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月果(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237-01
【摘要】对1例残胃癌切除术后并发肠瘘及吻合口瘘的患者实施护理,包括严密的病情观察,引流管的护理,合理的营养支持,心理干预措施和心理支持,加强基础护理等,患者转危为安。
【关键词】消化系统外科手术残胃癌手术后并发症护理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残余胃发生的原发癌成为原发癌[1],随访显示发生率在2%左右。我科于2009年11月4日收治一位残胃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患者,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出院时各引流管已拔除,引流口愈合良好,患者进食正常,能自行活动。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71岁,因残胃癌于2009年11月4日入院,于11月9号行残胃癌全胃切除术,术后腹部置胃肠吻合口引流管及结肠后引流管,患者生命体征正常,给予抗感染、止血、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1.2治疗及转归
入院后经止血、输血、抑制胰腺分泌、加强引流管护理、营养支持、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治疗处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出院时引流管全部拔除,引流口愈合良好,进食正常,能自行活动。
2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备齐抢救物品及药品,严密监护患者病情变化,观察意识、腹部体征、引流液颜色、量,注意尿量变化并及时记录。开放静脉:外周浅静脉留置用于取血、留取血标本及作为输血通路,右侧颈内深静脉留置用于治疗时输入药物及胃肠外营养。
2.2各种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2.2.1各引流管护理总则
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止脱出。引流管长度以患者翻身时不直接牵拉为宜,保持引流瓶低于引流口位置。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瓶,1次/d。保持引流管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凝块、引流物阻塞,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反折、脱落等。观察引流物颜色、量和性状,准确记录24h引流量。
2.2.2感染期护理
患者入院7d后,结肠后引流管及胃肠吻合口引流管均引出黄色脓性液体,表明胰结肠瘘及吻合口瘘。患者取半卧位,鼓励床上适当活动和深呼吸。每小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用甲硝唑60ml冲洗引流管,使附着于脓腔内的脓苔受到冲击而脱落。
2.3营养支持
本例患者因年老体弱,且本身为消化系统疾患,营养不良十分严重,故营养支持极为重要。营养支持途径分为肠外、肠内两种。此患者于11月26日在放射科置入鼻饲管,供肠内营养支持。
2.3.1肠外营养(PN)
肠外营养对胃肠道手术后禁食、长期昏迷、食道良性重度狭窄、小肠全切、肠瘘、大面积烧伤等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的重症病人起到了挽救生命、恢复健康的重要作用[2]。
2.3.2肠内营养(EN)
由于肠内营养能维护肠黏膜屏障,更符合生理状态下的消化吸收功能,给予瑞素自鼻饲管滴入。开始输入时注意缓慢、匀速,30滴/min。间接加温,温度控制在38-40℃。避免一次大量推注营养液,以免引起腹胀、腹泻。量由少到多,并逐渐过渡到全量。
2.4心理护理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现实,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患者减轻悲观心理。长期的住院治疗使患者产生悲观无助的情绪,盼望家人陪伴,为此,我们允许其配偶24h陪同,并尽量提供方便,解除患者后顾之忧。
(3)指导患者使用心理调控方法。采用松弛训练法,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心理调控。告知患者情绪激动时,提醒自己要冷静,告诉自己:一切都是暂时的,最终一定能够战胜疾病而康复。
经实施上述护理措施后,患者自感心理障碍减轻,情绪稳定。虽然偶有情绪波动,但通过心理干预和自我调控能恢复平稳,并配合出院后随访和复查。
2.5加强基础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及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卧床时间长,每两小时为其翻身,及时为患者清理排泄物,用热水及软毛巾擦洗全身皮肤,并均匀涂抹爽身粉,及时更换床、被单。制定完善的翻身制度并落实执行。恢复期每天床上热水泡足30min,以促进血液循环,经常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和按摩。
(2)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次。
(3)预防感染: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d,定时更换尿袋,定时开放,以锻炼膀胱功能。按需要留取尿标本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
3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饮食要少量多餐,结构上搭配合理,种类齐全。避免进食生硬、粗糙、刺激性食物,注意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营养食物。逐步增加运动量,以不觉疲劳为原则。保持切口、引流口处清洁干燥。告知患者定期回院化疗和复查。提供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的联系电话,以便于家属联系咨询。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9.
[2]李静,吴淑莉,赵小群,等.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1996-1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