河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
  • 4.2.1 运河文化的概念
  • 4.2.2 济宁运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4.2.3 历史文化特征在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 4.3 沿运河公共空间的规划管理控制
  • 4.3.1 规划控制的困惑
  • 4.3.2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导则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健康环境与优化策略研究——以T市为例[J]. 理论与现代化 2019(06)
    •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公共空间复兴实践 以顺德逢简村为例[J]. 中华建设 2019(12)
    • [3].旧城商业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更新策略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16)
    • [4].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让山城江岸公共空间回归生活日常[J]. 重庆建筑 2019(12)
    • [5].线性公共空间的宏大与微小设计思维辨析——以武汉市东湖绿道与美国普罗维登斯市城市步道为例[J]. 规划师 2019(22)
    • [6].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管控策略[J]. 住宅与房地产 2019(25)
    • [7].基于共享理念的校园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J]. 智能城市 2020(01)
    • [8].公共空间表演艺术在中国——以乌龙剧团为例[J]. 上海艺术评论 2019(06)
    • [9].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实现路径研究——以W市J社区停车系统改造为例[J]. 湖北社会科学 2019(11)
    • [10].网络公共空间分化及其发展新趋向——基于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话语实践分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1].基于混沌理论的乡村公共空间重塑策略分析——以雷励贵州大项目活动营地设计为例[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02)
    • [12].基于环境行为学的下涧槽社区公共空间居民行为研究[J]. 居舍 2020(03)
    • [13].以武汉大学摄影空间为例谈高校公共空间改造潜力[J]. 山西建筑 2020(04)
    • [14].“空间正义”视角下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实施机制优化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12)
    • [15].吉林省高校公共空间营造场所精神方面存在问题初探[J]. 国际公关 2020(01)
    • [16].大学园区基于学生团体活动使用户外公共空间评价及规划优化[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02)
    • [17].贫困地区乡村网络公共空间微信建构研究——以巴东县石板水村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1)
    • [18].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嵌入[J]. 建筑实践 2019(11)
    • [19].基于居民美好生活的社区公共空间构建[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0].浅析校园公共空间设施设计的方法[J]. 大众文艺 2020(06)
    • [21].晋江市乡村点状公共空间景观营建——以上垵村点状公共空间为例[J]. 南方园艺 2020(01)
    • [22].宁波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满意度及优化研究[J]. 江苏商论 2020(03)
    • [23].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0(02)
    • [24].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意大利公共空间使用[J]. 上海城市规划 2020(02)
    • [25].社区公共空间与社区居民道德建设关系探析[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20(02)
    • [26].社区公共空间研究综述[J]. 设计 2020(06)
    • [27].“互联网+”视域下网络公共空间与农村社会治理关系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5)
    • [28].基于环境行为分析的景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研究——以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 住宅科技 2020(05)
    • [29].浅析关中中小城市室外公共空间的问题与设计思路[J]. 城市建筑 2020(11)
    • [30].一次超越建造本体的乡村微更新探索——以重庆三河村公共空间营造为例[J]. 新建筑 2020(02)

    标签:;  ;  ;  

    济宁运河两岸滨水公共空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