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固化剂是掺加到土中能够与土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的添加剂,它能改善和提高土的工程性质。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固化剂加固土普遍存在强度低、性能差等缺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种新型固化剂加固土的性能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以获得高强度、稳定性好的新型固化剂材料,并应用于工程实践,推动我国加固土技术的发展,扩大我国加固土技术的应用范围和使用规模。试验主要选取了粉质土和砂性土,固化剂有国产某固化剂、托马斯水泥固化剂两种新型固化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深入了解固化剂的起源、国内外应用现状、传统固化剂的弊端和存在的不足。研究常规固化剂的固化机理和作用原理,以及本文介绍的两种新型固化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室内试验方案有:含水量试验、液塑性试验、PH值测定试验、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等,来研究固化剂的基本性能。(2)通过室内试验,得出土的含水量和干密度的关系、抗压强度和龄期的关系、抗压强度和压实度的关系、石子掺量和强度的关系、土样的应力-应变曲线的一系列关系,为固化剂在路基路面上的应用提供了现场施工的建议和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国产某固化剂稳定粉质土、托马斯水泥固化剂稳定砂性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拌合固化混合料强度随龄期稳定增长,随水泥掺量的增加强度提高。该试验研究对地基处理、路基路面、道路基层等工程应用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3)将固化剂分别应用到临沂某地区、缅甸某地区的道路基层上,通过工程实例验证相关的研究成果。临沂某地区工程尚未完工,缅甸某地区工程已经完工,并通过测试,各项指标均达到公路规程的要求。经过大量的试验分析和研究总结,本文室内试验总结出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压实度的关系曲线,可作为道路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的参考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有机质加固土强度的因素作用显著性分析[J]. 化工设计通讯 2020(09)
- [2].褥垫层对软土路基加固土桩复合地基的影响[J]. 河南建材 2017(02)
- [3].水泥-磨细矿渣固化滨海盐渍土强度及机理[J]. 建筑材料学报 2020(03)
- [4].SBL加固土的机理分析[J]. 交通标准化 2009(09)
- [5].新型固化剂加固土在季冻区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J].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10(03)
- [6].派酶固化剂加固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 中外公路 2009(06)
- [7].SBL固化剂加固土微观分析[J]. 交通标准化 2009(15)
- [8].ISS加固土研究进展[J]. 河南科技 2014(24)
- [9].SBL加固土的路用性能分析[J]. 交通标准化 2009(01)
- [10].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在抗滑桩加固土坡中的应用[J]. 湖南水利水电 2011(03)
- [11].振杆密实法加固粉土地基效果试验[J]. 中国公路学报 2019(03)
- [12].水泥土搅拌加固技术的发展综述[J]. 路基工程 2018(S1)
- [13].改性钠羧甲基纤维素加固土冻融性能及损伤机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9(S1)
- [14].水泥加固砂性土微观特征试验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8(01)
- [15].地质聚合物加固含硫软土的试验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8(04)
- [16].浅谈固化剂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0(09)
- [17].粉喷桩在加固土基方面的应用[J]. 山西交通科技 2008(01)
- [18].水位下降条件下土钉加固土坡破坏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16(S2)
- [19].坑底加固对基坑开挖卸荷引起隧道变形影响分析[J]. 施工技术 2018(S4)
- [20].改良MICP技术加固土体强度与养护天数的关系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21].海水拌合对盐渍土加固性能的影响[J]. 硅酸盐通报 2020(08)
- [22].浅路基沉降模型研究[J]. 路基工程 2012(03)
- [23].正交设计在加固土试验研究中的应用[J]. 低温建筑技术 2008(03)
- [24].掺酶淤泥有机质加固土的强度实验研究[J]. 四川水泥 2019(11)
- [25].桩墙组合+水泥土加固土台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 价值工程 2013(32)
- [26].寒冷地区公路新型基层材料研究[J]. 价值工程 2010(32)
- [27].块体加固土体大型直剪试验[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1)
- [28].环境因素对PS加固土遗址效果的影响[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03)
- [29].新型固土材料性能的试验研究与对比分析[J]. 市政技术 2016(06)
- [30].固化剂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