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福田重工新疆分销部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付丽琴[1](2016)在《电子商务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产业关联度高,其发展水平和先进程度决定了一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与国防实力,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但是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高端失守、低端混战”的问题,一方面大部分高端设备和关键部件依靠进口,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没有保障,另一方面低端设备产能过剩,库存居于高位,陷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与此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日益严峻,不仅面临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和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双重挤压,同时也受到人民币汇率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出现一些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同时大规模网民及其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购物习惯、日益完善的政策环境等都将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研究总结和发现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进而提高其竞争力,实现我国制造强国梦。按照总(理论基础、现状分析)——分(动力机制、传导机制、组织模式)——总(建议对策)的分析框架对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第三章分别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和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对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分析发现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具有如下特点: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电子商务的应用主体、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模式多样化以及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向供应链协同管理和客户管理发展。对我国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分别从政策及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来分析,政策及法律环境分析表明政府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以及法律规范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快速发展;经济环境分析表明我国已培养起一批网络购物用户,全国广大城镇和农村居民已具备电子商务的意识,我国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环境正在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分析表明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的电子商务示范评选活动促进了我国各地电子商务的普遍发展,但各地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目前处于领先水平;技术环境分析表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但是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认识水平低、应用深度不够、需要组织模式创新等问题。第二,对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动力机制的分析表明电子商务扩大本土市场规模,总体上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本文采用互联网普及率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的交叉项来测度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第四章利用我国2001—201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电子商务显着提高我国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在控制变量中,总体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职工人数对装备制造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为正。第三,对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传导机制分析表明电子商务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认为电子商务从两个方面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电子商务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一个统一大市场,使得我国庞大的本土市场规模成为其自主创新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使得我国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成为其自主创新的比较优势。本文采用层次法和熵权法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大陆地区除西藏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11年装备制造业7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算。总体来看产业要素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为50%左右,电子商务的市场要素为30%左右,环境要素为20%左右。第四,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组织模式网络化发展。第六章选取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目前比较成功的黎明重工与海尔集团进行案例分析,这两家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走在我国其它装备制造企业的前列,分别被评为河南省和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这两家企业的个案分析表明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组织模式网络化发展。围绕“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主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问题开展研究:第一,产业层面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动力机制是什么?第二,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传导机制是什么?第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如何应用电子商务以实现转型升级?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的立足点,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分别从传导机制和组织模式创新方面对第一个问题进行强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深化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基于这三个问题,本文的创新点有三个:第一,针对第一个问题提出电子商务革命的观点,并从产业层面对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进行定量研究。基于委内瑞拉演化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和苏塞克斯大学研究员卡萝塔·佩蕾丝技术—经济范式理论,我国正在经历一场电子商务革命。本文采用互联网普及率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的交叉项来测度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2001—201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电子商务显着提高了我国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利税总额。第二,针对第二个问题研究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传导机制并测算电子商务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中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内涵定义为:装备制造企业拥有关键技术控制权、并由关键技术决定的的装备制造产品的价值实现。电子商务从两个方面提高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电子商务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一个统一大市场,使得我国庞大的本土市场规模成为其自主创新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使得我国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成为其自主创新的比较优势。本文系统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主体,构建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结构模型,提出从自主创新产业要素、市场要素与环境要素三个方面来评价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组织模式网络化发展的观点。网络组织模式既包括企业内部组织网络化,即在企业内部压缩中间层级,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也包括企业之间建立基于企业的合作关系。为验证理论分析结果,本文选取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目前比较成功的黎明重工与海尔集团,这两家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方面进行组织模式变革,分别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性企业。对黎明重工、海尔集团网络组织模式的案例分析表明线上支付并不是判断影响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因素,真正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建立与电子商务信息流相匹配的网络组织模式从而将电子商务带来的交易成本节约转化为企业的利润。
张珊珊[2](2010)在《中国汽车企业吸收能力研究 ——中外合资企业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目的地之一,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占据了外商直接投资形式的三分之一。知识视角指出,国际合资企业建立的首要原因是合作伙伴拥有对方欠缺并急需的知识或者技术,跨国企业对东道国企业的知识转移是外商直接投资积极外溢效应产生的重要渠道。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引入外资初期的“市场换技术”政策弊端显现。以汽车行业为代表,引进外资以来,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占领了大部分的汽车行业市场,尤其是乘用车市场,而中国企业却并未获得真正先进的技术,没有掌握到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竞争优势不强。企业吸收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知识获取、消化、转化和运用来发展动态组织能力的一系列组织规则和过程,强调企业面对战略变革和灵活性要求所具备的动态能力,并且通过转化已获取知识来创造和开发运用新知识。中国政府大力吸引外资的隐性前提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产生的积极外溢效应。然而,积极的外溢效应能否真正形成有赖于国家吸收能力、产业吸收能力和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现实中,中外汽车合资企业和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并未给中国企业带来技术的大幅进步,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发展缓慢。从知识转移的角度而言,固然有合资外方技术保护、传播意愿不强的原因,更为重要的缘由在于合资项目中方母公司知识吸收能力欠缺,无法获取所需知识,或者在公司战略层面,就忽视了吸收能力的培养,使得企业在将获取知识转化运用在商业目的方面未有很大突破。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点入手,试图从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母公司的视角,考察实现成功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吸收所要具备的相应条件和要素。研究选取东风汽车公司为个案研究对象,以吸收能力的视角,重点考察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母公司与外商合资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条件及其自主创新发展。以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吸收能力测度、吸收能力对企业知识转移成果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培育与发展的模式,揭示企业合资过程中同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分析结果表明,先验知识、研发强度、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等方面因素影响着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的吸收能力,并且通过吸收能力的作用,对知识转移成果有着显着影响。相较而言,研发强度对于组织的潜在吸收能力影响较大,关系到企业对于外部新知识的获取和消化;先验知识不仅与外部新知识的获取显着相关,也影响着组织对于新知识的最终运用结果;人力资源则与消化能力和转化能力关系显着,表明人力资源对于组织的潜在吸收能力向实现的吸收能力转化有着重要作用;组织文化包含了多个方面的组织程序和制度,全面影响着吸收能力的各个维度。另一方面,潜在吸收能力积极影响显性知识的转移成果,实现的吸收能力对隐性知识转移成果的影响更为明显。转化能力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移成果之间的关系都较为显着,说明转化能力在潜在吸收能力向实现的吸收能力转变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先验知识基础、创新战略及研发组织体系、人力资源、研发投入等组织体系和规则使得企业在对外合资合作过程中实现了吸收能力的持续培育与发展,有效实现了消化吸收技术和自主开发技术的融合,通过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综合运用,保障了案例汽车企业自主品牌与自主车型的最终顺利推出。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规模效益明显、产业关联带动性强的特点,政府政策对于汽车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尤其是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发展历程显示出较强的政策指向性特征。论文最后从汽车企业层面扩展至宏观政策层面,在比较典型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特点和概括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演化历程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建议,为企业提高吸收能力、利用中外合资合作项目,获取所需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庞慧[3](2009)在《中国重汽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受中国巨大市场空间和较低制造成本的吸引,几乎所有汽车跨国公司都先后以合资、合作形式将其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和消费中心。在中国汽车行业中,与轿车不同的是,自主品牌的商用车(包括重卡、中卡、轻卡、客车)占市场主导地位。中国重汽做为自2000年重组重生的国有独资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自主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企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引领中国重卡行业技术提升,2007年取得了中国“重卡领袖”地位。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中国重汽自2004年开始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到2010年,整车销售要达到12.5万辆,其中出口占销售额的三分之一。中国重汽要想走出国门,在与世界重卡巨头、国内的竞争对手同台竞技的过程中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就必须选择适合的海外目标市场进入模式。本文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流派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理论,分析了中国重型汽车行业现状及中国重汽国际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鲁特教授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分析框架及流程对中国重汽主要海外市场进入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本文的结论,为中国重汽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提出参考,从而努力减少其选择进入方式的盲目性。从具体内容来看,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理论概述,介绍了国际化经营理论,并对几种主要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理论和模型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重型汽车产业的发展及中国重汽国际化经营现状,第四部分所选定的分析框架及流程对中国重汽进入海外目标市场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中国重汽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相关建议;第六部分是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杜舰航[4](2006)在《企业自主品牌发展与福田重工竞争战略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福田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联合收割机为切入点进入农机行业,之后,又先后进入拖拉机和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并分别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福田重工依托其总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从零开始,快速发展,在短短七年的时间里,在市场已基本成熟(小麦机收率已达到60%)、竞争激烈的联合收割机行业,打破了原来由新联集团占垄断地位的市场格局,进入该行业后三年内达到联合收割机产销量行业内第一,2005年小麦收割机获得了61.5%的市场份额,并取得了收割机行业的寡头地位。 公司2005年销售额达到60亿,计划到2010年达到360亿销售额,其发展速度之快也令业内震惊。 本人曾在福田公司工作多年,根据本人对公司的了解和调查研究,结合企业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营销战略的角度对福田重工的品牌战略和在品牌战略的指引下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剖析,采用总结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试图透析福田重工快速发展的真谛,以求对企业发展特别是同行业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是对福田重工自主品牌发展战略总结和分析,结合公司目前所控制的资源和产品市场等实际情况,运用SWOT分析法对公司未来的营销战略和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建议。
山东福田重工新疆分销部[5](2004)在《山东福田重工新疆分销部成立》文中研究指明2004年11月23日山东福田重工新疆分销部成立暨业务恳谈会在乌鲁木齐环球大酒店举行。会议介绍了山东福田重工系列产品及适宜新疆地区推广的机型;农业装备业务新疆市场建设方案及2005年营销政策。 山东福田重工成立于2003年12月,由河北宣工集团、北京福田环保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二、山东福田重工新疆分销部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福田重工新疆分销部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商务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电子商务 |
1.2.2 装备制造业及其转型升级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
1.3.1 关于电子商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
1.3.2 关于电子商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传导机制研究 |
1.3.3 关于电子商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组织模式研究 |
1.3.4 综合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2.1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
2.1.1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概述 |
2.1.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 |
2.2 创新理论 |
2.2.1 创新理论概述 |
2.2.2 创新理论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 |
2.3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分析 |
3.1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应用分析 |
3.1.1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电子商务的重要应用主体 |
3.1.2 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模式具有多样化特点 |
3.1.3 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向供应链协同管理和客户管理方向发展 |
3.2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环境分析 |
3.2.1 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政策及法律环境分析 |
3.2.2 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经济环境分析 |
3.2.3 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技术环境分析 |
3.3 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
3.3.1 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认识水平较低 |
3.3.2 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深度不够 |
3.3.3 我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还需要组织模式创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分析 |
4.1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理论分析 |
4.1.1 电子商务具有羊群效应 |
4.1.2 电子商务具有零边际成本特点 |
4.2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实证分析 |
4.2.1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 |
4.2.2 模型设定 |
4.2.3 实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传导机制分析 |
5.1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传导机制理论分析 |
5.1.1 电子商务使得庞大的本土市场规模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比较优势 |
5.1.2 电子商务使得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比较优势 |
5.2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
5.2.1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
5.2.2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5.2.3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组织模式分析 |
6.1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组织模式理论分析 |
6.1.1 我国装备制造业组织网络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
6.1.2 电子商务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组织网络化的运行提供保障 |
6.2 电子商务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6.2.1 电子商务促进黎明重工组织网络化的案例分析 |
6.2.2 电子商务促进海尔集团组织网络化的案例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建议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相关对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2)中国汽车企业吸收能力研究 ——中外合资企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2 跨国企业知识转移及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 |
2.1 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理论研究 |
2.2 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 |
3 中国汽车行业概况 |
3.1 中国汽车行业特点 |
3.2 中国汽车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 |
3.3 中外汽车企业合资历程 |
3.4 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开发状况 |
4 中外合资企业视角下中国汽车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分析框架 |
4.1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测度 |
4.2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
4.3 吸收能力的作用结果研究 |
4.4 中外合资企业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企业吸收能力分析框架 |
5 中外合资企业视角下中国汽车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研究方法 |
5.1 研究方法选择——案例研究 |
5.2 案例研究路径与实施 |
6 中外合资企业视角下中国汽车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
6.1 案例公司概况 |
6.2 合资视角下的东风汽车公司吸收能力调研及分析结果 |
6.3 基于吸收能力的东风汽车公司创新模式与绩效研究 |
6.4 案例结论 |
7 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研究 |
7.1 不同国家各发展阶段的汽车产业政策比较 |
7.2 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建议 |
8 结论及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访谈大纲 |
附件2:"中国汽车行业合资项目中方母公司知识吸收能力"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 |
致谢 |
(3)中国重汽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际化经营和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分析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国际化经营理论 |
第二节 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理论 |
第三章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中国重汽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世界重型汽车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趋势 |
第三节 中国重汽企业发展历程及国际化经营现状 |
第四章 中国重汽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内部因素分析 |
第二节 外部因素分析 |
第三节 不同目标市场可能的进入方式 |
第四节 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 |
第五章 对中国重汽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建议 |
第一节 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化战略 |
第二节 采取怎样的市场进入策略 |
第三节 采取怎样的出口方式 |
第四节 中国重汽应对汽车出口实施风险控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企业自主品牌发展与福田重工竞争战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1.2.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2 本文研究步骤和方法 |
1.3 本文研究的企业限定范围 |
第2章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与福田重工环境分析 |
2.1 竞争战略的理论和分析方法 |
2.1.1 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2 企业竞争战略的分类 |
2.1.3 竞争分析概念及分析方法 |
2.2 福田重工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宏观环境分析(即PEST分析) |
2.2.2 SWOT分析:收获机械生产与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潜力 |
第3章 福田重工的自主品牌经营 |
3.1 中国农机市场品牌分析 |
3.1.1 农机行业品牌特征 |
3.1.2 农机行业品牌培育的关键因素 |
3.2 福田重工的品牌创新之路 |
3.2.1 福田重工品牌培育的关键因素 |
3.2.2 品牌经营的内涵 |
3.2.3 福田品牌的建设和形成 |
3.2.4 福田重工品牌的构成和品牌经营的价值链理论 |
3.2.5 福田重工品牌经营案例 |
3.3 福田重工品牌战略的经营机制 |
3.3.1 人才战略:高薪聘请核心技术人才 |
3.3.2 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 |
3.3.3 服务创新 |
3.3.4 相关多元化,保证公司持续发展 |
3.3.5 资本经营战略 |
3.4 福田重工的组织管理机制 |
3.5 基于品牌发展的网络化扩张 |
第4章 福田重工未来竞争战略 |
4.1 福田重工的经营现状 |
4.1.1 福田重工当前基本状况分析 |
4.1.2 福田重工的竞争对手分析 |
4.1.3 主要竞争优势分析 |
4.2 现存问题分析 |
4.2.1 产品组合问题 |
产品组合分析: |
4.2.2 技术创新与产品销售、配件供应管理的矛盾问题 |
4.2.3 公司的快速扩张与组织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
4.3 福田重工的SWOT分析 |
4.4 现存问题解决方案 |
第5章 福田重工案例分析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山东福田重工新疆分销部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商务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 付丽琴.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1)
- [2]中国汽车企业吸收能力研究 ——中外合资企业的视角[D]. 张珊珊. 武汉大学, 2010(08)
- [3]中国重汽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分析[D]. 庞慧. 山东大学, 2009(S1)
- [4]企业自主品牌发展与福田重工竞争战略案例研究[D]. 杜舰航.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 [5]山东福田重工新疆分销部成立[J]. 山东福田重工新疆分销部. 新疆农机化,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