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新”语文

我眼中的“新”语文

贵州省织金县桂果中心校周丹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顺应教改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提高自身结构和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法新语文

1立足文本,恰当拓展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同时,语文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拓展自身的空间,摆脱课本的束缚,与众多学科沟通,走出学校小课堂,奔向社会大课堂。现在,教科书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文本,已经编入了“资料袋”、“宽带网”、“阅读链接”等相关资料,要充分利用。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和当地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其他课程资源。怎样利用好课外资源进行符合学生的需要恰当的拓展,是我们教师要好好把握的。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平台。因而,在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时,教师应该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去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只有教师的引导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沟通情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要怀有一颗爱心。教师不要老是板起一副私塾先生的脸孔,动辄斥责学生,进行一种枯燥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师生是不会有什么感情的。教师对学生应该亲切,经常给学生鼓励和表扬,学生便会因此而逐渐喜欢上这个教师。学生往往是因为爱这个老师而爱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是要把课文中的感情转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的过程,教师利用讲桌、黑板,通过教材这个桥梁来沟通师生情感。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感情,语文教师应将文中的情感转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景朗读,重点感悟

新教材对每篇课文的阅读要求只有一个———朗读课文。而对课文要读到什么样的程度,要思考什么问题,则很少要求。培养学生语感的直接途径是指导学生有效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在新教材中被更加明确地突显出来。我们的阅读课的重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通过语言内容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的指导,就在于带学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虽然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通俗浅显,但不少课文在浅显的文字中不乏丰富的语言蕴含,就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而言,其内涵的解决不是抽象的讲解所能把握的,须以有效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4设置精妙疑问,创设生动的情境

设疑是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揭谜欲望,层层解疑,步步深入。问题设计的好坏,既体现了教师对教材驾驭和了解的程度,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节课的导入就像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有艺术性,富于变化,悬念叠起,往往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能很快调集他们的注意力,点燃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开启智慧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奇效。在教学中教师如能缔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新颖别致的内容安排,切合学生思维特点,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运用独特的语言魅力,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牢扣住学生心弦,创设良好情境,那就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尊重学生的兴趣点,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语文教育而言,其最终归宿应该是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学生的感受也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一千个“哈姆雷特”仍然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别的什么。因而,在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教师也要在价值观等方面加以适当引导,如果因为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连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明显的错误也不予指出,那恐怕就是教师的失职。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独特的心理感受,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感觉,才会千人千面。语文不是程序化的,是意象化的,是整体化的,甚至是模糊和朦胧的。

标签:;  ;  ;  

我眼中的“新”语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