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鸭瘟病毒载体论文-张婧,董嘉文,罗永文,郭霄峰

重组鸭瘟病毒载体论文-张婧,董嘉文,罗永文,郭霄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组鸭瘟病毒载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Ⅰ型鸭肝炎病毒,鸭瘟病毒,VP1基因,载体构建

重组鸭瘟病毒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婧,董嘉文,罗永文,郭霄峰[1](2011)在《Ⅰ型鸭肝炎病毒VP1基因重组鸭瘟病毒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构建含有Ⅰ型鸭肝炎病毒VP1基因的重组鸭瘟病毒,将已建立的鸭瘟病毒TK基因缺失转移载体(pBlueSK-TK-EGFP)进行改造,在其绿色荧光表达盒内插入Ⅰ型鸭肝炎病毒VP1基因,将重组后的转移载体(pBlueSK-TK-EGFP-VP1)转染已感染鸭瘟病毒的鸭胚成纤维细胞.原始病毒液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盲传3代后仍能观察到绿色荧光;以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对pBlueSK-TK-EGFP-VP1转染的细胞样品作Westen-blot检测,出现特异条带,且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4 000.结果表明该研究已成功构建携带Ⅰ型鸭肝炎病毒VP1基因的鸭瘟病毒TK基因缺失转移载体,其能够在真核细胞中正确表达.(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陈普成[2](2009)在《鸭瘟病毒部分基因组序列的克隆及重组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鸭瘟(Duck plague)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DVE),由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引起,是鸭、鹅及多种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能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疫病之一。鸭瘟病毒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针对病毒基因的功能及病毒在机体细胞、组织中的复制机理、感染过程以及机体抗病毒感染机制等多方面的研究;对鸭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将加速其重组活载体疫苗的研制进程。构建基因组文库是开展鸭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而获得大量的高度纯化鸭瘟病毒基因组DNA是构建鸭瘟病毒基因组文库的首要步骤,本研究首先差速离心收集病毒沉淀,然后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病毒,利用经典的蛋白酶K、SDS裂解,酚∶氯仿抽提法提取鸭瘟病毒基因组DNA,结果表明此种方法能够获得完整的病毒基因组DNA,且所得DNA在纯度与得率上明显优于其他方法,经脉冲场电泳后发现其大小位于145-194 kb之间,经限制性酶切后脉冲场电泳图谱条带清晰,为鸭瘟病毒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鸭瘟病毒基因组部分未知序列的组成与结构,本研究利用长片段PCR技术扩增了鸭瘟病毒UL区及部分基因组末端的未知序列,对其中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序列包含五个与单纯疱疹病毒(HSV)同源的基因,即UL41、UL42、US7、US8、US1,序列分析表明这五个基因与疱疹病毒科其它成员的相应基因同源,UL41基因编码宿主关闭蛋白(vhs);UL42基因编码病毒DNA聚合酶持续合成因子;US7、US8基因分别编码病毒gI和gE糖蛋白。首次发现鸭瘟病毒US1基因以双拷贝形式存在。根据ICTV(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八次报告,鸭瘟病毒的分类地位仍未确定,本研究利用UL41、UL42、US7及US8四个基因对鸭瘟病毒与а疱疹病毒亚科成员的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UL41基因进化树表明鸭瘟病毒与а疱疹病毒亚科成员进化关系相对较远,属于一个独立分支,而UL42、US7及US8基因的进化树则表明其与马立克病毒、火鸡疱疹病毒的进化关系相近。本研究为鸭瘟病毒的分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鸭瘟和禽流感是危害鸭的两个最主要疫病,研制鸭瘟和禽流感双价疫苗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依据已测的鸭瘟病毒基因组序列,在四个推测为鸭瘟病毒复制非必需的位点(US2、US10、TK及UL45)构建了重组病毒转移载体,并对转移载体中各标记基因与目的基因表达盒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其能够在细胞内充分表达,为鸭瘟病毒重组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9-06-01)

邢明伟[3](2007)在《表达AIV H7HA和H9HA基因重组鸭瘟病毒载体的构建与DNA疫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和/或疾病综合征,自1878年首次于意大利报道以来,目前己普遍存在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多以突然发病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常常导致感染鸡群的全部死亡,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本研究首先根据GenBank所发表的AIV H7亚型HA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Primer5.0软件,设计一对引物,以本实验室所保存的pMD18-T-H7-HA阳性质粒为模板扩增出H7HA基因;通过RT-PCR技术扩增了禽流感分离株CK/MJ/0823/00(H9N2)的H9亚型HA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经AIV H7亚型HA基因测序和序列分析,H7HA基因由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的核苷酸长为1692bp,编码563个氨基酸残基,与其它17个国内外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同源性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为76.3%-84.3%,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83.3%-93.2%;CK/MJ/0823/00(H9N21分离株H9亚型HA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为:H9HA基因ORF长为1683bp,编码560个氨基酸残基,与其它17个国内外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同源性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为67.1%-95.1%,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1.9%-99.7%。将克隆到pMD18-T载体的H7和H9亚型HA基因亚克隆到载体p-3-3.1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AIV H7HA和H9HA基因的重组克隆载体p-3-3.1-H7-HA和p-3-3.1-H9-HA。接下来分别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3-3.1-H7-HA和p-3-3.1-H9-HA用XhoⅠ单酶切,分别回收携带真核表达元件H7HA和H9HA的基因。转移载体质粒pUC-TK2.9-LacZ经XhoⅠ酶切,去磷酸化后回收。再将携带真核表达元件H7HA和H9HA的基因通过XhoⅠ位点亚克隆到含有鸭瘟病毒复制非必需片段的pUC-TK2.9-LacZ转移载体质粒的XhoⅠ位点上,从而分别成功构建携带真核表达元件含有目的基因H7HA和LacZ报告基因及鸭瘟病毒复制非必需区的DPV转移载体质粒和携带真核表达元件含有目的基因H9HA和LacZ报告基因及鸭瘟病毒复制非必需区的DPV转移载体质粒,分别命名为pUC-TK2.9-LacZ-H7-HA和pUC-TK2.9-LacZ-H9-HA。最后将AIV能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基因H7HA和H9HA作为候选基因,以具有CMV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作为载体,构建了含有以上两种基因的DNA疫苗。将以上构建的两种DNA疫苗转染MDCK细胞进行瞬时表达,结果在转染后48h两种质粒均获得了表达,且表达的蛋白可与抗AIV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而质粒pcDNA3.1(+)及未转染质粒的MDCK细胞均未出现荧光,呈阴性反应。体外转染实验表明,两种疫苗质粒均能在体外获得表达,从而为下一步的动物试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为了评价所构建的两种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分别将其以每只鼠10μg的剂量分两点肌肉注射接种6-8周龄BALB/C小鼠,同时以质粒pcDNA3.1(+)和PBS作对照。2周后加强免疫,隔2周后进行第叁次免疫。各组免疫鼠在首次免疫前、后(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后(第叁次免疫前)及第叁次免疫后2周分别采血,用HI和ELISA的方法检测抗体的动态变化,同时检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免疫前各DNA疫苗免疫组检测不到HI抗体,但免疫后各DNA疫苗组的HI抗体效价迅速升高;(2)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DNA疫苗免疫组均不同程度的产生了抗体;(3)各DNA疫苗免疫组在免疫后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通过本研究证实,所构建的DNA疫苗能够诱导BALB/C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本研究克隆了AIV H7亚型HA基因和CK/MJ/0823/00(H9N2)分离株H9亚型HA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构建了含有H7HA和H9HA基因的重组鸭瘟病毒转移载体;又将AIV H7HA和H9HA基因分别插入含有CMV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中,从而分别成功构建了含有AIV H7HA和H9HA两种保护性抗原基因的DNA疫苗并进行了体外瞬时表达和动物体内接种试验。总之,通过本研究将为水禽流感病毒病的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制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储备。(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7-04-01)

重组鸭瘟病毒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鸭瘟(Duck plague)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DVE),由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引起,是鸭、鹅及多种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能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疫病之一。鸭瘟病毒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针对病毒基因的功能及病毒在机体细胞、组织中的复制机理、感染过程以及机体抗病毒感染机制等多方面的研究;对鸭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将加速其重组活载体疫苗的研制进程。构建基因组文库是开展鸭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而获得大量的高度纯化鸭瘟病毒基因组DNA是构建鸭瘟病毒基因组文库的首要步骤,本研究首先差速离心收集病毒沉淀,然后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病毒,利用经典的蛋白酶K、SDS裂解,酚∶氯仿抽提法提取鸭瘟病毒基因组DNA,结果表明此种方法能够获得完整的病毒基因组DNA,且所得DNA在纯度与得率上明显优于其他方法,经脉冲场电泳后发现其大小位于145-194 kb之间,经限制性酶切后脉冲场电泳图谱条带清晰,为鸭瘟病毒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鸭瘟病毒基因组部分未知序列的组成与结构,本研究利用长片段PCR技术扩增了鸭瘟病毒UL区及部分基因组末端的未知序列,对其中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序列包含五个与单纯疱疹病毒(HSV)同源的基因,即UL41、UL42、US7、US8、US1,序列分析表明这五个基因与疱疹病毒科其它成员的相应基因同源,UL41基因编码宿主关闭蛋白(vhs);UL42基因编码病毒DNA聚合酶持续合成因子;US7、US8基因分别编码病毒gI和gE糖蛋白。首次发现鸭瘟病毒US1基因以双拷贝形式存在。根据ICTV(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八次报告,鸭瘟病毒的分类地位仍未确定,本研究利用UL41、UL42、US7及US8四个基因对鸭瘟病毒与а疱疹病毒亚科成员的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UL41基因进化树表明鸭瘟病毒与а疱疹病毒亚科成员进化关系相对较远,属于一个独立分支,而UL42、US7及US8基因的进化树则表明其与马立克病毒、火鸡疱疹病毒的进化关系相近。本研究为鸭瘟病毒的分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鸭瘟和禽流感是危害鸭的两个最主要疫病,研制鸭瘟和禽流感双价疫苗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依据已测的鸭瘟病毒基因组序列,在四个推测为鸭瘟病毒复制非必需的位点(US2、US10、TK及UL45)构建了重组病毒转移载体,并对转移载体中各标记基因与目的基因表达盒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其能够在细胞内充分表达,为鸭瘟病毒重组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组鸭瘟病毒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婧,董嘉文,罗永文,郭霄峰.Ⅰ型鸭肝炎病毒VP1基因重组鸭瘟病毒载体的构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

[2].陈普成.鸭瘟病毒部分基因组序列的克隆及重组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3].邢明伟.表达AIVH7HA和H9HA基因重组鸭瘟病毒载体的构建与DNA疫苗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标签:;  ;  ;  ;  

重组鸭瘟病毒载体论文-张婧,董嘉文,罗永文,郭霄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