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措施探讨

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措施探讨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01

摘要:城市河道治理的首要任务是防洪排涝。本文对城市河道防洪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堤防生态修复,完善地下排水管网监管系统和建立人水相亲的滨河生态体系等规划和管理建议,为城市防洪治理提供一些思路与启示。

关键词:河道防洪现状;治理规划;生态措施

1前言

城市河流治理的防洪排涝、蓄水补水、美化景观、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等重要功能,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基础工作,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城市河道的现状和综合治理工程的实际应用,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把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方式转向以防洪排涝为主体,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方式,把河道功能区与两岸居民区的绿化、美化和休闲等需求有机结合,是城市河道治理规划的大势所趋。

2城市河道现状及对防洪的影响

城市河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两岸存在危房,河堤坍塌现象严重,河道中一些漫水桥年久失修,涵洞淤积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混乱,城乡一体化区域残留农业面源污染,破坏河岸植被;一些有通航功能的河道,行船和风浪对河岸长期冲刷;暴雨等极端天气对河岸的冲刷侵蚀等使河岸遭受程度不一的破坏,有些甚至有明显坍塌现象;加之河道两岸植被的缺失,造成河岸边坡及堤顶水土流失严重,流失的泥沙淤积于河床处,使河床抬高。

由于枯水期雨水少、河流枯竭,各种生活、建筑工程垃圾直接堆积在河道中,造成了严重的阻塞,并逐渐恶化,河道防洪能力大大削弱;不合理的城区规划、居民区开发,分割、侵占河道,使河道束窄,严重阻碍河道行洪。在汛期,可能会出现局部区域洪水泛滥,威胁沿岸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原堤防设计标准达不到现在的防洪安全标准,河道整治程度较低,不能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按照原设计,堤防建筑材料和排水管道系统已不符合标准,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

3城市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洪能力问题

防洪排涝是城市河道治理的重中之重,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必须满足防洪和排涝的实际需求。而堤防标准不达标,建筑物年久失修;岸坡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大量泥沙淤积;非法侵占河道,束窄行洪断面等问题增加了城市洪水的风险,降低了防洪和排涝的基本能力,若汛期遭受暴雨可能会出现堤防坍塌、排水系统堵塞等问题,引发城市洪水。

(2)水质污染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环境负荷也越来越大,加之缺乏对污水排放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城市河道水质也就越来越差。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直接排入河道,居民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这些都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河道“脏、乱、臭、塞”现象普遍存在。同时,部分老城区排污管道材质较差、使用年限过久,致使污水发生渗漏,在水流的作用下,污染物逐渐扩散,引发多种水质问题,河流污染物总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水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3)河岸景观问题

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一般用混凝土等作为河道护岸的砌筑材料,满足河道的稳定要求和防汛排水要求,但河道渠系化、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缺乏美感;而且没有考虑护岸的生态影响及周围生态环境的有机联系,阻碍了护坡泥土和水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导致护坡的植被大幅减少,河岸景观失去活力;城市部分河段进行生态护岸工程建设,但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景观设计不合理,缺乏美学、地域文化和品位,需要在规划和设计理念上进行创新。因此,除了传统的蓄水、排洪、水质污染等问题外,城市河流管理还应注重河岸景观的建设。

(4)滨河生态问题

城市河道、滨河区域是鱼类、鸟类、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生存栖息环境,而传统硬化不透水性材料的护坡,没有考虑水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破坏了水生生物、岸坡植被的生存环境,阻碍动、植物的迁徙与生长,使得河道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4城市河道防洪规划与治理措施探讨

(1)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地质、地势等要素,选择形式多样的河道断面。如主河槽蓄水,泄洪槽泄洪的“清洪分治”两槽的断面形式,既能形成优美生态蓄水区,又能采用工程措施解决了洪水泥沙与蓄水的矛盾,较全河道蓄水,这种断面一次蓄水量相对较少,确保了城区防洪安全。同时,根据治理河段的基本条件、水沙特性等特点,综合考虑防洪、泥沙冲淤及整治后总体效果等诸多因素,蓄水区河道疏浚后适当调整比降,集中落差,采用梯级布置,使用潜坝、跌水堰等,分割出深水区、浅水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使河道既有宽阔平静的大水面,也有流动的跌水效果;既有连续的水面风光,又有可供水生物栖息和居民亲水休闲的湿地景观。充分发挥河道的多项功能,逐步恢复其生态特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防洪景观体系。

(2)河道整治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以往城市防洪规划中,往往只重排洪,大范围裁弯取直和人工渠化,使用混凝土等不透水性材料作为护坡。在非汛期河道干涸时,徒留灰白色护坡使城市河道景观单调、毫无美感,同时破坏了水生态系统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水生物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因此,应多维持河道自然形态,沿蜿蜒曲折的原有河道,使用生态型护坡形式,同时增加跌水堰、亲水平台等亲水性设施,使得两岸居民人水相亲,亲近自然水体,从而使其变成一个“以人为本,以绿为体”的生态丰富的水环境系统。

(3)控制地下排水管网,实施雨污水分流工程,改善排污系统。根据城市污水管网的城市规划系统运行封闭,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水管道泄漏。完善污水排放管网系统,实现污水的完全收集和处理;部分老旧城区污水排放系统并不完善,治理难度较大,应加大整治力度,着重工业污染治理、城乡污水治理和家禽养殖污染治理等。此外,如果雨水被城市污水污染,可能会造成地表水污染,影响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安全。故应逐步实施雨水、污水分流改造工程,建立完善的防洪排水地下网络系统。根据河网分布特点,城市风暴季节的具体情况,构造流域防洪排涝系统,结合河流保护标准,制定合理的排涝管网系统,线路不达标的河道管网按标准整改;根据新的防汛排水标准体系,建立符合要求的水涝系统。在整个流域实施防洪布局规划,应充分协调河道整治工作。根据河网的分布特点,建立城市中心区防洪标准和大型工矿企业的防洪标准。建立应急排水口,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在丰水期提前检查河道管网,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防洪区城市、县、镇、村镇应当分段开展防洪任务,明确责任,谨防工作失误而造成损失。

(4)完善防洪法律法规,加强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制定有效的实施细则,使基层管理人员依照法律法规办事。保障河道中建筑物正常运行,河流水质达到规定标准。有关单位应加强对水利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明确防洪工程及污水治理的重要性,积极保护水利基础设施和水环境。坚决打击非法侵占防洪河道、破坏防洪堤和污染河流的行为,坚决查处相关企业和责任人。

5结束语

城市河道防洪治理应该从过去只考虑防洪安全和城市规划的传统水利工程学发展为综合考虑防洪安全、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等因素的系统工程。通过对河道的综合治理,加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功能,为市民营造一个修心养性的宜居环境,实现城市发展和水环境质量改善同步,人与自然互相依赖、和谐健康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加快周边土地开发建设,提高区域土地价值,促进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措施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

[2]曾优.万载县城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

[3]傅强.城市河道现状及治理规划措施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

[4]邢维仲,王堂振.河道整治及生态治理措施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7.

标签:;  ;  ;  

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措施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