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间测距论文-马磊,钟兴旺,刘玄,任帅

星间测距论文-马磊,钟兴旺,刘玄,任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星间测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星间测距,激光干涉仪测距技术,高精度,高动态

星间测距论文文献综述

马磊,钟兴旺,刘玄,任帅[1](2018)在《星间激光干涉仪测距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航天领域精密测量的应用需求,结合星间激光干涉仪测距技术逐渐成为航天领域高精度测距手段的研究现状,文章对国内外星间激光干涉仪测距技术及应用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星间激光干涉仪测距技术发展的特点。研究表明,高精度、高动态测量是星间激光干涉仪测距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技术的发展将使星间激光干涉仪测距技术在我国航天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空间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崔钊[2](2018)在《基于LED的星间通信测距复合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一些航天任务靠一颗卫星很难实现,并且单星系统的可靠性、适应性也存在固有的薄弱环节,小卫星的设计思想应运而生。相对于大卫星,卫星编队飞行具有在物理上不受限制的长“基线”,降低航天任务的成本,很强的灵活性,更高的生存能力等优点。编队卫星相对距离的确定是编队卫星群载荷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利用地面设备对编队小卫星实现定位,存在测量弧较短和测量目标多的难处。实现编队卫星间的距离测量,建立信息链路已经成为小卫星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探索性的提出了基于可见光LED的通信测距复合系统,设计了地面60m原理样机,实现了LED通信测距复合功能的验证,分析了用于太空10km工作范围的可行性;并介绍了复合系统的扩展功能:利用LED天线,配合可见光探测相机实现一定距离空间碎片的主动探测及相对方位的确定。具体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可见光通信测距复合系统及信道进行建模。第一,分析了复合系统发射天线LED的电学、光学、调制特性。LED的p-n结由于寄生电阻的影响使I-V特性呈现非线性状态,提出了补偿LED I-V的线性模型,使选用的XT-E-EAQ4线性度由0.5665补偿到0.0838,提高了近7倍。第二,用分立元件建立复合系统接收天线PIN的仿真模型,结合放大电路确定了PIN的带宽分析模型。第叁,研究了可见光信道的衰减特性,分析了影响可见光信道的相关因素,提出了信道的增益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信道增益的光学设计。第四,为了展开地面试验完成对复合系统的原理性验证,分析了地面仿真实验的空间传输特性,建立了大气对光强的衰减模型。(2)分析研究了具有测距和通信两种功能的复合系统的技术方案。为了保证编队卫星组网及相对导航的需求,设计了兼顾通信带宽和测距精度的OOK通信与伪码测距复合方案。在同一条硬件链路可以实现通信和测距两种功能;在采用OOK进行伪码序列测距时,可以同时进行单码测距,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系统功耗。比较和分析了伪码测距中单码相位差测量的多种方法,分析得出谱分析法能有效地抑制高斯白噪声。进一步提出,全相位谱分析法能够抑制频谱泄漏,使得系统可以获得准确的相位差测量并提高系统抗噪声能力。(3)设计和集成可见光通信测距复合系统原理样机。第一,提出了运放驱动大电容的补偿电路,设计了具有平坦纹波的Bias-Tee电路和减少LED的偏置电源纹波的处理设计。第二,设计低噪声增益、高灵敏度的信号检测电路。二级信号放大电路使用单片微波集成放大器,减小信号的失真度。叁级电路采用AGC放大电路,保证系统测距的动态范围。第叁,为了补偿发射机和接收机的信号的频率响应,提出一种π型均衡器,并为后文中的幅度相位一致性的差分算法提供了幅度一致的两种频率信号。第四,分析了系统的精度、动态范围等特性,给出了通信系统在太空中实现10km测距动态范围的方案并分析其可行性。(4)深入研究信息处理技术对整个系统性能的作用。第一,针对光接收机中由于接收信号幅度变化造成的相位漂移,提出了引入两种频率信号进行差分测量,并补偿幅度相位的一致性。第二,在对信号采样中,提出了增加相位量化台阶的方法以降低量化误差,提高相位测量精度。这使得相位精度提高了近3倍,并且该方法减小了相位差在0°或者360°附近时测量不准确性。第叁,使用滤波算法对测距数据进行误差修正,降低系统有色噪声及白噪声从而降低相位测量的系统误差。(5)设计相位计稳定性测量实验,确定相位采样数据的最佳幅度及采样位数;对相位计进行回环测试,对同一长度电缆进行多次测量,其距离测量误差在±1.21cm以内,验证了相位计测量的稳定性。(6)对系统的视场能力进行了分析验证,实验结果得到发射机在±2.5°的视场内,相位测量的平均百分比误差为8.73%;经过相位漂移补偿后,平均百分比误差降低到5.41%,提高了37%的准确度。实验表明,可见光测距比激光测距具有更好的视场能力,相位漂移补偿算法得到了验证;对比于传统激光测距方法,可见光LED测距发散角大不需要辅助瞄准系统,较大的视场能力有利于编队卫星在队形构成中实时测距。(7)对可见光通信测距复合系统的原理样机进行了地面测试实验,实现了在17.4us内5.4m~60m测量动态范围内±45cm的准确度测量;基于长基线二目测距原理,设计了小卫星编队的相对导航实验,2km内主动识别空间碎片并对其避撞。(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胡超然[3](2018)在《基于GMSK+PN的星间通信测距一体化技术及其在集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微纳卫星集群编队受到国内外航天界普遍关注。本文以此为应用背景,针对微纳卫星星间通信与高精度测距受体积、重量与功耗严格限制的难题,提出基于GMSK+PN调制的多星间通信测距一体化技术,解决了微纳卫星在集群编队时对通信和构型解算的迫切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了基于GMSK+PN体制的软件无线电调制、解调、分离、搜索和捕获方法,在完成载波同步、位同步与环路滤波算法的设计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PN码迭加方式、调制指数及环路滤波带宽对调制误码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地,在实现了码钟搜索、子码捕获与复合码相位解算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信噪比下的捕获误差。提出了基于通信测距一体化技术的微纳多星间的相对定位与星群构型解算方法,解决了集群编队构型快速、精确解算的难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星间测量误差对星间定位解算精度的影响,并在理论上获得了基于该方法进行集群构型解算的最短时间。最后,完成了星间测距通信一体化原理样机研制,对通信测距核心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现了测距功能。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GMSK+PN的通信测距一体化技术原理正确,指标合理,可推广应用至微纳卫星集群编队中。(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孟志军[4](2017)在《导航星座星间链路精密测距校正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中国航天目前最为复杂的航天系统,也是第一个在国际上与其它导航系统同台竞技的系统,其系统设计必须着眼未来20-30年的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限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地面控制部分只能境内布站,严重束缚了北斗卫星的运控和管理,解决导航星座脱离地面站运行的关键途径为发展星间链路。引入导航星座星间链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将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位置、速度、授时精度以及自主导航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星间距离测量数据作为其原始输入。要实现米级的定轨与时间同步精度,星间测距精度与准确度要达到分米甚至厘米量级,而对星间测距值的在轨校正则是保证精度与准确度的基本前提。为抢占未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制高点,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星间链路,精密测距在轨校正技术则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围绕这一问题,论文重点研究了以下关键技术问题:1、针对导航星座卫星钟相位变化引起的测距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频因子零相位失真的时延校正方法。该方法构建出卫星钟调频调相、开关机相位变化模型,基于分频因子n的相位区域转换特性及数字锁相环的相位跟踪特性,既有效解决了导航系统基准频率调频调相以及卫星钟开关机相位不确定性导致的星间测距偏移问题,又成功克服了传统校正方法在基准频率跨周区域的相位补偿模糊难题,确保卫星钟相位变化引起星间链路测距偏移的一致性校正。2、针对导航系统卫星温度变化引起的测距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感知零相位漂移的时延校正方法。该方法基于星间链路载荷设备的时延温度特性,构建出温度影响的时延分布模型,采用了地面预处理与星上实时校的结合方案。相对传统方法在系统校正误差、资源占用和设计复杂度叁个方面实现全面提升,系统增加功耗从大于2W缩小至90mW,校正电路占用面积只需15mm×12mm,无需规划建链时隙,不引入系统误差。在温变90℃的情况下,该方法校正后的发射时延与接收时延残差均方根分别为0.0084ns和0.0399ns,均小于星间链路伪码测量随机误差。3、针对导航系统时间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星间链路建链失效难题,提出了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原理与系统设计,并针对自主时间同步下的测距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频率钟差自适应分解的时延校正方法。该方法基于TWRTT伪距与钟差模型以及DDFS频率合成原理,将钟差时延分解为合成频率的整数+小数相位,然后实行频率计数与相位控制,有效解决卫星调整残留钟差以及星载原子钟漂移产生的时间累积偏差,校正后的时间同步精度小于0.2ns,单向测量伪距精度小于0.15ns。4、针对我国北斗试验卫星首个星间链路载荷精密测距在轨测试与验证难题,统筹考虑系统需求与建设成本,提出了“一个固定站+两个移动站”的试验系统架构,创造性地构建了星间链路系统天地一体的综合试验环境。通过星地双向伪距实测数据、人卫激光站实测数据以及叁站一星联合定轨数据的分析与评估,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星间链路精密测距校正方法在技术上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最后,对论文的关键问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北斗新一代导航试验卫星星间链路载荷及地面综合试验支持系统中得到了实现,并通过卫星在轨测试得到全面的试验验证,对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全球组网卫星星间链路系统及未来PNT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期刊2017-11-01)

张伟,杜耀珂,李东俊,王瞧,金小军[5](2017)在《基于星间测距增强的卫星编队GPS相对导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单纯差分GPS系统在精度、连续性、实时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星间测距增强差分GPS的卫星编队组合相对导航方案。该组合相对导航系统由编队卫星中分别安装的GPS接收机、星间RF测量传感器,以及主星中运行的导航处理器组成,其中星间RF测量传感器集成了窄带通信功能,可在进行星间距离测量的同时同步进行GPS数据的互传。采用扩展Kalman滤波算法,结合简化动力学模型和GPS以及RF测量数据实现卫星编队的相对位置与速度的高精度实时递推解算。用模拟器采集数据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星间测距数据辅助下,星间基线长度在星间测距工作的30km范围内时,实时相对导航精度优于1mm;系统在GPS信号中断时仍可连续输出满足精度要求的相对位置、速度数据;系统初始化时间由单纯差分GPS相对导航系统的几十个历元降低到单点。(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7年03期)

唐成盼,胡小工,周善石,潘军洋,郭睿[6](2017)在《利用星间双向测距数据进行北斗卫星集中式自主定轨的初步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主定轨是导航卫星自主导航的重要任务,是指在地面运行控制系统不可用的情形下,利用星间测距维持导航系统星历的自主更新.本文利用北斗新一代导航试验卫星搭载的Ka波段星间双向测距数据,进行集中式自主定轨试验.首先给出了星间双向测距数据的处理流程和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星间双向测距数据的测量特性.结果表明星间双向测距数据是一种高精度的距离测量.将星间双向测距数据用于定轨处理,残差标准差小于1 0 cm,均值好于1.0 cm,解算的设备零值稳定度好于0.2 ns.分别利用重迭弧段比较、用户等效距离误差评估和激光残差等方式评估了自主定轨的精度.结果表明,在一个地面锚固站支持下,自主定轨得到的卫星轨道径向重迭弧段互差优于6 cm,预报2 4 h径向重迭弧段互差优于1 0 cm.2 4 h预报轨道用户等效距离误差为0.4 3 m,优于L波段预报轨道的0.76 m,激光残差优于1 0 cm.星间链路对地观测为自主定轨提供空间基准,避免星座的整体旋转.本文讨论对地测量时长对自主定轨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星间链路对地观测的截止高度角为60°,自主定轨结果和2 4 h预报轨道径向误差优于10 cm,叁维位置优于1.5 m.(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7年02期)

孟泽民,徐兆斌,金小军,王瞧,金仲和[7](2016)在《微小卫星星间测距在轨零值标定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程伪码辅助载波测距系统零值高精度标定的需求,提出一种适用于微小卫星星间测距系统在轨零值自标定的方法。该方法将测距单板的发射信号转化为接收信号,采用原有的测距算法获取测距单板的自身零值。基于该方法研制了相应的零值标定装置,实现零值测量模式和星间距离测量模式的切换。并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比不同信号强度及温度情况下的标定效果。实际测试表明,该方法所测零值稳定、结果可靠性高,同时具有较好的误差补偿效果,可作为一种新的在轨零值标定方法,其零值标定结果的不确定度可达0.18 mm(2σ)。(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张艾,李勇[8](2016)在《基于星间测距的分布式卫星系统导航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分布式卫星系统的自主导航问题,利用高精度的相对距离测量手段,结合较少的参考卫星位置信息,设计了一种分布式一致性推广卡尔曼滤波算法.该算法结合一致性理论和分布式卡尔曼滤波器,可明显提高解算精度并消除高频噪声干扰,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并针对实际测量设计了两种敏感器布局方式,进行了仿真和分析.(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D)》期刊2016-07-27)

申洋赫[9](2016)在《应用于卫星编队星间距离测量的量子测距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信息论与传统技术的跨学科结合可使一些经典系统的性能得以提升,近年来已经成为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技术等众多分支领域的研究热点。量子理论与雷达探测技术相结合产生了量子雷达技术,有望改善雷达系统对目标的探测性能;量子理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则产生了量子保密通信,增强了通信信道的保密特性;量子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则迎来了量子计算机的诞生,有望显着提升计算机的运算性能。卫星编队在性能、可靠性、灵活性以及成本等方面具有传统单颗卫星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近年来有关它的研究成为热点。提升星间测距精度既可以提高卫星编队工作的稳定性,还可改善其空间任务的性能,因此提高星间测距精度对卫星编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基于量子纠缠的测距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测距精度极限,本文对应用于卫星编队星间距离测量的量子测距技术开展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本文分析出量子测距技术与卫星编队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即量子测距技术可突破传统测距的精度极限,从而满足卫星编队对提升星间测距精度的需求;同时卫星编队又能为量子测距技术中的关键步骤(量子纠缠分发)提供合适的平台。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即将量子测距应用到卫星编队星间距离测量领域。2.为了使量子测距技术应用于卫星编队星间距离测量领域,本文提出了两种量子测距传感器,即两点式量子传感器和叁角形量子传感器。基于常用量子测距技术设计了两点式量子传感器,分析了其测距原理和测距精度,发现两点式量子传感器需要引入额外的测距仪器(通常非常昂贵)才能测量星间距离d,从而降低最终的测距性能。于是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叁角形量子传感器,它利用多星编队中的叁角形几何结构来进行纠缠光子的分发,可抵消闲散光路的测量,从而解决两点式量子传感器的缺陷。3.针对目前有关量子测距技术的研究仅仅考虑静止目标的现象,本文研究了相对运动对量子传感器测距性能的影响,并提出消除上述影响的方法。研究发现在快速相对运动情况下,多普勒频移导致符合测量结果失效;在缓慢相对运动情况下,“累计时间效应”(即累计轮廓发生形变并拓宽)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发现可用模糊速度来衡量“累计时间效应”能否对测距精度造成影响,当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超过模糊速度大小时,累计轮廓的形变程度会导致测距精度变差,反之则亦然。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本文发现引入一个随时间改变的延迟装置可消除上述两因素带来的影响。4.针对量子测距技术在低轨道长基线卫星编队任务中测距性能严重变差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导致它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研究发现在低轨道高度和远星间距离的情况下,卫星编队之间存在较为快速的相对运动,导致信号光路和闲散光路在累计时间Ta内的距离差产生较大的改变,从而使测距性能变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两种解决方法:缩短累计时间和引入时变的时延装置。当纠缠信号源采用一种共线非简并的0型自发参量下转换时,可以将累计时间由10 s缩短为0.126 s,此时的测距精度虽然得到改善,但距离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引入时变的延迟装置可以使符合计数率不再随时间改变,从而彻底消除相对运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魏冰冰[10](2016)在《星间激光测距系统中光电探测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间激光测距技术是空间引力波探测、地球重力场测量以及新一代低低跟踪卫星重力测量等项目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光电探测器,作为激光干涉测距系统前端接收和传递转换激光信号的装置,其特性将对整个测距系统中低噪声探测及相位测量系统等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新一代低低跟踪卫星重力测量计划中对光电探测器的性能需求,完成实现了超低噪声、高增益带宽的电路设计方案。对测距系统而言,前端光电探测器的噪声会引入系统的相位噪声以及位移测量噪声。为尽可能减少噪声的影响,首先我们详细分析光电探测器的放大电路工作原理,讨论了噪声来源及频率响应等。由电路噪声理论的详细介绍,等效建立了电路噪声模型,并介绍了光电探测器中各器件选型的标准。电路仿真显示:光电探测器-3dB带宽约为38 MHz,比理论计算值略低;在30 MHz的频率响应带宽范围内,其等效输入的电流噪声谱密度为1.35 pA/√Hz,低于噪声理论极限值3 pA/√Hz。为进一步探究光电探测器各噪声源对电路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通过电阻、电容等效电路来测量电路传递函数和等效输入电流噪声的测试电路设计方案(即,模拟TIA电路板测试系统)。在常用的利用网络分析仪和频谱仪测量电路传递函数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的测试方法:ADC采样法和DPLL扫频法。通过对测试电路输出噪声和传递函数的测试,得到测量电路输入端的等效电流噪声谱密度。在实验环节,完成了光电探测器电路光功率的标定、电路噪声本底的性能测试等实验,并验证了所设计的探测器电路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通过与TIA电路板测试系统中电路输入端的等效电流噪声实验对比,讨论了在低频和高频不同频率范围,不同噪声源对电路的噪声贡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星间测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一些航天任务靠一颗卫星很难实现,并且单星系统的可靠性、适应性也存在固有的薄弱环节,小卫星的设计思想应运而生。相对于大卫星,卫星编队飞行具有在物理上不受限制的长“基线”,降低航天任务的成本,很强的灵活性,更高的生存能力等优点。编队卫星相对距离的确定是编队卫星群载荷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利用地面设备对编队小卫星实现定位,存在测量弧较短和测量目标多的难处。实现编队卫星间的距离测量,建立信息链路已经成为小卫星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探索性的提出了基于可见光LED的通信测距复合系统,设计了地面60m原理样机,实现了LED通信测距复合功能的验证,分析了用于太空10km工作范围的可行性;并介绍了复合系统的扩展功能:利用LED天线,配合可见光探测相机实现一定距离空间碎片的主动探测及相对方位的确定。具体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可见光通信测距复合系统及信道进行建模。第一,分析了复合系统发射天线LED的电学、光学、调制特性。LED的p-n结由于寄生电阻的影响使I-V特性呈现非线性状态,提出了补偿LED I-V的线性模型,使选用的XT-E-EAQ4线性度由0.5665补偿到0.0838,提高了近7倍。第二,用分立元件建立复合系统接收天线PIN的仿真模型,结合放大电路确定了PIN的带宽分析模型。第叁,研究了可见光信道的衰减特性,分析了影响可见光信道的相关因素,提出了信道的增益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信道增益的光学设计。第四,为了展开地面试验完成对复合系统的原理性验证,分析了地面仿真实验的空间传输特性,建立了大气对光强的衰减模型。(2)分析研究了具有测距和通信两种功能的复合系统的技术方案。为了保证编队卫星组网及相对导航的需求,设计了兼顾通信带宽和测距精度的OOK通信与伪码测距复合方案。在同一条硬件链路可以实现通信和测距两种功能;在采用OOK进行伪码序列测距时,可以同时进行单码测距,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系统功耗。比较和分析了伪码测距中单码相位差测量的多种方法,分析得出谱分析法能有效地抑制高斯白噪声。进一步提出,全相位谱分析法能够抑制频谱泄漏,使得系统可以获得准确的相位差测量并提高系统抗噪声能力。(3)设计和集成可见光通信测距复合系统原理样机。第一,提出了运放驱动大电容的补偿电路,设计了具有平坦纹波的Bias-Tee电路和减少LED的偏置电源纹波的处理设计。第二,设计低噪声增益、高灵敏度的信号检测电路。二级信号放大电路使用单片微波集成放大器,减小信号的失真度。叁级电路采用AGC放大电路,保证系统测距的动态范围。第叁,为了补偿发射机和接收机的信号的频率响应,提出一种π型均衡器,并为后文中的幅度相位一致性的差分算法提供了幅度一致的两种频率信号。第四,分析了系统的精度、动态范围等特性,给出了通信系统在太空中实现10km测距动态范围的方案并分析其可行性。(4)深入研究信息处理技术对整个系统性能的作用。第一,针对光接收机中由于接收信号幅度变化造成的相位漂移,提出了引入两种频率信号进行差分测量,并补偿幅度相位的一致性。第二,在对信号采样中,提出了增加相位量化台阶的方法以降低量化误差,提高相位测量精度。这使得相位精度提高了近3倍,并且该方法减小了相位差在0°或者360°附近时测量不准确性。第叁,使用滤波算法对测距数据进行误差修正,降低系统有色噪声及白噪声从而降低相位测量的系统误差。(5)设计相位计稳定性测量实验,确定相位采样数据的最佳幅度及采样位数;对相位计进行回环测试,对同一长度电缆进行多次测量,其距离测量误差在±1.21cm以内,验证了相位计测量的稳定性。(6)对系统的视场能力进行了分析验证,实验结果得到发射机在±2.5°的视场内,相位测量的平均百分比误差为8.73%;经过相位漂移补偿后,平均百分比误差降低到5.41%,提高了37%的准确度。实验表明,可见光测距比激光测距具有更好的视场能力,相位漂移补偿算法得到了验证;对比于传统激光测距方法,可见光LED测距发散角大不需要辅助瞄准系统,较大的视场能力有利于编队卫星在队形构成中实时测距。(7)对可见光通信测距复合系统的原理样机进行了地面测试实验,实现了在17.4us内5.4m~60m测量动态范围内±45cm的准确度测量;基于长基线二目测距原理,设计了小卫星编队的相对导航实验,2km内主动识别空间碎片并对其避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星间测距论文参考文献

[1].马磊,钟兴旺,刘玄,任帅.星间激光干涉仪测距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空间电子技术.2018

[2].崔钊.基于LED的星间通信测距复合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8

[3].胡超然.基于GMSK+PN的星间通信测距一体化技术及其在集群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4].孟志军.导航星座星间链路精密测距校正技术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

[5].张伟,杜耀珂,李东俊,王瞧,金小军.基于星间测距增强的卫星编队GPS相对导航研究[J].上海航天.2017

[6].唐成盼,胡小工,周善石,潘军洋,郭睿.利用星间双向测距数据进行北斗卫星集中式自主定轨的初步结果分析[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7

[7].孟泽民,徐兆斌,金小军,王瞧,金仲和.微小卫星星间测距在轨零值标定方法及应用[J].宇航学报.2016

[8].张艾,李勇.基于星间测距的分布式卫星系统导航算法[C].第3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D).2016

[9].申洋赫.应用于卫星编队星间距离测量的量子测距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

[10].魏冰冰.星间激光测距系统中光电探测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标签:;  ;  ;  ;  

星间测距论文-马磊,钟兴旺,刘玄,任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