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雾形成与发展机制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海雾形成与发展机制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尽可能多的观测资料和中尺度大气模式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RAMS)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对1977年08月03日发生在荷兰北部Cabauw地区的陆地辐射雾、2004年04月11日黄海海雾和2005年03月08日东黄海海雾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刻画,并对其形成与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对Cabauw地区陆地辐射雾的模拟研究表明,RAMS模式对雾有较强的刻画能力。对两个海雾个例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发现,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湍流、辐射、平流和海表温度(SST)等物理因素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在荷兰北部Cabauw地区陆地辐射雾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夜间长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温度降低,使其达到饱和凝结成雾,垂直风切变产生的湍流使雾向上发展。而随着太阳的升起,短波辐射对雾层的加热作用以及地面长波辐射的加强,使雾区低层温度迅速升高,造成雾区低层的层结不稳定,湍流增强,使雾向上发展。伴随着雾向上发展,云水混合比降低,减弱了辐射冷却作用,加速破坏逆温层结。在湍流的作用下,雾迅速向高空发展,并随气温升高逐渐消失。2004年04月11日海雾覆盖黄海大部分地区。观测分析表明在海雾发生前气温高于海温,RAMS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由于大气层结稳定,垂直风切变较弱,不能产生足够强的湍流使海面冷却降低低层大气的温度凝结成雾。垂直风切变增大,可加速大气的热量向海面传输,海雾在近海面处形成。由于雾本身的长波辐射冷却作用,使雾区降温到SST以下,引起海面的蒸发。而较弱的湍流不能使蒸发的水汽向上发展,水汽在辐射作用下产生凝结,使云水混合比在贴近海面处最大,且随高度迅速降低。这种云水混合比的垂直分布在辐射冷却的作用下进一步增加大气层结的稳定性,抑制湍流的发展,使海雾贴近在海面上。在发展阶段,海雾在湍流的作用下向上发展,近海面处的云水混合比减小,雾顶的强辐射冷却作用使雾顶处的云水含量较高,在短波辐射和雾顶向下发出的长波辐射作用下,雾低层加热。垂直风切变对湍流起产生作用,并随雾区向东北方向移动,在海雾水平发展过程中对湍流的发展起正贡献。SST敏感性试验表明,增加SST使气海温差减小,并增大雾区的范围,减小SST使气海温差增大,并减小雾区的范围。模式大气辐射敏感性试验表明,关闭液态水的长波辐射后山东半岛东南侧海区海雾消失,成山头东北部海雾仍然存在。模式微物理过程敏感性试验表明,改变单位质量的雾滴个数只会影响雾的浓度,而不会影响雾的形态和水平分布。模式水平分辨率敏感性试验表明,海雾的形成与发展对模式水平分辨率从8km到4km的改变并不敏感。与2004年04月11日的黄海海雾不同,2005年03月08-09日海雾首先在东海上空生成,并随天气系统的变化从南向北推进,逐步影响我国东海及黄海海区。此次海雾发生时垂直风切变较强,有足够强的湍流使海面冷却一定高度的大气,形成高度较高的雾层。大气长波辐射冷却作用在雾顶附近较强,形成了高的云水混合比含量区,而在近海面处大气辐射冷却作用较弱,云水混合比较低。在海雾的低层,大气层结稳定性较弱,垂直风切变能够产生足够的湍流,但在雾顶处稳定层结的抑制下,湍流迅速减弱,使雾顶维持在一定高度。在09日,由于南风和下沉运动将暖空气输送到东海上空,不但增加了近海面的大气温度,而且增加了大气的层结稳定性,抑制了湍流的发展,海面很难迅速冷却低空大气使之饱和,造成东海上空海雾消失。模式SST敏感性试验表明,增加SST减小气海温差会减小雾区范围,但雾顶发展较高,减小SST会加大气海温差,增加雾区的范围,雾顶高度会降低。模式辐射敏感性试验表明,液态水的长波辐射对该海雾的形成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对其增强十分重要。通过比较2004年04月11日黄海海雾和2005年03月08日东黄海海雾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发现,前者雾顶较低,云水含量最大区贴近海面,且气温低于海温,后者雾顶较高,云水含量最大区在雾顶部,气温高于海温。其产生原因是由于前者垂直风切变对湍流的产生作用弱于后者,而层结稳定性和辐射冷却作用均强于后者造成的。研究表明海雾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十分复杂,需要更多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才能阐明。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雾/海雾的定义
  • 1.2 雾的分类
  • 1.3 研究历史回顾
  • 1.4 我国沿岸的海雾
  • 1.5 研究目的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
  • 2.2 物理量及诊断方法
  • 第3章 1977 年08 月03 日荷兰北部地区Cabauw 陆地雾过程
  • 3.1 雾过程分析
  • 3.2 湍流的作用
  • 3.3 辐射的作用
  • 3.4 物理机制
  • 3.5 小结
  • 第4章 2004 年04 月11 日黄海海雾观测分析
  • 4.1 天气形势
  • 4.2 观测研究
  • 4.3 海气温差变化
  • 4.4 雾顶高度的反演
  • 4.5 小结
  • 第5章 2004 年04 月11 日黄海海雾数值模拟研究
  • 5.1 模拟结果分析
  • 5.2 形成机制
  • 5.3 发展机制
  • 5.4 敏感性试验
  • 5.5 小结
  • 第6章 2005 年03 月09 日东黄海海雾数值模拟研究
  • 6.1 观测分析
  • 6.2 模拟分析
  • 6.3 形成与发展机制
  • 6.4 敏感性试验
  • 6.5 小结
  • 第7章 讨论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观测站点列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飑线组织化过程对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的响应[J]. 大气科学 2016(04)
    • [2].环境垂直风切变对0509号台风“麦莎”的影响分析[J]. 海洋学研究 2014(02)
    • [3].低层垂直风切变和冷池相互作用影响华北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发展维持的数值模拟[J]. 气象学报 2012(03)
    • [4].海气热通量和垂直风切变对强热带风暴“温比亚”(2018)影响研究[J]. 海洋湖沼通报 2020(03)
    • [5].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下大冰雹天气浅析[J]. 农业灾害研究 2018(06)
    • [6].西北太平洋2001—2014年热带气旋结构变化的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场统计[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7].基于A-Train卫星编队资料的热带气旋强度估算[J]. 气象科学 2017(05)
    • [8].江苏近10 a高架雷暴特征分析[J]. 气象科学 2018(05)
    • [9].1604号台风“妮妲”近海加强垂直结构的诊断分析[J]. 广东气象 2018(01)
    • [10].中国强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和环境参数分析[J]. 气象 2016(12)
    • [11].垂直风切变对螺旋波不稳定的影响[J]. 气象科学 2010(02)
    • [12].2014年初春江苏一次高架雷暴成因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04)
    • [13].一次西南气流中长生命史多单体风暴过程的演变特征及成因[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8(01)
    • [14].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2(01)
    • [15].Buoyancy of convective-scale updrafts in the outer cores of sheared tropical cyclones[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9(01)
    • [16].京津冀一次飑线过程的精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气象 2015(12)
    • [17].不同海域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环境动力因素对比[J]. 热带气象学报 2011(03)
    • [18].一次新生脉冲风暴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8(03)
    • [19].0601号强台风“珍珠”分析[J]. 海洋预报 2008(01)
    • [20].一次弱垂直风切变环境条件下短时大暴雨的研究[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02)
    • [21].1312号热带气旋“潭美”的路径分析[J]. 农家参谋 2018(20)
    • [22].上海地区移动型雷暴阵风锋特征统计分析[J]. 气象 2016(10)
    • [23].2008年1月末九江雨凇转大雪天气过程成因分析[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8(04)
    • [24].佛山两次龙卷过程的物理量和雷达资料对比分析[J]. 科技通报 2017(10)
    • [25].2016年初冬陕西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 2018(11)
    • [26].利用NCEP资料分析一次雷暴大风过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5)
    • [27].风廓线资料在沈阳暴雪天气中的应用[J]. 吉林农业 2017(22)
    • [28].福建省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强度和移动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2019(05)
    • [29].辽宁一次大范围雾霾天气气象条件分析[J]. 贵州气象 2016(05)
    • [30].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特征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 2012(04)

    标签:;  ;  ;  ;  ;  

    海雾形成与发展机制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