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系统论文-Y.Gloy,T.Gries,王云云

后梁系统论文-Y.Gloy,T.Gries,王云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织造,气压弹簧后梁系统,可织性,气压

后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Y.Gloy,T.Gries,王云云[1](2013)在《新型后梁系统对织造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气压弹簧后梁系统可以减小经纱张力,并减少后梁运动与经纱张力变化的相位差,从而提高织物的实物质量。对棉型纱来说,气压弹簧系统的不利之处在于打纬时的经纱张力峰。针对不同经纱材料,应用最合适的方式配置织机,根据气压弹簧后梁系统的各种设置可能性(气压、偏转方式)保证可织性最好。(本文来源于《国际纺织导报》期刊2013年07期)

杨晔,王斯勇,冯志华[2](2011)在《喷气织机松经装置的改进与后梁系统静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织机开口运动造成的经纱不利变形而设计的松经装置能够对经纱拉伸起到缓冲作用,但此缓冲作用受经轴直径大小的影响。对某喷气织机后梁系统建立静力学模型,通过设计改变松经机构的参数并分析计算,并比较其和原后梁系统在织造过程中经纱张力波动和活动后梁摆角的变化,得出改进后的系统较原系统稳定。(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期刊2011年03期)

孙浪[3](2010)在《喷气织机后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及其动态特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随着喷气织机适应性的提高,喷气织机行业发展迅速,而为适应更高的生产效率,喷气织机的设计转速也越来越快。但高速条件下,织机的振动加剧,如不处理好此类问题,会造成纱线断头率升高,生产率反而会下降。后梁系统作为喷气织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纱张力的检测与调节机构,其动态特性反映了经纱张力的波动情况。本文以WG-2000型喷气织机后梁系统为对象,研究其单自由度运动方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并控制后梁的摆动幅度,减小经纱张力及其波动。本文先在WG-2000型喷气织机后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作相应简化,提取其主要非线性项,并作相关非线性振动分析,主要针对后梁系统的主共振与参激共振,讨论其参数变化对主共振和参激共振的影响,并分析主共振和参激共振在织机不同转速运行时对后梁摆动幅度的影响。其次,引入磁流变技术,以磁流变阻尼器替代线性阻尼器,通过仿真实验比较证明,相对线性阻尼器,磁流变阻尼器能明显改善后梁摆动幅度,进而减小经纱张力。并分别使用PID控制及模糊PID控制方法,以进一步优化后梁系统的性能。本文针对后梁系统单自由度运动方程的非线性振动分析对工程设计、织造工艺改善有一定理论意义;针对含磁流变阻尼器的后梁系统的被动控制、半主动控制仿真实验对磁流变阻尼器在喷气织机上的运用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0-04-01)

王斯勇[4](2010)在《喷气织机双后梁系统设计与经纱张力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喷气织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织机之一。经纱张力是织造工艺中的重要参数,如何控制经纱张力并使其值稳定在上机张力左右,是织机在织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织机中的后梁系统是控制和检测经纱张力的重要装置。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有关织机后梁系统的动力学研究方面,国内外文献都较少涉及;而有关织机双后梁系统的分析,更是鲜有报道。因此研究织机双后梁系统,具有一定开创意义。本文以WG-2000型单后梁喷气织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运动对织造过程中经纱张力的影响,建立了静力和动力学模型,得出单后梁系统经纱张力和活动后梁摆角在织造过程中受经轴直径大小的影响。因此在单后梁系统基础上,改进设计,加设一可以转动的固定后梁,形成双后梁系统,以消除经轴直径的改变对活动后梁摆动和经纱张力的影响。针对所设计的双后梁系统,考虑固定后梁的转动、活动后梁的摆动及转动,建立叁自由度模型。得出在双后梁系统中,固定后梁的转角和活动后梁的转角较大,活动后梁摆动较小,各段经纱张力变化平稳;分析固定后梁位置对织造过程的影响,得出固定后梁位置变化对织造过程中各参数影响较小;分析了不同刚度的弹簧对经纱张力和各转角的影响,得出了弹簧刚度越小对控制经纱张力越有利的结论。鉴于在双后梁系统中,经纱在活动后梁上所形成的包角较小,松经机构作用不明显,可以考虑去除,以节约成本。将所分析的结果与单后梁系统比较,得出所设计的双后梁系统结构简单、活动后梁摆动平稳,能够较好的保证张力传感器灵敏度,从而更好的控制经纱张力。所得结论,对织机结构的改进、设计和织造工艺的改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0-04-01)

王斯勇,冯志华,孙浪,张科[5](2010)在《喷气织机单双后梁系统动态分析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喷气织机后梁系统是控制经纱张力和梭口位置的重要装置。以某型喷气织机单后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静力学模型,分析织造过程中经纱张力的波动和活动后梁摆角的变化。并在此单后梁系统基础上,加设一固定后梁,组成双后梁系统,对其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后得出双后梁系统较单后梁系统稳定。(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期刊2010年01期)

梁林祖[6](2008)在《喷气织机后梁系统动态行为分析与经纱张力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高速织造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速条件下,织机的振动加剧,纱线受力环境恶化,造成经纱断头率升高,生产效率降低。后梁是经纱张力的检测与调节元件,其动态特性对经纱张力的波动非常重要,本文即以WG—2000型喷气织机为对象,以某平纹织物织造工艺为例,建立织机后梁系统的数学模型,研究其动态行为,控制经纱张力,以求减轻振动、改善经纱受力条件。首先,本文系统地分析了WG—2000型喷气织机的各主要机构的运动原理及其对经纱变形的影响,指出开口、打纬、松经和后梁的摆动是造成经纱变形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经纱张力矩与弹簧力矩平衡条件,建立了后梁系统静力学模型,分析了其静态特性,得出了动态分析所需的有关参数。在静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将惯性力矩、阻尼力矩考虑进来,根据平衡原理建立后梁系统的较简单的单自由度非线性模型,通过数值求解得到它的运动参数,然后据此反向计算经纱张力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经轴直径的减小,后梁摆动与经纱张力的变化趋于复杂,变化幅度及平均大小有所减小,而系统的固有频率、使经纱张力保持最佳的阻尼逐渐增加。进一步建立了更精确的两自由度模型,研究了经轴直径、阻尼对系统固有频率、后梁振动、经纱张力的影响,结果与单自由度模型分析非常一致,并且后梁左、右侧运动同步性很好,在后梁系统动态分析中,单自由度模型即可满足精度要求。为验证后梁系统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在织造现场进行了经纱动态张力的实验测试,通过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的比较、分析,证明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根据WG—2000型喷气织机的特点和后梁系统动态分析的结论,借鉴磁流变技术的研究成果,设计了一种用于该型织机后梁系统的磁流变阻尼器,推导了其动力学模型。用磁流变阻尼代替系统模型中的粘性阻尼项,并根据不同经轴直径时的最佳阻尼设定磁流变阻尼器模型的有关参数,建立基于磁流变技术的后梁系统动力学模型,同样采用数值法进行求解、计算,得到后梁摆动和经纱张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磁流变阻尼器理论上实现了在整个织造过程中减缓后梁振动、改善经纱张力的设想。本文针对WG—2000型喷气织机后梁系统的理论建模、综合性分析、结论及实验数据等对该型织机的设计、织造工艺的改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3-01)

M,Kloeppels,T,Gries,T[7](2002)在《可自由编程积极式后梁系统的实际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琛纺织技术研究所研制了一种积极式后梁 ,其运动可根据设备参数及调节参数与织物组织、经纱和穿综情况相匹配。介绍了该系统样机实验运用及测试结果。(本文来源于《国际纺织导报》期刊2002年01期)

陈,革,孙志宏,陈,明[8](2001)在《织机后梁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织机后梁系统的模型,分析了影响后梁系统动态特性的诸因素,提出后梁系统的设计和调整方法以及后梁系统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1期)

后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织机开口运动造成的经纱不利变形而设计的松经装置能够对经纱拉伸起到缓冲作用,但此缓冲作用受经轴直径大小的影响。对某喷气织机后梁系统建立静力学模型,通过设计改变松经机构的参数并分析计算,并比较其和原后梁系统在织造过程中经纱张力波动和活动后梁摆角的变化,得出改进后的系统较原系统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Y.Gloy,T.Gries,王云云.新型后梁系统对织造过程的影响[J].国际纺织导报.2013

[2].杨晔,王斯勇,冯志华.喷气织机松经装置的改进与后梁系统静力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11

[3].孙浪.喷气织机后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及其动态特性控制[D].苏州大学.2010

[4].王斯勇.喷气织机双后梁系统设计与经纱张力控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王斯勇,冯志华,孙浪,张科.喷气织机单双后梁系统动态分析与比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10

[6].梁林祖.喷气织机后梁系统动态行为分析与经纱张力控制[D].苏州大学.2008

[7].M,Kloeppels,T,Gries,T.可自由编程积极式后梁系统的实际测试[J].国际纺织导报.2002

[8].陈,革,孙志宏,陈,明.织机后梁系统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标签:;  ;  ;  ;  

后梁系统论文-Y.Gloy,T.Gries,王云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