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牙合)者颌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咬合垂直距离及上颌前牙位置关系的研究

正常(牙合)者颌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咬合垂直距离及上颌前牙位置关系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正常牙合者颌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咬合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OVD)及上颌前牙位置关系,为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及排列上颌前牙提供指导。方法(1)按正常牙合的纳入标准从福建医科大学2004-2006级本科学生中筛选出125名正常牙合志愿者,其中男性55名,女性70名。(2)直接测量法:用瞳距仪测量受试者的瞳孔间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IPD),垂直距离测量尺及数显游标卡尺等测量受试者的OVD和眼耳距离;(3)间接测量法:利用数码相机在统一的拍摄标准下拍摄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 ,MPP)时的正面像,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时的侧面像及开口器暴露上颌前牙取ICP位时正面像,将图像传输至计算机,利用图像测量软件测量内眦间距(Innercanthal Distance,ICD)、外眦间距(Outercanthal Distance,OCD)、IPD、一侧内眦到对侧外眦间距、左右眼宽度、鼻翼宽度(Interalar Width)、口角宽度(Intercommissural Width,ICW)、OVD、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等。(4)分别应用两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回归及多元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直接测量法中,瞳孔间距与咬合垂直距离的相关性最强,瞳孔间距总均值为63.98±3.26 mm,男性为65.46±2.96 mm,女性为62.86±3.05 mm ;咬合垂直距离总均值为65.35±4.70mm,男性为68.16±4.23mm,女性为63.22±3.86 mm,相关系数分别为r总=0.633,r男=0.563,r女=0.531。(2)标准化数码相片中,面中1/3高度与咬合垂直距离的相关性最强,其中左侧面中1/3高度总均值为67.33±4.15 mm,男性为69.70±3.98 mm,女性为65.53±3.31 mm;与咬合垂直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总=0.619,r男=0.616,r女=0.354。右侧面中1/3高度总均值为68.07±4.09mm,男性为70.60±3.79mm,女性为66.16±3.19mm,与咬合垂直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总=0.618,r男=0.645,r女=0.292;咬合垂直距离总均值为61.79±4.37mm,男性为64.38±4.02mm,女性为59.83±3.53mm ;(3)标准化数码相片中,男性的瞳孔间距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相关性最强,r=0.618,而男性的内眦间距则与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相关性最强,r=0.599;而在不同牙弓型中,方圆型者的瞳孔间距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相关性最强,r=0.627,而卵圆型者的瞳孔间距与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相关性最强,r=0.568。(4)将内眦间距、外眦间距、口角间距、鼻翼宽度、瞳孔间距、男女性及不同牙弓型等分别与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多重相关系数分别为r1=0.660,r2=0.614。结论(1)直接法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籍青年正常牙合者的瞳孔间距与咬合垂直距离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瞳孔间距可以作为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的参考指标,而福建籍青年正常牙合者的眼耳距离与咬合垂直距离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对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无明显指导意义。(2)间接法(数码相片测量法)研究结果表明,面中1/3高度及外眦间距与咬合垂直距离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面中1/3高度及外眦间距可以作为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的参考指标。(3)间接法(数码相片测量法)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按性别划分还是按牙弓型划分,瞳孔间距、内眦间距及外眦间距均和上颌六颗前牙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瞳孔间距、内眦间距和外眦间距可以作为排列上颌前牙的参考指标。(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联合性别、牙弓型、瞳孔间距、内眦间距、外眦间距、鼻翼宽度及口角宽度等因素共同预测上颌前牙的排列,可以提高预测值的准确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关于咬合垂直距离的确定方法
  • 二、关于上颌前牙位置的确定方法
  • 第一部分:颌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咬合垂直距离关系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颌面部解剖标志点与上颌前牙位置关系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一 确定咬合垂直距离的方法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颌面部解剖标志与上颌前牙排列位置的关系研究进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降低垂直距离(1~3mm)在全口义齿修复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学 2015(10)
    • [2].挪威——吕瑟峡湾[J].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17(09)
    • [3].全口义齿修复中重建垂直距离的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 2013(05)
    • [4].测量三线摆上下悬盘间垂直距离的改进方案[J]. 大学物理实验 2019(03)
    • [5].垂直距离变化对语音影响的实验研究[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8(05)
    • [6].正常者瞳孔间距与咬合垂直距离关系的研究[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8(02)
    • [7].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对大鼠咬肌能量代谢的影响[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3(04)
    • [8].头影测量在确定咬合垂直距离时的应用[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02)
    • [9].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J]. 口腔医学 2015(07)
    • [10].石油钻进中平行水平井垂直距离测定方法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2(11)
    • [11].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对不同年龄大鼠深层咬肌重链肌球蛋白及肌源性调节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06)
    • [12].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联合软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观察[J]. 口腔医学 2013(10)
    • [13].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垂直距离的相关性研究[J]. 口腔医学 2013(08)
    • [14].咬合垂直距离的恢复对重度磨耗者咬肌疲劳耐性的影响[J]. 北京口腔医学 2017(06)
    • [15].水面上空输电线路垂直距离的测量[J]. 浙江电力 2013(01)
    • [16].剥叶滚筒之间垂直距离的调整对甘蔗剥叶机的影响[J].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8(02)
    • [17].垫式义齿修复牙列缺损伴咬合垂直距离过低17例分析[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1(08)
    • [18].吞咽时颌间压力变化与无牙颌垂直距离的关系分析[J]. 慢性病学杂志 2010(02)
    • [19].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后大鼠咬肌的酶组织化学定量研究[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0(05)
    • [20].石油钻进中平行水平井垂直距离测定方法研究[J]. 化工设计通讯 2017(10)
    • [21].咬合重建用于临床修复的体会[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S6)
    • [22].咬合垂直距离发全口义齿确定发音的方法[J]. 中国医药指南 2008(07)
    • [23].一种新的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价[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08(05)
    • [24].不同垂直距离下无牙颌髁突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3)
    • [25].不同修复形式恢复咬合垂直距离的咬合重建疗效观察[J]. 北京口腔医学 2019(04)
    • [26].基于垂直距离最小二乘拟合的双曲线沉降模型[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3(05)
    • [27].例谈力臂的作法[J]. 初中生学习指导 2019(17)
    • [28].井冈山地区正常者颌面部线距评估咬合垂直距离(前面高)的预测研究[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4(03)
    • [29].42例老年患者低位咬关系患者重建修复的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32)
    • [30].160米下的平民优雅 探秘坑道咖啡吧[J]. 西部大开发 2010(12)

    标签:;  ;  ;  ;  ;  ;  ;  ;  ;  

    正常(牙合)者颌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咬合垂直距离及上颌前牙位置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