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茎秆脆性突变体是研究茎秆形成机制、进行秸秆改良的重要资源。茎秆强度是重要的玉米农艺性状,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容易导致植株倒伏,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茎秆机械强度变化伴随有植株生化成分以及植株脆性的改变。我国每年产生多达2亿吨的玉米秸秆,改良玉米秸秆,使其适用于饲料、生物能源等用途,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因脆性突变体较为缺乏,有关玉米细胞壁合成机理的研究进展缓慢,获得更多脆性突变体将加快其研究步伐。在玉米中主要利用Mutator转座子构建突变体库,Mutator转座子具有较高的突变频率、较低的插入专一性、在基因组中自身拷贝数多等特点,容易在较少的群体内产生覆盖全基因组的大量突变体。从玉米自交系Zong31和携带活性(?)4uDR转座子的自交系W22杂交构建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了茎秆和叶片都表现明显脆性的突变植株,经多代自交和表型鉴定,获得性状稳定的纯合突变体。本研究应用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法分析了此突变体与正常玉米叶片机械强度、茎秆显微结构、植株生化成分的差异;并对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明确了此性状的遗传方式,为今后深入开展脆性基因的克隆、功能分析以及生物质能源利用研究等提供了基础材料。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表型考察表明:在种子萌发和幼苗阶段,突变体与正常玉米的生长状况一致,无明显差别。脆性表型从4叶1心期开始出现,突变型植株的所有组织都表现出脆性,且在此后的各生育期持续存在。2、突变体的茎叶同正常玉米相比,组织韧性和张力减弱,极易折断。叶片抗张力结果表明:西双版纳、武汉两地群体中脆性植株叶片断裂所需最大拉力分别为正常玉米的77.9%和61.7%,差异极显著。3、石蜡切片结果显示:脆性植株茎秆组织在维管束数目、分布以及皮层纤维细胞层数上与正常植株差异不大。扫描电镜观察图显示:两者在组成维管束鞘的厚壁组织细胞上有差异,正常玉米植株的细胞壁厚,细胞腔小,结构紧密,而突变植株细胞壁薄,细胞腔大,排列松散。脆性突变体的细胞壁厚度为正常玉米的42.3%。4、植株生化成分测定的结果表明:脆性植株与正常植株纤维素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木质素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脆秆突变体中,纤维素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2.3%,显著低于正常玉米(26.7%);可溶性糖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36.1%,显著高于正常玉米(12.4%);木质素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6.9%,低于正常玉米(19.2%);半纤维素略有降低,果胶质和脂类差异不明显。5、2010年春在武汉种植的F1单株,田间表型正常;2010年秋在武汉及2010年冬在西双版纳分别种植的406个单株和214个单株的F2群体中正常和脆性植株的分离比分别为164:50和311:95,卡方测验表明符合3:1分离;2011年春武汉种植F2:3家系,其中纯合正常型家系83个,性状分离家系159个,脆性家系60个,卡方检测表明符合1:2:1分离比。遗传分析结果说明该脆性突变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6、分别运用MuAIL-PCR、SAIFF以及Mu-Illumina等方法对此脆性材料进行了Mu侧翼序列的扩增,为后续实验积累了重要经验与数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Mutator转座子介导的玉米胚大小突变体的遗传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04)
- [2].玉米ZmCIPK23基因Mutator插入突变体的鉴定[J]. 新疆农业科学 2017(07)
- [3].Mutator超家族转座子研究进展[J]. 遗传 2020(02)
- [4].玉米Mutator转座子系统的应用及展望[J]. 山东农业科学 2018(05)
- [5].玉米Mutator转座子的结构特征与作用性质[J]. 玉米科学 2016(02)
- [6].Mutator转座子介导的玉米甜质突变体侧翼序列克隆[J]. 华北农学报 2016(02)
- [7].玉米Mutator转座子结构特征和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 2014(03)
- [8].玉米Mutator转座子的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06)
- [9].Mutator诱导的玉米白化突变体插入位点的遗传分析及代谢途径的构建[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22)
- [10].玉米Mutator转座子突变体库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2(02)
- [11].玉米遗传突变体群体创制和干旱反应突变体筛选与鉴定[J]. 科学通报 2014(03)
- [12].Mutator转座子介导的PPR插入位点分离与遗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