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安徽省沿淮麦区是我省小麦主产区,选育和推广高产小麦品种是确保产量持续稳定增产的重要措施。本试验在阜南进行,对10个供试品种(系)产量三因素、株型性状和生育动态等指标进行了2年研究,初步得出了沿淮地区小麦高产的特征、特性,主要结果:1.产量三要素、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沿淮高产小麦的产量三要素特征最主要表现为穗多、粒较大。单位面积穂数在45万穗/667m2左右,千粒重一般在43g-44g之间,每穗粒数在34粒左右。高产小麦具有高生物产量,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一般高于1300kg/667m2,增加生物产量主要是保证一定的有效穗数,增穗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已经达到一个较高值,在0.46-0.48之间。2.株型:高产品种(系)的株高较矮,在75cm-78cm之间。小麦高产应保持相对较矮的株高和较短的节间及适当穗下节,降低株高主要是使基部节间变短。小麦高产育种中选择穗长较长,小穗数较多,粒数叶比较大、退化的小穗较少的品种更有助于提高产量。沿淮高产小麦叶片特征是倒一、倒二叶短而宽,倒三叶短而窄。高产小麦具有较高的高效叶面积指数,在5.2-5.5之间,高效叶面积的增加主要靠提高倒一叶叶面积。3.生育动态:高产小麦叶面积指数在生长过程中相比产量较低的品种(系)叶面积指数明显偏高,在孕穗期达到最高值,叶面积指数在9.0左右。生物产量在整个生长期内一直较高,尤其在生长后期明显较高,收获期生物产量达到1300kg/667m2以上。苗期、孕穗期和花期生物产量与产量相关极显著。在10个供试的高产品种(系)中,产量相对较高的品种(系)在灌浆过程中千粒重并不突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沿淮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7)
- [2].沿淮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 农技服务 2015(11)
- [3].沿淮夏玉米抗灾稳产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2(12)
- [4].沿淮洼地种植结构调整的思考[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9)
- [5].关于促进沿淮及皖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初步研究——以安徽为例[J]. 劳动保障世界 2015(05)
- [6].沿淮地名的文化意义阐释[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7].安徽沿淮湖泊湿地水鸟资源调查[J]. 动物学杂志 2011(04)
- [8].沿淮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与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5)
- [9].沿淮地区夏玉米喷施“金得乐”的安全叶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30)
- [10].沿淮与皖江城市带政府间合作研究——以亳州与芜湖结对合作为例[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