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肥望塘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杨秀伟[1](2020)在《三级AO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农村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直线上升。然而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还是不完善的,垃圾乱堆和污水乱倒导致农村整体观感较差,尤其是在污水这一块更是滋生了很多问题。基于当前农村污水处理的现状,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对比污水处理方法的优劣,最终选择最合适农村应用的接触氧化工艺。研究对于农村污水处理具有指导性意义,符合当前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趋势,可以为农村污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农村污水处理找到一条通路。研究主要是采用三级AO接触氧化工艺,并从节能降耗的角度出发,采用自然跌水的方式来补充溶解氧。首先对试验装置跌水效果进行了调试研究,探讨了合适的高度和挡板类型。考虑挂膜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挂膜研究。挂膜完成后,对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对水力停留时间、辅助曝气量以及进水污染负荷进行单一变量试验,确定各个变量的最佳值。最后根据多级反应中各级处理效果之间的关系,反推了几组组合参数,并对它们的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整个研究过程中主要检测三种污染指标,COD、氨氮和总磷,出水要求达到一级A标准,即COD出水小于50mg/l,氨氮出水低于15mg/l,总磷出水低于1mg/l。跌水效果调试研究中主要是针对跌水高度和跌水挡板两种比较好控制的变量进行探讨。跌水高度在0.2m到0.8m的范围内共设置了 6组变量值,根据不同高度跌水前后溶解氧的变化,最终确定了装置跌水高度为0.5m。跌水挡板根据缝宽和形状的不同共设置了四种类型,根据跌水后溶解氧的增量,最终确定采用竖缝间距为4cm,缝宽3mm的矩形挡板。挂膜是整个研究中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挂膜采取了自然挂膜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耗时长,但是挂膜稳定,效果好。考虑挂膜的影响因素,维持温度在20~25℃,控制曝气强度适当,将同样的污水分别通入到各级反应器中。通入的污水其污染物浓度逐渐变大,在此过程中观察填料表面变化,对比生物相的出现情况,同时检测出水COD的含量。最终经过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发现填料表面粘层明显,厚度不再改变,各级出水COD达到32.6mg/l左右,挂膜基本完成。在工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主要探讨了水力停留时间、辅助曝气量、污染负荷三个变量。采取了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为每个变量设置了几种不同的参数值,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改变其中一个变量,检测COD、氨氮和TP总出水含量及各级出水含量。分析污染物的总出水效果,最终确定水力停留时间6h,辅助曝气400L/h,进水COD为300mg/l、氨氮30mg/l、TP为2mg/l为最佳运行参数。分析各级反应器去除效果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污染物浓度可控的范围内,各级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基本一致。根据各级处理效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为了使反应器发挥最大能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农村污水水质各异的情况,为污染负荷达不到最佳参数的地区提供新的理论数据,提出了反推参数组合并验证的思想。在这一部分,共研究了四种不同参数组合下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证明这四种参数组合均能使污水达标排放。研究为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研究在实际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运行模式,工艺的适用性很强。不同应用模式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对效益进行分析对于工艺在实际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2](2018)在《9月失信黑名单月度分析报告》文中指出2018年9月,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新增失信黑名单信息334,107条,涉及失信主体283,385个,其中法人及其他组织55,409家,自然人227,976人;9月份退出失信黑名单主体140,532个,其中法人及其他组织26,415家,自然人114,117人。本月更新的重点领域失信黑名单包括失信被执行人、工商吊销企业、海关失信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运输失信当事人、涉金融严重失信人、限制乘
黄维[3](2017)在《洋湖生态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与思考》文中认为在以往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城市水问题的重视,导致了城市水污染、水质性缺水、城市内涝等一系列水系统问题频频发生。海绵城市逐渐得到各界重视,被视为系统解决城市水环境的综合途径。已有的“海绵城市”研究成果多是从规划设计的视角出发,且集中在工程技术方面,对于如何结合城市开发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不足。本文通过实际案例研究,对比国内外海绵城市理论与建设经验,分析了洋湖生态新城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的不足,为新区开发及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直接参考成果。本论文以长沙洋湖生态新城为实际案例,采用案例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及数据分析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设,在一定的暴雨重现期内,城市新区可以实现片区雨水的零排放。(2)洋湖生态新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利用人工湿地有效构建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实现了片区雨水的就地消纳与净化作用。(3)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绿色建筑、再生水处理、中水利用系统协调规划,实现“净”“排”结合的建设目标。(4)绿色建筑、景观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能有效控制雨水的面源污染,提升区域水质。
林运通[4](2016)在《黑膜沼气池与活性污泥法组合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高浓度有机废水是一类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且多数有毒有害等水质特点的废水,未完全处理或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可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针对我国目前高浓度有机废水产生量大、污染物去除效果差、处理工艺运行成本高、工艺操作相对复杂等现实问题,除了积极开发节水技术外,加快研究并开发出投资成本较低、适应性较强、运行管理较为简单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工艺进行工程示范也迫在眉睫,这对于促进我国包括畜禽养殖业废水、食品加工废水在内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高效处理与回收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试验采用了黑膜沼气池+活性污泥法+后处理技术等形成的组合工艺,选择猪场废水和马蹄淀粉厂废水作为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工程案例,对比研究了组合工艺及各处理工段对两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探究组合工艺在试验条件下的调控优化。经过工程试验取得以下研究结论:(1)经过组合工艺处理,猪场高浓度有机废水原组合工艺最终出水NH4+-N、NO3--N、TP、TN、COD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42.64mg/L、65.18mg/L、4.31 mg/L、230.83mg/L、220.05 mg/L,增设UF分离膜后组合工艺最终出水平均浓度则分别为28.69 mg/L、122.42 mg/L、2.80 mg/L、244.19 mg/L、212.53 mg/L,改良型组合工艺最终出水平均浓度则分别为64.63mg/L、62.96 mg/L、1.87 mg/L、212.80 mg/L、238.53 mg/L;而马蹄淀粉厂高浓度废水工艺最终出水平均出水浓度则分别为0.44mg/L、2.69 mg/L、4.24mg/L、49.54 mg/L、68.27 mg/L。由此可见,两类废水处理工艺最终出水各监测指标分别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613-2009)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黑膜沼气池对NH4+-N的去除率较低。猪场废水黑膜沼气池和马蹄淀粉厂废水黑膜沼气池去除率仅为-43.77%和-3.84%,猪场废水黑膜沼气池对TN的去除效果比马蹄淀粉厂废水黑膜沼气池差,但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则猪场废水黑膜沼气池的去除效果较好,猪场废水黑膜沼气池对NO3--N、TP、TN、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0.02%、50.77%、45.92%、93.58%,而马蹄淀粉厂废水黑膜沼气池则分别为54.39%、41.56%、64.28%、55.28%。(3)猪场废水生化池脱氮效果较差,硝化能力过剩,反硝化作用明显不足;马蹄淀粉厂废水生化处理对氮素污染物去除效果优于猪场废水生化去除效果。猪场废水生化处理对NH4+-N、NO3--N、T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0.38%、-551.74%、21.90%,而马蹄淀粉厂则分别为96.81%、61.47%、61.93%,前者需加强反硝化阶段脱氮效果。(4)两类废水采用了不同的后处理技术,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出水浓度较稳定。马蹄淀粉厂废水采用化学强化法进一步去除生化池出水中的TP、COD,最终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4.24mg/L、68.27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0.93%、76.46%;而猪场废水则采用化学强化、UF膜分离、人工湿地等组成后续处理工艺进一步去除生化池出水中的NH4+-N、TP、COD,工艺最终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42.50mg/L、4.08mg/L、223.11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3.71%、93.42%、52.35%。(5)不同季节、不同气温条件下,猪场废水组合工艺对NH4+-N、COD的去除效果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而马蹄淀粉厂废水组合工艺对NH4+-N、COD去除率与气温相关性不显着;前者对TP的去除效果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而后者TP去除率与气温呈极显着正相关。(6)在本试验条件下,猪场废水活性污泥系统NH4+-N、COD去除率与MLSS呈极显着负相关,NO3--N、TN、TP与MLSS相关性不显着;提高马蹄淀粉厂废水活性污泥系统MLSS对COD、TN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当MLSS提高至1900mg/L时,NH4+-N、NO3--N、TN去除率达到最大,生化脱氮效果较好。
蒋瑜香,付艳,黎静,魏永,谷薇薇,罗敏,徐颖琦,杨兵,吴奇[5](2015)在《新常态下朝新目标阔步迈进》文中研究指明刚刚过去的2014年,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展示出崭新形象。 今年,合肥市将坚持稳中求进、稳中强基、稳中创优,强化改革攻坚,强化开放集聚,强化创新驱动,强化民生保障,解放思想,防骄破满,拉高标杆,跨越赶超,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和?
宋锐[6](2011)在《综合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技术实践 ——以萧山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萧山东片污水处理厂工程于2006年8月竣工验收并正式投产,日处理污水30万m3,采用生物吸附—厌氧水解—好氧处理—澄清池的二级生化处理工艺。随着萧山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污水组成日趋复杂,处理设备老化严重,污水厂运行状况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由于国家对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要求不断提高,现有出水水质达不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二级标准的要求,污水厂提标改造迫在眉睫。为合理改造污水厂,在结合萧山东片污水处理厂的以往运行数据,并对现有工艺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测和分析。在进行工艺比选后,找出适合本厂提标改造的方案,并通过中试实验加以验证。中试实验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设备调试阶段、污泥培养阶段、确定较优工况过程阶段、在较优工况下运行阶段,在设计水量下对出水的各检测指标(CODCr、BOD5,SS、TP、NH3-N)进行取水化验分析,验证设计所取的工艺参数(污泥回流比、水力停留时间、泥龄等)是否适合本厂,出水水质能否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二级标准,验证设计工艺是否适合本厂提标改造工程,为进一步完善改造方案提供可支持依据。2009年6月开始进行改造工程,并于同年9月完工投入运行。经过一年的运行,目前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二级的要求,满足改造的要求。
王宏成[7](2011)在《改进两段接触氧化用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合肥市望塘污水处理厂为依托,通过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长期监测,分析出水污染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无法稳定达到景观用水水质标准,确定采用改进两段接触氧化法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实验采用连续流挂膜方法,对二级装置进行了启动挂膜。挂膜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为9.6℃17.3℃之间时,挂膜周期大约为20天。试验研究了外加碳源投加量对TN去除的影响,比较了40mg/L、50mg/L和60mg/L三种乙酸钠投加浓度对T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投加浓度为50mg/L时,TN的去除效果最佳,一级装置出水中TN平均去除率为73.4%。投加碳源反硝化脱氮后多余的乙酸钠由二级装置去除,防止由于碳源投加过量造成出水COD超出排放标准,当乙酸钠投加浓度为50mg/L时二级装置出水COD平均浓度为26.91mg/L。试验还分析了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质去除效果的影响。当水温为9.6℃17.3℃之间时,气水比为1:1,水力停留时间为1h时,TN的去除效果远低于1.5h和2.5h时相应的处理效果;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5h时,污水厂尾水经过深度处理后,二级装置出水的SS、COD、TN的浓度分别从4.57mg/L、21.69mg/L、17.24mg/L下降为3.49mg/L、15.88mg/L、4.8mg/L;去除率分别达到23.63%、26.79%、72.16%。当水力停留时间从1.5h增加到2.5h时,试验装置对SS、COD、T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1.16%,8.56%,3.64%,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提高并非十分明显。综合考虑确定试验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1.5h。综合试验结果可知,采用改进两段接触氧化法可使尾水稳定达到景观用水水质标准,该研究为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提供了前期试验研究和数据支持。
陈月庆[8](2010)在《热电厂污泥焚烧炉燃烧优化研究及实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剩余污泥越来越多,污泥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对污泥进行处理是非常必要的。污泥在热电厂焚烧是处理污泥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我国许多城市都有成功运行的例子。本文对合肥市主要污水厂的污泥特性及污泥与煤的掺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热电厂污泥焚烧炉进行了燃烧优化研究,建立了合肥市天源热电公司污泥焚烧炉温度控制模型,并对所得参数进行了仿真检验。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进行污泥特性实验,发现污泥含水率高、热值低,而且热值随季节或月份的不同,会有极大的变化。由此可知,污泥在热电厂焚烧炉燃烧,必然影响焚烧炉运行的稳定性,考验热电厂燃煤焚烧炉原有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的精确性。因此研究PID控制系统在热电厂污泥焚烧炉温度控制中的应用,进行热电厂污泥焚烧炉燃烧优化运行的研究是必要的;(2)通过进行污泥与煤掺烧实验,发现污泥最佳燃烧温度为900℃,该值不随掺烧比例变化,说明应将污泥焚烧炉温度控制在900℃左右;(3)通过对热电厂污泥焚烧炉系统进行分析及对污泥焚烧炉温度影响因素的筛选,确立了系统的输入量为煤的进料速度,输出量为焚烧炉炉膛温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热电厂污泥焚烧炉温度控制模型,并给出了两种模型参数整定方法:Ziegler-Nichols整定公式法和内部模型控制器(IMC)策略法。(4)通过对热电厂污泥焚烧系统进行分析,建立了合肥市天源热电公司污泥焚烧炉温度控制模型,对所得PID参数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检验,仿真结果表明,所得PID控制器参数合理。PID控制器可以用于热电厂污泥焚烧炉的温度控制。
方志珍[9](2010)在《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的工艺方案研究,确定适宜的处理工艺,使污水处理厂出水能够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本研究以合肥市望塘污水处理厂为依托,通过对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的长期监测,分析出水污染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对深度处理工艺方案进行筛选,确定深度处理工艺;搭建实验研究装置,通过对试验装置的运行研究,确定工艺运行参数,对处理工艺进行分析评价。作者记录了反应器中的水温、pH等相关参数的变化;考察了试验装置对污水厂尾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和试验装置的相关运行参数;重点分析了温度和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对污染物质去除效果的影响;拟合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厂尾水基质分解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为9℃-18℃之间时,试验装置挂膜比较困难,挂膜周期大约为20-25天。试验装置出水pH值比进水略有所降低。当水温为9℃-18℃,汽水比为1:1时,本试验装置对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处理有一定的效果,SS、COD、NH4+-N、TN、TP的浓度分别从5.09mg/L、19.27mg/L、0.26mg/L、14.34mg/L、0.47mg/L下降为3.89mg/L、13.80mg/L、0.13mg/L、9.89mg/L、0.32mg/L,去除率分别为23.8%、28.4%、50.0%、31.0%、31.9%。温度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明显,随着温度的提高,氨氮的去除率提高明显。通过本试验得出温度为27.6℃时,氨氮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84.5%。试验装置的水力时间从1.5h提高到2.5h时,试验装置对SS、COD、NH4+-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0.85%,6.67%,9.89%,4.52%和6.10%,效果并非十分明显。试验还对比了两段试验装置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指出二级装置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十分有限,一级装置对污染物的去除的贡献是二级装置的2.5倍。最后,论文归纳总结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污染物质相关机理,得出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厂尾水基质分解模型。
任德杰[10](2009)在《基于BOT模式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项目后评价是项目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是在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一段时间后,针对项目的前期准备、立项决策、建设过程、运营过程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项目在既定目标、过程实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用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从而判定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提高后续项目的决策水平与投资效益提供借鉴。通过后评价可以达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建议、改进工作的目的,对不断提高项目管理和投资决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为完成国务院“十一五”计划中对城市污水处理的目标,各级地方政府面临巨额城市污水处理资金筹集与政府有限财力的矛盾,BOT模式成为各级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迅速建设运营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城市环境而首选的投融资方式。BOT模式在“十五”期间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运营应用范围最广的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基于BOT模式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后评价的课题背景、研究情况和论述思路,对BOT模式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及该模式下的风险分析进行了探究,并简介了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内容和方法。然后以采用BOT模式建设运营的鹤山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为例,在总结了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设实施阶段的“三控”(投资、质量、进度控制)工作以及生产运营一年来的工作等情况后,运用德尔菲法建立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采用隶属度矩阵对专家评分进行处理,按照多层模糊综合后评价的方法,应用评价方程对项目进行计算评价,得出项目的综合评价结论。通过评价,该项目设计合理,在施工投资、进度与质量管理方面控制水平较高,实现了预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鹤山市的污水治理起到关键作用,项目的建设运营是成功的。随着BOT模式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本项目的后评价研究成果可以为今后同类项目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实例经验。
二、合肥望塘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肥望塘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三级AO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农村污水处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接触氧化法的概述 |
1.3.1 机理 |
1.3.2 影响因素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接触氧化工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5 工艺的改进和优势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 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过程及测试方法 |
2.1 试验装置相关内容 |
2.1.1 池体装置 |
2.1.2 曝气装置的选择 |
2.2 试验材料 |
2.2.1 试验用水 |
2.2.2 填料的选择 |
2.3 检测指标及测试方法 |
2.4 试验装置安装调试 |
2.4.1 试验准备 |
2.4.2 跌水高度的选择 |
2.4.3 跌水挡板类型的选择 |
2.5 工艺流程 |
3 挂膜试验研究 |
3.1 挂膜方法 |
3.2 影响挂膜的因素 |
3.3 挂膜的作用及发挥功能的生物相 |
3.4 挂膜过程及结果 |
3.4.1 填料表面附着情况 |
3.4.2 挂膜期间COD去除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4 三级AO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影响因素分析 |
4.1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去除效果 |
4.1.1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COD的去除效果 |
4.1.2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氨氮的去除效果 |
4.1.3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TP的去除效果 |
4.2 不同曝气量去除效果 |
4.2.1 不同曝气量对于COD的去除效果 |
4.2.2 不同曝气量对于氨氮的去除效果 |
4.2.3 不同曝气量对于TP的去除效果 |
4.3 不同污水负荷去除效果 |
4.3.1 不同负荷下COD的去除效果 |
4.3.2 不同负荷下氨氮的去除效果 |
4.3.3 不同负荷下TP的去除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参数组合运行研究 |
5.1 反推参数组合 |
5.2 参数组合处理效果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应用模式及效益分析 |
6.1 应用模式 |
6.2 经济效益 |
6.3 社会效益 |
6.4 生态效益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2)9月失信黑名单月度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增失信黑名单情况 |
二、失信黑名单整改退出情况 |
三、重点领域失信特征分析 |
四、失信重点聚焦 |
(一)生态环保部公布158家重点排污单位名单 |
(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39种产品质量抽查情况 |
(三)北京市住建委公布23家违法违规房屋中介机构名单 |
五、失信典型案例 |
(一)严重超标的重点排污单位 |
(二)违法违规房屋中介机构 |
(三)借助互联网竞价排名误导患者的医院 |
(四)严重违规信用评级机构 |
六、失信风险提示 |
(3)洋湖生态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4 概念界定 |
1.2 国内外的现状研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
1.3.1 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性问题 |
1.3.2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性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研究研究案例概况 |
2.1 地理状况 |
2.2 水系分布 |
2.3 区位优势 |
2.4 规划定位 |
2.5 土地现状 |
2.6 建设意义 |
2.6.1 洋湖生态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 |
2.6.2 洋湖生态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
2.6.3 洋湖生态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
2.7 标杆价值 |
第3章 洋湖生态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策略 |
3.1 区域规划尺度——新城规划思考 |
3.1.1 湿地公园为主导的生态自净区域,实现污水零排放 |
3.1.2 构建“集中式市政级+组团级+建筑级”的三级中水回用系统 |
3.1.3 优化水系布局,全面提升片区水环境质量 |
3.2 场地设计尺度——低影响开发技术 |
3.2.1 “渗”:构建地面渗透系统 |
3.2.2 “滞”:源头控速,推广绿色屋顶 |
3.2.3 “净”:因地制宜,利用雨水花园构建植物净水 |
3.2.4 “蓄”:推广绿地雨水贮留设施 |
3.2.5 “排”:暗沟改明沟,构建雨水慢排系统 |
第4章 洋湖生态新城海绵城市重点项目 |
4.1 洋湖再生水厂 |
4.2 洋湖湿地次游客中心 |
4.3 洋湖湿地科普馆 |
4.4 恒伟西雅韵 |
4.5 片区污水处理 |
4.6 中水回用系统 |
第5章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效果 |
5.1 片区水环境整治 |
5.1.1 雨水面源污染控制 |
5.1.2 屋顶绿化 |
5.1.3 河流水系优化 |
5.1.4 河道清淤渗透系统 |
5.1.5 构建湿地自净系统 |
5.2 建设成本投入对片区开发的影响 |
5.3 建设成本的增加可以在开发出让中解决 |
5.4 建设实施成果评价 |
5.4.1 雨洪管理 |
5.4.2 景观效果 |
5.4.3 生态效应 |
第6章 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 |
6.1 满足需求,产业升级 |
6.2 合理规划,前期控制 |
6.3 完善制度,建管结合 |
6.3.1 在产业上游,建设理论体系,培养储备人才 |
6.3.2 技术标准化,为后续工作做好导向 |
6.3.3 管理层面,制定监管体制和奖惩措施 |
6.4 加强宣传,公众参与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黑膜沼气池与活性污泥法组合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2 高浓度有机废水简介 |
1.2.1 高浓度有机废水 |
1.2.2 猪场废水 |
1.2.3 马蹄加工废水 |
1.3 高浓度有机废水常用处理技术概述 |
1.3.1 物化处理技术 |
1.3.2 生物处理技术 |
1.3.3 自然处理法 |
1.4 黑膜沼气池工艺及其应用研究 |
1.5 活性污泥法 |
1.5.1 活性污泥法简介 |
1.5.2 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机理 |
1.5.3 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影响因素 |
1.5.4 活性污泥法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应用研究 |
1.6 巴颠甫及其改良工艺 |
1.7 化学强化法 |
1.7.1 化学强化法污染物去除机理 |
1.7.2 化学强化法适用药剂的选择 |
1.7.3 化学强化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1.8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1.8.1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1.8.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系统工艺介绍 |
2.1.1 猪场废水处理工艺及主要构筑物 |
2.1.2 马蹄厂废水处理工艺及主要构筑物 |
2.2 系统运行及管理 |
2.2.1 猪场废水处理系统 |
2.2.2 马蹄厂废水处理系统 |
2.3 水质分析方法及仪器 |
2.4 污废水排放标准 |
2.5 数据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猪场废水处理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 |
3.1.1 猪场废水处理组合工艺的整体处理效果 |
3.1.2 后置UF膜分离组合工艺对猪场废水的处理效果 |
3.1.3 改良型组合工艺对猪场废水的处理效果 |
3.2 马蹄淀粉厂废水处理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 |
3.2.1 黑膜沼气池对马蹄淀粉厂废水的处理效果 |
3.2.2 生化池对马蹄淀粉沼液进水的处理效果 |
3.2.3 化学强化对马蹄淀粉生化池出水的处理效果 |
3.2.4 马蹄淀粉厂废水处理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 |
3.3 组合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猪场废水处理组合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2 马蹄淀粉厂处理组合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组合工艺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4.1.2 组合工艺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4.1.3 组合工艺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4.1.4 系统整体效益分析 |
4.2 结论 |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试验照片 |
附录B 结果与分析附录图表 |
附录C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综合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技术实践 ——以萧山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当前水污染现状 |
1.2 水污染的危害及水处理的重要性 |
1.2.1 水污染的危害 |
1.2.2 水处理的重要性 |
1.3 目前污水处理技术 |
1.3.1 利用物理作用的水处理技术 |
1.3.2 利用化学方法的水处理技术 |
1.3.3 利用生物方法的水处理技术 |
1.4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规模和主要工艺 |
1.4.1 城市污水处理的规模 |
1.4.2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工艺 |
第二章 萧山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运行现状 |
2.1 萧山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概况 |
2.1.1 处理工艺简介 |
2.1.2 污水处理工程主要构筑物和设备 |
2.1.3 污水厂现状平面布置 |
2.2 现状水量与进出水水质标准 |
2.2.1 污水水量及组成 |
2.2.2 进水水质 |
2.2.3 原出水水质标准 |
2.3 运行现状及分析 |
2.3.1 运行现状说明 |
2.3.2 现状最终出水水质 |
2.3.3 数据分析综述 |
2.4 现有工艺流程各单元 COD 去除情况 |
2.5 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
2.5.1 现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2 产生原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与措施 |
3.1 提标改造的必要性 |
3.2 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措施 |
3.3 提标改造的基本要求 |
第四章 中试工艺方案的确定 |
4.1 中试的目的 |
4.2 处理工艺选择的原则 |
4.3 中试实验的处理规模及进出水水质 |
4.3.1 中试实验的处理规模 |
4.3.2 中试设计进水水质 |
4.3.3 设计出水水质 |
4.4 适合本工程的主要工艺介绍 |
4.4.1 厌氧水解+好氧工艺 |
4.4.2 A~2/O 工艺 |
4.4.3 Bardenpho 工艺 |
4.4.4 倒置 A~2/O 工艺 |
4.4.5 改良型 Bardenpho 工艺 |
4.4.6 改良型 UCT 工艺 |
4.4.7 UCT 工艺 |
4.4.8 VIP 工艺 |
4.5 中试工艺比选 |
4.6 比较适合本工程的几种组合工艺 |
4.6.1 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改造为混凝+厌氧水解+好氧工艺 |
4.6.2 改造为 A~2/O 工艺 |
4.6.3 生物吸附池+厌氧水解+好氧工艺(加填料) |
4.6.4 设想的改造方案 |
第五章 中试实验 |
5.1 实验内容 |
5.2 实验模型工艺的设计思路及设计参数 |
5.3 实验的工艺流程及分析方法 |
5.3.1 实验用水 |
5.3.2 实验的工艺流程 |
5.3.3 分析方法 |
5.4 实验水质及实验方案 |
5.4.1 实验水质 |
5.4.2 中试实验设计进水水质与预测水质的差别 |
5.5 实验方案 |
5.6 较优工况确定与测试 |
5.6.1 较优工况确定 |
5.6.2 在较优工况下测试阶段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改造工程实践及结果 |
6.1 提标改造工程内容 |
6.2 现运行工艺流程及说明 |
6.2.1 现运行工艺流程 |
6.2.2 工艺流程说明 |
6.3 处理效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图一 萧山东片污水处理厂原平面布置图 |
附图二 现状萧山东片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 |
(7)改进两段接触氧化用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与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状况 |
1.1.1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状况 |
1.1.2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 |
1.2 以回用景观水体为目标的城镇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
1.2.1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状况 |
1.2.2 以回用景观水体为目标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 |
1.3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工艺原理与主要特征 |
1.3.1 简介 |
1.3.2 基本原理 |
1.3.3 接触氧化池填料的选择 |
1.3.4 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
1.3.5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优缺点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4.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装置参数计算 |
2.1.2 试验采用主要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流程 |
2.2.2 进水水质 |
2.2.3 分析项目和方法 |
第三章 反应器的挂膜启动 |
3.1 反应器的挂膜方案 |
3.2 挂膜期间试验数据结果与分析 |
3.2.1 工艺运行参数 |
3.2.2 挂膜期间污染物质去除情况 |
3.3 生物接触氧化挂膜影响因素 |
3.3.1 温度 |
3.3.2 pH |
3.3.3 气水比 |
3.3.4 水力停留时间 |
第四章 改进两段接触氧化试验研究 |
4.1 碳源对试验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1 乙酸钠投加量为40mg/L 时试验处理效果 |
4.1.2 乙酸钠投加量为50mg/L 时试验处理效果 |
4.1.1 乙酸钠投加量为60mg/L 时试验处理效果 |
4.1.4 试验结果分析 |
4.1.5 试验经济分析 |
4.2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试验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1 不同HRT 对SS 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2 不同HRT 对T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3 不同HRT 对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热电厂污泥焚烧炉燃烧优化研究及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选题考量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污泥特性实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合肥市主要污水处理厂污泥若干特性测定 |
2.2.1 材料与设备 |
2.2.2 方法与步骤 |
2.2.3 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污泥与煤掺烧实验 |
3.1 引言 |
3.2 污泥与煤掺烧实验 |
3.2.1 材料与设备 |
3.2.2 方法与步骤 |
3.2.3 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电厂污泥焚烧炉燃烧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污泥焚烧可利用的设备 |
4.2.1 多膛式污泥焚烧炉 |
4.2.2 回转窑式污泥焚烧炉 |
4.2.3 流化床焚烧炉 |
4.3 污泥利用热电厂锅炉焚烧优越性评析 |
4.3.1 技术优势 |
4.3.2 经济优势 |
4.4 热电厂污泥焚烧方案的选择 |
4.5 热电厂污泥焚烧系统和流程 |
4.5.1 焚烧系统 |
4.5.2 流程 |
4.6 热电厂污泥焚烧炉温度控制系统分析 |
4.6.1 系统模型的建立 |
4.6.2 模型参数的求法 |
4.6.3 控制器的选择 |
4.6.4 PID 控制器参数整定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肥天源热电有限公司污泥焚烧炉燃烧优化实例研究 |
5.1 合肥天源热电有限公司简介 |
5.2 合肥天源热电有限公司污泥焚烧处理工艺 |
5.2.1 污泥处置系统概况 |
5.2.2 污泥输运系统 |
5.2.3 污泥焚烧系统 |
5.2.4 烟气净化系统 |
5.3 合肥天源热电厂污泥焚烧炉温度控制模型的建立 |
5.4 数值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状况 |
1.1.1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状况 |
1.1.2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 |
1.2 以一级A 标准为目标的城镇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
1.2.1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状况 |
1.2.2 节能减排对城镇污水厂功能提升的要求 |
1.2.3 以一级A 标准为目标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分析 |
2.1 污水处理厂概况 |
2.1.1 污水处理厂简介 |
2.1.2 污水处理厂工艺及其运行状况 |
2.2 水质监测项目与方法 |
2.3 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结果及分析 |
2.3.1 进出水水质 |
2.3.2 出水水质与一级A 标准的差距 |
2.3.3 深度处理工艺进水水质的确定 |
第三章 深度处理工艺方案 |
3.1 深度处理主要技术方法比较 |
3.2 本课题深度处理工艺研究方案的确定 |
3.3 试验装置 |
3.3.1 工艺流程 |
3.3.2 工艺设计 |
第四章 深度处理试验结果及讨论 |
4.1 污染物去除机理 |
4.2 试验装置的启动 |
4.2.1 生物膜的培养方案 |
4.2.2 挂膜过程 |
4.3 运行参数控制 |
4.3.1 汽水比 |
4.3.2 水力停留时间 |
4.4 试验结果 |
4.4.1 水温变化 |
4.4.2 混合液pH 值的变化 |
4.4.3 装置进出水水质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5.1 试验装置对SS 的去除 |
4.5.2 试验装置对COD 的去除 |
4.5.3 试验装置对NH_4~+-N 的去除 |
4.5.4 试验装置对TN 的去除 |
4.5.5 试验装置对TP 的去除 |
4.5.6 氨氮去除影响因素分析 |
4.5.7 两级装置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 |
4.6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4.6.1 模型的建立 |
4.6.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结果 |
附录B 试验装置进出水水质监测结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
(10)基于BOT模式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1.1 我国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现状 |
1.1.2 污水处理项目BOT投融资方式的简介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BOT投资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
2.1 BOT投资模式概述 |
2.1.1 污水处理项目投融资方式简介 |
2.1.2 BOT投资模式在污水处理工程的发展前景 |
2.2 BOT投资模式在污水处理工程的应用 |
2.2.1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使用BOT模式的情况 |
2.2.2 BOT模式在污水处理工程应用的优越性 |
2.3 BOT投资模式风险分析 |
2.3.1 不可抗力的风险 |
2.3.2 建设风险 |
2.3.3 业主变数的风险 |
2.3.4 收费风险 |
2.3.5 经济风险 |
2.3.6 项目的技术风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后评价及其在市政工程的应用 |
3.1 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
3.1.1 项目后评价的定义 |
3.1.2 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
3.2 项目后评价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
3.2.1 项目后评价在国外应用情况 |
3.2.2 国际组织的项目后评价 |
3.2.3 发展中国家的项目后评价 |
3.2.4 国内后评价开展情况概述 |
3.3 项目后评价任务和原则 |
3.3.1 项目后评价的任务 |
3.3.2 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
3.4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 |
3.4.1 效益评价 |
3.4.2 影响评价 |
3.4.3 持续性评价 |
3.4.4 过程评价 |
3.5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
3.5.1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方法 |
3.5.2 项目后评价的程序 |
3.6 项目后评价在污水处理工程的应用状况及意义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鹤山市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概况 |
4.1 项目可行性研究情况 |
4.1.1 项目运营主体概况 |
4.1.2 项目建设背景情况 |
4.1.3 设备选型 |
4.1.4 辅助建筑物设计 |
4.1.5 建筑结构设计 |
4.1.6 电气设计 |
4.1.7 仪表设计 |
4.1.8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4.1.9 项目建设过程引起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
4.1.10 项目建成后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
4.1.1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集 |
4.1.12 人员配置 |
4.1.13 财务评价 |
4.1.14 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 |
4.2 项目的基建程序和完成情况 |
4.2.1 项目基建程序 |
4.2.2 项目完成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鹤山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后评价分析 |
5.1 项目前期工作后评价 |
5.1.1 项目立项后评价 |
5.1.2 项目工艺技术后评价 |
5.2 项目管理工作后评价 |
5.2.1 项目实施管理评价 |
5.2.2 项目投资工作评价 |
5.2.3 项目质量实施工作评价 |
5.2.4 项目进度管理评价 |
5.3 项目的运营及效益后评价 |
5.3.1 项目的运营后评价 |
5.3.2 项目的效益后评价 |
5.4 项目财务后评价 |
5.4.1 项目融资 |
5.4.2 项目运营一年的经济数据分析 |
5.4.3 财务风险分析 |
5.5 项目综合评价 |
5.5.1 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模型 |
5.5.2 权重的计算 |
5.5.3 隶属度计算和评价 |
5.5.4 计算综合评价值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合肥望塘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级AO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试验研究[D]. 杨秀伟.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2]9月失信黑名单月度分析报告[J].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 中国信用, 2018(10)
- [3]洋湖生态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与思考[D]. 黄维. 湖南大学, 2017(07)
- [4]黑膜沼气池与活性污泥法组合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试验研究[D]. 林运通.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5]新常态下朝新目标阔步迈进[N]. 蒋瑜香,付艳,黎静,魏永,谷薇薇,罗敏,徐颖琦,杨兵,吴奇. 合肥晚报, 2015
- [6]综合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技术实践 ——以萧山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为例[D]. 宋锐.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3)
- [7]改进两段接触氧化用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研究[D]. 王宏成.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2011(06)
- [8]热电厂污泥焚烧炉燃烧优化研究及实例分析[D]. 陈月庆.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9]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D]. 方志珍.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2010(01)
- [10]基于BOT模式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后评价[D]. 任德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标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论文; 城市污水论文; 污泥负荷论文; 水力停留时间论文; 水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