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现代文化日益多元化、国际化,中国画的现代发展语境空前转换。在后殖民语境中,中国文化信息在国际间的广泛传播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传统绘画图像的复制与传播规律是解决传统绘画资源问题的关键环节,中国画图像信息资源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画继承和传播得以展开的逻辑依据。中国画范本教材的制作与应用可以视为中国画图像的复制与传播技术的应用研究,也可以作为中国画的传播方式之一,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画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也有利于中国画现代传播与现代信息传媒高度结合,彻底改善中国画继承和传播的效果。另外,图像复制与传播技术的应用研究既可以作为中国画传播方式研究也可以作为中国画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还可以促进中国画现代教学体系的形成。在绘画复制技术方面,仿真复制的概念诞生,突破了绘画作品原作不可替代性的理论瓶颈,为中国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语境。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只有中国画作品能够保证准确完整地再现画家所传递的视觉艺术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质量和总量是检验绘画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客观也是可以量化的指标。从我国传统中国画经典作品资源状况和传播环境来看,中国画艺术广泛和全面的继承是缺乏客观物质保障的。中国画与文字印刷媒介的融合是以中国画图像的符号化为基础的。木刻雕版复制技术是将中国画中具有符号性质的因素提取出来加以强化,最大限度地弱化不稳定因素,使其具备与文字相似的符号性,从而具备了与文字印刷技术融合的条件。画谱版画是木刻雕版图像复制技术在中国画复制方面的深度应用和发展,也是木刻雕版图像复制技术成熟的标志。传播媒介问题的合理解决,彻底改变了中国画的继承和传播方式,中国画的继承和传播由人际传播跃迁到了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属性增强是中国画进行跨文化传播,进而影响世界美术发展的关键。总体上说,画谱版画的诞生是中国版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分叉口,从画谱版画开始中国的雕版图像复制技术开始分化,也就是中国版画的功能分化。第一是中国版画成为着中国画艺术继承和传播的最佳传播载体,使中国画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第二是中国版画开始了自身艺术自律性的形成。明清新版画既是画谱版画艺术普及的成果,也是中国画能够对外传播并产生国际影响的传播媒介基础。以画谱版画为转折点,中国画复制传播技术发展成熟。中国画意蕴的空前增强使中国版画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得到了一次更大的飞跃,使传统图像复制技术同时具备了艺术信息承载力和更优越的图像传播功能。明清新版画就是这两个方面同步跃进的标志。明清新版画随着中国画名家的介入,版画的艺术含量增加,同时民间文化的兴起又为新版画提供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两方面的条件共同促成了传统图像复制技术快速发展,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播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信息论角度看,信息的传播是通过对原信息编码和解码来实现的。就中国画而言,中国画的跨文化传播是通过版画形式的编码实现的。画谱版画实际上就是“密码本”的性质。能否看懂“密码本”是决定信息传播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解码错误是中国画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传播效果变异的直接根源。这是传播媒介、审美认知结构、传播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明清新版画的功能变异是日本浮世绘版画向高层次发展进而影响欧洲印象派直至影响整个世界现代绘画的根源。现在,中国画图像传播的主要媒介是还印刷媒介。但是,从美术学科角度看,现在的中国画的图像复制在技术指标上没有很好地区别于一般的印刷品消费。中国画高等专业教学中,图像复制技术的应用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针对性。也就是要符合中国画专业教育的要求。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说,纯手工临摹复制技术是非常具有传播学意义的。“传移摹写”非常符合传播学规律,仍然要作为最有效的中国画学习方法和传播方式而予以高度重视。画谱版画的出现是中国画大众传媒诞生的标志。画谱版画使雕版印刷媒介具备了卓越的绘画图像承载能力,成为中国画传播载体,成为了中国古代学习绘画的普及教材。在电子信息传媒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传媒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使得传统技术存在着无法回避的时代局限。随着信息技术数字化逐步深入,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画的传播环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的传播超越了国家、地域等的限制,人与人的距离空前拉进。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社会,信息处理的数字化和信息交流的网络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现代的中国画图像传播必须考虑中国画图像信息的数字化和图像传播的网络化。因此,现代中国画图像传播必须以数字化为技术基础,以网络化为传播系统的发展方向,彻底改变绘画艺术信息的存储形式和传播方式,为中国画艺术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提供最佳的发展空间。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家形象的图像传播研究[J]. 编辑学刊 2018(01)
- [2].图像传播引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8(03)
- [3].微信图像传播的特征分析[J]. 视听 2017(12)
- [4].图说——表情包的图像传播功能探究[J]. 新媒体研究 2017(19)
- [5].广告的图像传播对产品奢侈化的影响[J]. 祖国 2016(14)
- [6].论广告图像传播的修辞现象及其心理研究[J]. 艺术品鉴 2016(03)
- [7].第二届图像传播国际会议在武汉召开[J].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2009(01)
- [8].图像传播对现实的建构[J]. 青年记者 2008(26)
- [9].浅谈图像时代传播的“媒变”——图像传播的关键媒介[J]. 江苏科技信息 2016(28)
- [10].宋代图像传播对唐代诗人与作品的经典化形塑[J]. 文学遗产 2018(06)
- [11].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图像传播的特点[J]. 传播力研究 2018(30)
- [12].略论宗白华的“艺境”论对当代图像传播的启示[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3].当代图像传播与视觉文化建构[J]. 大众文艺 2010(10)
- [14].图像传播媒体的生态学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4)
- [15].互联网时代下的建筑图像传播解析——以《绘长沙·太平街》为例[J]. 住区 2017(05)
- [16].图像传播媒体的意义场域研究[J]. 当代传播 2017(05)
- [17].图像传播的视觉表征——视觉文化下图像传播对世界的反映[J]. 青年记者 2011(35)
- [18].新闻图像:展示媒体传播力[J]. 东南传播 2008(04)
- [19].微信图像传播的议程设置机制探究[J]. 视听 2019(08)
- [20].我国网络新闻图像传播的历程[J]. 新媒体研究 2018(22)
- [21].自媒体时代传统村落的图像传播[J]. 新闻战线 2018(20)
- [22].网络自拍现象下的人际交往[J]. 新闻世界 2015(03)
- [23].微信朋友圈的图像传播研究[J]. 记者摇篮 2018(05)
- [24].论建筑图像传播中的身体意象——以《新京报》之《北京地理》副刊为例[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5].“视觉时代”的图像传播与受众心理——以“微信表情包”为例[J]. 青年记者 2019(08)
- [26].《女友》(1988—2018)封面人物形象演变研究[J]. 海峡影艺 2020(02)
- [27].论红色文化的图像传播及实践路径[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28].文学与图像的会通共振及其文化意义——以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学图像传播为中心[J]. 河北学刊 2018(03)
- [29].图像传播与舆论引导:论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英国政治漫画的媒介特性[J]. 新闻知识 2017(10)
- [30].章学诚的图像传播思想及当代启示——以《文史通义·外篇》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标签:图像复制论文; 中国画图像传播论文; 古代图像传播媒介论文; 现代中国画图像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