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聚集体论文-吴蓉,曹君,杨猛,苏二正

纳米聚集体论文-吴蓉,曹君,杨猛,苏二正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聚集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联酶聚集体,PLD,可溶表达,大肠杆菌

纳米聚集体论文文献综述

吴蓉,曹君,杨猛,苏二正[1](2019)在《磷脂酶D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水平可溶表达及其磁性纳米交联酶聚集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 PS)具有提高认知力、抗抑郁、缓解紧张压抑、辅助激活酶和改善老年痴呆症等功能,在食品、化妆品和制药行业的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虽然PS在自然界中来源广泛,但是由于在植物中含量较低和动物脑细胞来源的不安全性,限制了PS的工业化应用。因此,利用磷脂酶D(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梁照恒,王哲,彭乐,王福艳,周骏[2](2019)在《基于SiC@Ag基底和银-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纳米聚集体双重SERS放大的miRNA-106a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SiC@Ag基底与Ag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提出了利用银-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纳米聚集体二次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放大的超灵敏miRNA-106a检测方案.首先,将地高辛修饰的捕获DNA与固定在SiC@Ag基底上的抗地高辛链接,制备SiC@Ag@anti-digoxin/digoxin-DNA基底;将4-巯基苯甲酸(4MBA)标记的银纳米颗粒与修饰有氨基和生物素的探针DNA链接,制备Ag@4MBA@DNA-biotin探针.然后将制备的基底、探针与待测miRNA-106a组成"叁明治"结构,获得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信号放大.最后,依次加入链霉亲和素和制备的探针,形成银-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纳米聚集体,实现检测信号的二次放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SiC@Ag基底和银-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纳米聚集体双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放大,可以实现miRNA-106a的超灵敏检测,检测极限达到0.579fmol/L,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苗令占,王沛芳,侯俊,王超,姚羽[3](2019)在《金属纳米材料对不同微生物聚集体的毒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目前污水处理系统和自然水体中典型纳米材料浓度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金属纳米材料对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和自然水生态系统(自然生物膜)中微生物聚集体的毒性作用研究现状,提出开展金属纳米材料对自然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通过低浓度长期暴露实验解析其对自然水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等,为纳米材料的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9年01期)

林晓蓉,蔡翠玲,陈忠正,张媛媛,蔡泽钊[4](2018)在《金属离子对绿茶纳米聚集体形成与稳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茶纳米聚集体是茶多酚、蛋白质、多糖、生物碱等自组装而成的纳米胶粒,是茶沉淀颗粒的前体。为探究金属离子对绿茶纳米聚集体形成与稳定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绿茶为材料,通过外加氯化钙、氯化镁和氯化钠,改变茶汤金属离子组成,分离茶汤纳米聚集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技术分析其理化组成,采用动态光散射、激光多普勒测速等技术表征其物化特性,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金属离子对儿茶素-生物碱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金属离子会显着增加纳米聚集体数目,降低其静电稳定性,提高儿茶素、蛋白质、生物碱、糖类等组份的聚集浓度,且以Ca~(2+)作用最强,Mg~(2+)次之,Na~+最弱;随外加Ca~(2+)浓度增大,纳米聚集体数目显着增多,静电稳定性大幅下降,且各组分的聚集浓度显着提高;外加金属离子对EGCG与咖啡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影响较小。本研究证实,金属离子可促进绿茶纳米聚集体的形成及其转变为沉淀颗粒,且这种作用与金属离子的价态、种类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曹维国,叶芸,于劭洁,常小畅,刘瑾瑜[5](2018)在《金纳米棒聚集体的光吸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模拟计算了金纳米棒形状、颗粒间距、聚集数目、随机度等参数对其光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聚集体对光谱展宽具有很好的作用,颗粒之间的距离为零时能够获得最好的光谱展宽效果。进一步化学合成了金纳米棒组成的薄膜,获得了反射率小于6%的宽带完美吸收体。(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10期)

孙佩[6](2018)在《单分子胶束纳米聚集体的构建及其在药物输送与细胞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聚合物的纳米运载体系既能够克服小分子药物的不足,又能够利用体系的纳米特性提高药物疗效,近年来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但是目前报道的聚合物纳米运载体系大多是由线性两亲性聚合物在分子间作用力驱动下通过自组装形成,故在外界条件变化时胶束很容易解离,进而导致小分子药物突释产生较大毒性,同时也导致输送体系失去纳米特性。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聚合物纳米运载体系在体内的稳定性,文献报道通常利用“后修饰”策略将小分子试剂通过共价键连接到聚合物载体,而这种策略往往存在合成步骤繁琐、小分子试剂载入分布不均且载入量难以控制等缺点。与之相反,“自下而上”策略利用可聚合功能性前体直接聚合的方式制备运载体系,因而合成步骤更加简洁,功能性试剂在基体中分散均匀且含量可调控,所得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的可控性更强,因而该方法十分适合用来制备对可重复性要求较高的生物材料。在本论文中,我们根据“自下而上”策略中可聚合功能性单体的概念,分别制备了不同功能的可聚合单体,随后利用“自下而上”策略构建了一系列基于单分子胶束及其聚集体的稳定纳米体系,并初步研究了它们在药物输送以及细胞成像领域的应用。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1.“自下而上”策略构建载药单分子胶束聚集体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估尽管聚合物-药物缀合物在抗癌药物输送领域有着显着优势,但是如何通过一种简便的方法控制体系中药物的负载位置与负载量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本章中我们结合“自下而上”策略的灵活可控性以及单分子胶束的稳定性,成功合成了一类新型载药两亲性超支化多臂聚合物hPCM用于肿瘤治疗。首先将抗癌药物10-羟基喜树碱修饰成甲基丙烯酸酯类可聚合前药单体,随后将其聚合在H40大分子链转移剂表面,最后再聚合上亲水性聚磷酰胆碱单体即得到hPCM。在浓度高于CAC时,hPCM自组装形成多胶束聚集体,不断稀释至CAC以下,多胶束聚集体解离为单分子胶束。通过在体外和体内的实验研究发现,得益于单分子胶束独特的组装特性以及其胶束结构的稳定性,hPCM具有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能够在肿瘤部位有效富集,并展现了显着的抗肿瘤效果。2.“自下而上”策略构建超支化聚药-光敏剂单分子胶束及其在肿瘤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中的应用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能够克服单一肿瘤治疗方法带来的多药耐药以及其他副作用,因而成为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虑到纳米载药体系在体内的稳定性,大量文献通过“后修饰”法构建了共价键连接的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纳米体系。然而这类“后修饰”方法涉及到复杂的合成步骤以及繁琐的纯化工作,因而发展一种简单灵活的制备方法引起了科学工作者们极大的兴趣。本章中,我们利用“自下而上”方法,简便地构建了一种新型两亲性超支化聚药-光敏剂单分子胶束hPCBE用于肿瘤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通过将化疗药物与光敏剂分别进行修饰,得到可聚合前药/光敏剂单体,随后通过“自下而上”方法将二者共聚一步构建超支化聚药-光敏剂内核,在其表面覆盖聚乙二醇亲水单元后得到两亲性超支化聚药-光敏剂hPCBE。hPCBE在水中能够以稳定的单分子胶束形式存在,且与单一的化疗或光动力治疗体系相比,hPCBE展现出更高的肿瘤细胞毒性。3.BODIPY功能化荧光超支化聚半乳糖的构建及其在细胞靶向成像中的应用由于独特的靶向性质和表面的可修饰性,基于糖类聚合物的靶向性荧光纳米粒子在癌症诊断和治疗等生物医用领域具有良好前景。但是目前的合成方法往往存在合成步骤繁琐、荧光分子分布不均且容易局部分布过密导致荧光淬灭等缺点。在本章工作中,我们利用简便的“自下而上”策略构建了一种靶向性的荧光超支化聚半乳糖纳米粒子hPGVB。首先将乙酰基半乳糖和荧光分子BODIPY分别修饰上丙烯酸酯基团,制备出相应的可聚合功能性单体。随后通过RAFT聚合简便地合成了荧光超支化聚半乳糖hPGVB。hPGVB在水中能够自组装成稳定的纳米颗粒,且表现出优异的发光效率和光稳定性。此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hPGVB荧光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与无靶向性的荧光超支化聚合物hPEVB相比,hPGVB荧光纳米颗粒可以选择性地被ASGP受体过表达的HepG2细胞摄取,展现其在细胞靶向成像领域的应用潜力。4.单分子胶束策略构建稳定的AIE型荧光纳米粒子及其细胞长效成像中的应用AIE类荧光分子的独特发光特征使得它们成为构建水相应用荧光纳米粒子的重要手段。目前报道的绝大多数AIE型荧光粒子都是将AIE生色团连接在两亲性嵌段聚合物上,随后通过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形成荧光纳米粒子。然而,这类由线性聚合物组装形成的荧光纳米子稳定性较差,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胶束结构容易解离,而此时AIE生色团将从聚集态变为游离态,从而导致其发光性能减弱。本章中,我们利用单分胶束策略,构建了一类稳定的AIE型荧光纳米粒子HPC-star-PEG。首先以均叁苯甲醛A3和四苯乙烯衍生物B2为单体,通过Wittig偶联反应合成末端为醛基的超支化共轭聚合HPC。醛基还原后再将线性聚乙二醇单体接枝到HPC表面得到核-壳结构的星状超支化共轭聚合物HPC-star-PEG。得益于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内在稳定性以及表面聚乙二醇壳层的保护,HPC-star-PEG胶束展现出优异的pH,温度,光照,储存,离子强度,血清蛋白稳定性。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共价连接的核-壳结构,HPC-star-PEG胶束在极度稀释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其荧光性质不变。基于HPC-star-PEG胶束的超高稳定性,我们还探索了其在细胞长程示踪成像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8-01)

汪成建[7](2018)在《聚合诱导自组装制备复杂形貌纳米聚集体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诱导自组装(polymerization induced self-assembly,PISA)是聚合、组装和结构重组同时进行的一种批量制备复杂形貌高分子纳米聚集体的有效手段。已有工作针对PISA的聚合机理以及纳米聚集体形貌演变与调控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如何利用PISA聚集体形貌丰富的特点进一步构造具有复杂形貌纳米功能材料,以实现和拓宽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却鲜有报道。本论文采用PISA法制备了核交联的囊泡状、蠕虫状纳米聚集体,以交联囊泡为种子通过二次聚合制备出了具有各向异性的Janus纳米粒子;利用蠕虫状纳米聚集体的界面稳定作用,构建了新型无皂乳液聚合体系和高内相乳液体系,进而成功制备了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和新型气凝胶材料;利用二次交联法制备出了具有选择性染料吸附功能的水凝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RAFT-PISA制备的内交联囊泡状纳米聚集体为种子,采用种子分散聚合方法,通过调控种子交联度、单体与引发剂加入量等条件,制备出雪人状、哑铃状与草莓状等不同形貌的Janus纳米粒子。(2)利用RAFT-PISA制备蠕虫状纳米聚集体作为相界面稳定剂,构建了一种具有较好稳定性的苯乙烯/水Pickering乳液,并通过热引发自由基聚合,成功制备了粒径可调控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3)以核交联蠕虫状纳米聚集体为Pickering乳化剂,采用一步均质搅拌,成功制备出水包油型高内相乳液。系统研究了油相种类、油相体积和乳化剂浓度对高内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以高内相乳液为模板,通过冷冻干燥制备新型多孔超轻气凝胶材料。(4)采用交联蠕虫状纳米聚集体为前驱体,二溴己烷为外交联剂,构建了多重互穿网络交联水凝胶,研究聚合物浓度与外交联剂加入量对水凝胶机械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水凝胶的染料选择性吸附性能及其对混合染料的分离能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4)

付密林[8](2018)在《RAFT聚合诱导自组装制备聚离子液体纳米聚集体》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离子液体(poly(ionic liquid),PIL)纳米聚集体兼具离子液体和聚合物的优良性能,在催化、分离、能源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PIL嵌段聚合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是制备PIL纳米聚集体的常用方法,但其制备过程复杂、聚集体形貌调控困难。如何高效地制备形貌可控的PIL纳米聚集体已成为PIL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论文提出通过聚合诱导自组装(polymeriz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PISA)的方法制备PIL纳米聚集体,该方法通常采用分散聚合,制备过程相对简单,且纳米聚集体形貌可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文合成了叁类八种离子液体单体(乙烯基咪唑类、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类),通过传统溶液自由基聚合合成了相应的PIL。考察了单体及聚合物在水、乙醇、甲醇中的溶解性能,发现3-正十二烷基-1-乙烯基咪唑鎓溴(C_(12)VIm-Br)、3-苄基-1-乙烯基-1H-咪唑-3-鎓溴(BVIB)适用于水相分散聚合。2.以PEG-黄原酸酯为大分子链转移剂,通过水相RAFT/MADIX聚合诱导自组装制备了PEG-b-P(C_(12)VIm-Br)_n纳米聚集体。研究发现聚合度从5增加到200,纳米聚集体的形貌发生棒状-分枝棒状-高度支化网络状转变;固含量从5wt%增加到15 wt%,短棒状聚集体变长,并发生聚集;由于纳米聚集体表面带有大量的正电荷,对盐具有响应性。3.以PEG-黄原酸酯作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光引发剂HMPP引发IL单体BVIB通过RAFT聚合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80 nm的PEG_(45)-b-PBVIB_(116)球形纳米聚集体。4.以V-50为引发剂,PEG-叁硫代酯为大分子链转移剂,首次构建了一种以Zn~(2+)/乙烯基咪唑(VIM)配位作用为驱动力的PISA体系。研究发现固含量为10wt%、Zn~(2+)/VIM摩尔比为2时,VIM通过RAFT聚合诱导自组装制备出网状的PEG_(45)-b-PVIM_(50)纳米聚集体,为聚合物纳米聚集体的制备开辟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4)

贾宝环[9](2018)在《红外光谱探针技术研究多肽纳米聚集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关注淀粉样蛋白聚集体致病机理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注重基于淀粉样蛋白的材料的性质及用途。当我们在设计这种新型材料时,首先应该对淀粉样蛋白的结构进行深入的了解。本文,我们探讨了基于侧链红外光谱探针技术来研究Aβ(16-22)的变异体多肽KLVXFAK所形成的淀粉样纳米片层的结构,其中X是侧链上具有氰基的对氰基苯丙氨酸,上面的氰基即红外探针。通过侧链的红外探针技术我们得到了限定纳米片层二级结构和四级结构的相关条件,以此为基础我们提出了KLVXFAK所形成的纳米片层的结构模型。该纳米片层的淀粉样结构为class 7构型,片层中的?-折迭片以倾斜对齐的方式排布,这种排布方式是由于氰基与赖氨酸的氢键作用形成的。该纳米片层结构的侧视图类似于在屋顶上倾斜堆积的瓦片,片层中的每一个?-sheet相当每一片瓦片。该模型能很好地解释红外光谱数据和原子力显微镜数据。据我们所知,该工作是首次运用侧链红外探针技术来构建淀粉样蛋白材料的结构模型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辛爽[10](2018)在《磁性及磁性—上转换纳米粒子聚集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纳米粒子为基本单元,构建高级有序的纳米结构,实现功能增强和功能集成,是纳米科学和材料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研发简单、快速、高效的纳米粒子聚集体的制备方法,实现形貌、尺寸及物性的精确调控是加快该类材料实用化进程的关键。为此,本论文以Fe_3O_4纳米粒子为基础,可控制备了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聚集体和Fe_3O_4-NaYF_4:Yb~(3+),Er~(3+)磁性-上转换纳米粒子聚集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具有超顺磁性的Fe_3O_4纳米粒子聚集体。通过系统改变体系中的氯化铁、醋酸钠及混合溶剂中水的加入量,实现了磁性纳米粒子聚集体尺寸的大范围精确调控(70.8-216.0 nm),探讨了纳米粒子聚集体形成机理。证实了随着磁性纳米粒子聚集体尺寸的增加,其光热性能得到了提高。细胞实验证明,磁性纳米粒子聚集体具有较小的细胞毒性,在近红外光照射下能够有效杀死癌细胞。该研究对设计和构建高效、低毒的纳米光热治疗平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采用疏溶剂法成功制备了Fe_3O_4-NaYF_4:Yb~(3+),Er~(3+)磁性-上转换纳米粒子聚集体。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加入量、乙二醇加入量及Fe_3O_4与NaYF_4:Yb~(3+),Er~(3+)的质量比,实现了磁性-上转换纳米粒子聚集体尺寸和物性的精确调控。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增强了磁性-上转换纳米粒子聚集体的稳定性。该研究为多功能纳米材料的构建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纳米聚集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SiC@Ag基底与Ag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提出了利用银-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纳米聚集体二次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放大的超灵敏miRNA-106a检测方案.首先,将地高辛修饰的捕获DNA与固定在SiC@Ag基底上的抗地高辛链接,制备SiC@Ag@anti-digoxin/digoxin-DNA基底;将4-巯基苯甲酸(4MBA)标记的银纳米颗粒与修饰有氨基和生物素的探针DNA链接,制备Ag@4MBA@DNA-biotin探针.然后将制备的基底、探针与待测miRNA-106a组成"叁明治"结构,获得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信号放大.最后,依次加入链霉亲和素和制备的探针,形成银-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纳米聚集体,实现检测信号的二次放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SiC@Ag基底和银-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纳米聚集体双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放大,可以实现miRNA-106a的超灵敏检测,检测极限达到0.579fmol/L,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应用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聚集体论文参考文献

[1].吴蓉,曹君,杨猛,苏二正.磷脂酶D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水平可溶表达及其磁性纳米交联酶聚集体的制备[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梁照恒,王哲,彭乐,王福艳,周骏.基于SiC@Ag基底和银-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纳米聚集体双重SERS放大的miRNA-106a检测[J].光子学报.2019

[3].苗令占,王沛芳,侯俊,王超,姚羽.金属纳米材料对不同微生物聚集体的毒性研究进展[J].水资源保护.2019

[4].林晓蓉,蔡翠玲,陈忠正,张媛媛,蔡泽钊.金属离子对绿茶纳米聚集体形成与稳定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曹维国,叶芸,于劭洁,常小畅,刘瑾瑜.金纳米棒聚集体的光吸收特性研究[J].云南化工.2018

[6].孙佩.单分子胶束纳米聚集体的构建及其在药物输送与细胞成像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8

[7].汪成建.聚合诱导自组装制备复杂形貌纳米聚集体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8].付密林.RAFT聚合诱导自组装制备聚离子液体纳米聚集体[D].浙江工业大学.2018

[9].贾宝环.红外光谱探针技术研究多肽纳米聚集体结构[D].河北大学.2018

[10].辛爽.磁性及磁性—上转换纳米粒子聚集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纳米聚集体论文-吴蓉,曹君,杨猛,苏二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