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压预应力桩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静压预应力桩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一、静力压预应力桩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超,卫超群,陆鸿宇,李刚[1](2021)在《软土地区倾斜静力压桩法沉桩机理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专用设备及施工经验的缺乏导致倾斜桩在城市岩土工程中应用较少。首先介绍课题组倾斜静力压桩机的研制历程并与传统设备进行对比,提出了倾斜静力压桩法的设备选型、桩体强度的考量因素及压桩力的控制公式,然后对倾斜静力压桩法的沉桩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斜向、竖直两个方向的静力触探试验、压桩力监测结果得出斜向静力触探贯入阻力、压桩力均略大于竖直向,且规律类似,最后结合工程实际,对比传统支护方案表明倾斜静力压桩法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环保等优点,适用于多数软土地区城市岩土工程。

刘灿[2](2021)在《中美高桩码头结构抗震设计和岸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桩码头是重要的港口结构型式,易受地震灾害影响。我国的海港大部分处于非强烈地震区,设计不受地震控制,造成我国长期对港口码头抗震设计关注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港口码头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有一定差距。为了提高我国港口码头抗震设计的水平,根据《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S 146-2012)修订的需要,本文对中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中国《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S 146-2012)和美国《突堤式和顺岸式高桩码头抗震设计》(ASCE/COPRI 61-14)中高桩码头抗震设计的条文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包括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水准和目标、抗震设计方法、场地分类方法、地震动参数、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截面承载力和位移验算、场地液化、岸坡变形和稳定性验算、抗震措施等方面。分析表明,中国规范采用单水准的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没有关于变形和能力保护方面的规定,美国规范主要采用多水准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控制位移实现对不同地震水准下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在场地液化判别和岸坡稳定性验算方面,美国规范的规定相比我国规范更加笼统,只是提供一些设计建议,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抗震构造措施方面,美国规范的规定相比我国规范更加详细。(2)采用一个典型高桩码头案例详细对比分析了中美规范高桩码头的结构抗震设计的完整流程,研究了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异同和特点。研究表明:中国规范采用桩的计算长度模拟桩-土相互作用,采用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惯性力并验算桩截面承载力;美国规范采用非线性土弹簧模拟桩土作用,通过推覆分析得到的荷载-变形曲线描述码头结构的延性特性,采用替代结构法计算三个地震水准下码头的位移,同时考虑码头的扭转效应,然后根据能力保护的要求验算桩的受剪承载力和码头上部结构的承载力。本算例表明,刚好满足中国规范抗震设计要求的码头,能够同时满足美国规范三个地震水准的抗震要求,而且富余较大,但桩的受剪承载力不满足要求。(3)以前面对结构进行抗震对比分析的码头的场地和地基为对象,对比分析了中美规范高桩码头场地液化判别、岸坡稳定性计算的流程,研究了美国规范中Newmark滑块法在岸坡侧向地基位移计算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中国规范采用基于标准贯入试验的经验公式对场地土体液化进行细判,美国规范采用基于Seed循环剪切应力的液化安全系数法进行场地土液化判别;中国规范只验算单一地震水准下的岸坡整体稳定性,美国规范要求验算岸坡长期静力稳定性、震后静力稳定性、三个地震动水准下的拟静力稳定性,如果拟静力稳定性不满足要求,还要进行岸坡地基侧向位移和运动作用分析。针对本文算例,按中国规范和美国有关标准进行液化判别,场地土均未液化,岸坡稳定性均满足要求;总体而言,在计算码头岸坡侧向地基变形时,采用简化位移方法得到的结果比直接采用Newmark滑块法得到的结果更为保守,但在实际中还需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叶磊[3](2021)在《基于CPT确定地基承载力及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静力触探试验(CPT)因其经济快速、测试连续,兼具勘探和测试的双重功用等优点,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因其贯入机理尚不明确,且不同区域土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工程性质千差万别,静力触探的工程应用以建立特定区域土层的相关经验公式等为主。静力触探在安徽省江淮波状平原、沿江丘陵平原和淮北平原等平原区均有广泛的应用,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应用经验,但一直没能得到系统有效的整理分析和研究。鉴于此,论文根据各平原区不同的地质、地层条件,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静力触探的确定安徽省三大平原主要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和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经验公式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1)论文广泛搜集了安徽省三大平原区大量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以及天然地基载荷试验资料,对三大平原区地质、地层条件进行分析,对各平原区主要土层的静力触探测试数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数据以及应用规范表格法、地方经验法和载荷试验法等多种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计算;分析了静力触探测试数据与不同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的相关性,并逐一拟合,建立了相应的统计回归方程;经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地区经验,最终建立了安徽省三大平原区主要土层的基于静力触探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2)论文还广泛收集了三大平原区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载荷试验资料,对静力触探测试数据和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计算,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下文简称“桩基规范”)中的静力触探确定混凝土预制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了修正,使之更适于安徽省地层条件,验证结果表明论文建立的公式明显优于“桩基规范”公式。(3)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的特性,可用于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和非确定性问题。论文考虑地层条件、桩身尺寸以及输入层信息处理方式等多种因素,建立了5种基于静力触探的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经验证对比,5种模型预测效果均明显优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的经验公式,其中明确划分桩侧土层类别并设置了土层极限侧阻力最高限值的模型三的效果最优,可应用于工程实践。研究成果经验证证明安全可靠,便于应用,可有效提高勘察效率和质量,促进静力触探在安徽省的进一步规范性应用。

赵剑[4](2020)在《静压预应力桩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文中认为静压预应力桩是一种新型的深基础类型,具有成本低、施工快以及无噪声等优势。所以静压预应力桩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用于承载力低的地基处理中。该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静压预应力桩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进行研究,希望能对静压预应力桩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覃业强[5](2020)在《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顺应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因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桩,具有桩身质量高、经济环保、施工速度快、施工时无泥浆护壁、静压法无噪声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基础工程。但预应力预制桩其截面形式较为单一、承载能力、止水性能相对较差等问题影响了预应力预制桩在支护桩领域的应用。本文结合预应力预制管桩、预应力预制方桩和普通预制方桩的优点,提出了具有新型截面的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通过施加预应力提高新型支护桩抗弯性能以及抗裂能力,配置非预应力钢筋提高新型支护桩变形延性,合理配置箍筋提高新型支护桩抗剪性能,采用空心以及两边弧形新型截面达到节能环保、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对不同配筋率与施加不同预应力大小的复合配筋预制支护桩抗弯承载能力能进行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试验,得出对支护桩抗弯性能合理的预应力与配筋率。将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与钻孔灌注支护桩进行比较,总结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的优势。对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进行连锁成墙工艺与止水工艺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可以概述为:1)结合原有管桩和方桩的经验,针对支护桩的受力特点,设计出一种新型截面支护桩,使新截面能够满足提高截面惯性矩、抗弯承载力的要求。2)对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进行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试验,对理论计算以及模拟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支护桩抗弯性能更有优势的预应力大小范围与配筋率范围。3)经过比较,得出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在截面尺寸相近的情况下抗弯承载能力上优于钻孔灌注支护桩、PHC管桩与PHS空心方桩。4)利用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的截面优势,研究连锁成墙施工工艺,并对连锁成墙施工中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一套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施工工艺。

王杰杰[6](2020)在《双静压管桩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称PHC管桩)是桩基工程中广泛采用的预制桩。PHC管桩桩身质量好,承载力可控性强,通常采用锤击和静压两种沉桩方法,若要实现较高的单桩承载力以及需要穿越地层中深厚粗砂层或其他硬夹层时,则对桩工机械的沉桩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同时桩身的承载能力也要与之匹配,二者缺一不可。PHC管桩在沉桩时往往因桩工机械沉桩能力不足或桩身强度不足,难以穿越硬夹层达到坚硬岩土层而只能取用较低的承载力。针对PHC管桩桩身承载力受限、采用常规静压法进行沉桩不能达到较高的终压值、桩端阻力难以发挥、在砂层等硬夹层内终压值不足,而导致竖向抗压承载力较低的弱点,探讨采用双静压管桩施工工艺,即顶压+内压杆对PHC管桩进行双静压沉桩,使桩端到达坚硬持力层从而提高桩端阻力,大幅度提高PHC管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为此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分析阐述了双静压管桩的受力机理与承载力影响因素;选取典型地层的试验场地,进行了两批次13根试验桩的现场试验,完成了桩身完整性检测与静载荷试验及数据成果的整理和分析,获得了双静压管桩施工工艺过程中桩身质量与承载力的控制方法;采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对双静压管桩的沉桩过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及三桩基础的竖向抗压承载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讨了双静压管桩的工作特性;进行了双静压管桩的工程试设计,从工程技术、经济效益、承载力方面与常规静压PHC管桩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双静压管桩具有技术优势明显、经济效益好、承载力高的结论,该桩适用于长春地区的地质条件,并建议在持力层埋深不超过15m的其他地区推广使用。

杨轶涵[7](2020)在《基于BIM技术和神经网络的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变形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桩锚支护结构因其施工方便、造价较低、工期短等特点,在深基坑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基坑设计方法偏于保守,在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将桩锚支护体系的细部构造进行简化,并且接触设置过多会极大增加计算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因此基坑三维有限元分析的发展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反映桩锚基坑支护的受力变形性状,需要引入新的方法来改善该问题。随着BIM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发展,将其更好的应用于基坑工程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现如今,BIM技术在基坑领域仍处于简单的可视化和指导施工的作用,前期基坑支护设计是仍存在反复建模的工作。本文为研究深基坑桩锚支护结的变形预测,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研究BIM参数化模型与常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之间的有效转化方法,以结合BIM强大的建模功能和ABAQUS的岩土分析能力;2、调整ABAQUS中桩锚基坑支护模型及由Revit导入模型的桩锚参数,包括锚杆锚固长度、锚杆安置倾角、竖向支护结构嵌固深度,对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验证导入的精细化模型计算有效性,同时比传统简化模型相比更加合理;3、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优化能力来改善传统的BP神经网络,利用优化的GA-BP神经网络来进行基坑变形预测;利用遗传算法来进行初步的桩锚参数优化,为前期基坑支护选型提供参考;4、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北区基坑工程,验证本文研究内容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类似基坑工程提供参考。

唐寅博[8](2019)在《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设计与研究 ——以某深基坑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中心大量建筑物的涌现,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深基坑支护工程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因其面对施工现场周围密集的建筑物、复杂的地下设施等情况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在设计基坑支护方案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比如施工现场的地质水文条件、岩土结构等,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环保要求的提高,环保性能越来越得到重视,也应和基坑支护的施工效率、材料损耗、经济性等一同分析考虑,最大程度优化改善支护方案,实现基坑支护的科学性、经济性、高效性和环保性。面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选择最优的支护方案这一难题上,先后有不同的学者采用以定量方式为主的成分分析法、回归法、层次法等系统研究方法。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决策者一般无掌握到上述方法所需的大样本信息。考虑到基坑支护方案中许多因素信息并不完全明确,属于灰色系统,定量分析两两因素间在系统中的关联程度,其实可以运用灰色评价模型来实现。因此本文重点围绕基坑支护方案的设计问题,将施工技术、工期、工程造价、环保要求等影响基坑支护的等各方面因素纳入到同一个评价模型中,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灰色评价模型,通过该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和优化,能够确定最终的基坑支护方案和选材。本文选取西安地区某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在初步分析三种支护方案的特征后,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计算了三种支护方案的综合分值,评选出该深基坑工程最佳的支护方案。通过该案例可以得出结论:一、PRC桩作为基坑支护的材料,能够在保证支护方案技术性、经济性的前提下,也能满足建筑绿色化节能、高效、低污染的要求,是在该地区值得推广的基坑绿色支护方案。二、验证了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简便性,可操作性,为以后相同类型的项目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评选方法。

郑刚,刘畅,刘永超,胡秋斌,王成博,康谷贻,刘彦坡[9](2019)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不同桩型单桩水平承载性能足尺对比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选取天津市汉沽区典型软土场地,针对预应力管桩、预应力空心方桩、钻孔灌注桩共38根足尺桩,展开现场原位土体条件下的单桩拟静力试验;探究各桩型足尺桩在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条件下受到桩顶低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时的承载性状及抗震性能,并基于不同桩型做出对比。通过对预应力桩、增配不同数量非预应力筋形成的复合配筋桩及灌注桩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关系、位移延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规预应力桩延性较差,呈脆性破坏;增配非预应力筋是提高预应力桩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复合配筋桩的位移延性及耗能能力得到显着改善,呈延性破坏;不同配筋率的灌注桩的位移延性系数均在4.5以上,具有较好的延性及耗能性能;复合配筋桩及灌注桩的位移延性系数均随非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存在一个最优的非预应力筋配筋率,使得其位移延性最好。

郭朋鑫[10](2015)在《桥梁H型钢桩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前,H型钢桩基础,因其截面积相对较小、贯穿力强、对土体的扰动小、易改变长度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中。尤其在美国,有上千座桥梁采用H型钢桩基础。在正常使用阶段,相对桩基所受的巨大的轴向力,水平力对H型钢群桩基础的影响似乎很小。但是,对于一些极端情况,如地震、船撞,此时,H型钢桩基础将经历非常大的水平变形,水平力对桩基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单桩的水平受荷反应是群桩水平受荷分析的基础,而单桩的动力特性研究往往需要其静力性能作支撑,因而有必要研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桥梁H型钢单桩的相关静力性能。基于以上所述,本文开展了桥梁H型钢桩抗震性能试验和理论性研究。本文首先对六十多年来水平受荷桩的试验研究进行了详细汇总和分类,为今后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全面性的试验数据基础。同时作者对水平受荷桩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类,并详细阐述了各自优缺点。这些理论分析方法为将来出现的新型桩基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特性研究提供了全面详实的分析基础,同时也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极端动力水平荷载下的桩基特性提供了一个全面的静力方法分析基础。而后本文制定了水平受荷H型钢桩的试验规划。试验分为四个单桩试验,H型钢桩单调强轴、弱轴方向水平加载试验,以及H型钢桩循环往复强轴、弱轴水平方向加载试验。试验中,H型钢桩为模型桩,缩尺比例为1/3,采用事先预埋方式,砂土采用夯实方式填埋。从试验结果看出,无论是强轴还是弱轴加载,H型钢桩在大变形下都具有较为稳定的性能。在水平加载的初始阶段,即小变形条件下,H钢桩-土体的滞回曲线呈现捏拢状,整体特性主要由土体所控制;而在大变形条件下,H钢桩-土体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其整体特性主要由H型钢桩所控制。单调、循环往复加载试验中,弯矩分布形态较为相似,循环往复加载试验中最大弯矩所对应的深度,要大于单调加载试验中的对应深度,这种差别在强轴方向加载时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循环往复加载方式会导致更深的桩土空隙出现。强、弱轴方向加载下的桩身最大弯矩所对应的位置差别较大,由于桩土相对刚度的差异,强轴方向的最大弯矩对应深度要大于弱轴方向相应深度4倍桩截面边长左右。试验中最大土压力分布位置与最大弯矩对应位置较为一致,土压力随加载点位移的曲线变化呈现抛物线型,土体呈现高度非线性。从刚度退化曲线可以看出,对于强轴方向循环加载试验,其整体刚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水平位移要大于弱轴方向加载的相应值,这主要是由于强轴循环加载会使砂土密实性更好,从而会使其峰值刚度所对应的水平位移偏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来探讨砂土中H型钢桩的抗震性能。从分析结果看出,尽管API模型和Reese模型会低估桩土的抗侧刚度和极限承载力,但从整体来讲,两者都能较为合理的预测水平力—位移反应。从水平力-位移反应和桩身弯矩沿深度分布曲线可以看出,Reese模型对地基反力模量变化系数不敏感。考虑到土体的离散性,本文对API规范中推荐的p-y曲线进行了适当修正。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能很好的预测桩土侧向刚度和极限承载力,同时运用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参数化分析。通过砂土摩擦角、桩头距离地面高度、桩头嵌固形态(自由或固结)、以及轴压比的变化,探讨了其对水平受荷H型钢桩性能的影响。最后,本文从桩土相互作用的基本方程出发,引入不同轴压比下的H型钢桩截面弯矩-曲率关系公式,求解得到不同轴压比下的水平受荷H型钢桩的反应,给出了强、弱轴方向加载下,H型钢桩在砂土中的位移延性系数和曲率延性系数的关系,为今后土体中H型钢桩的抗震性能研究提供了理论性的参考。

二、静力压预应力桩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力压预应力桩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软土地区倾斜静力压桩法沉桩机理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倾斜静力压桩机的开发和实践
    1.1 常规静压桩机的斜压法试验
    1.2 首台边桩器斜桩机的开发
    1.3 大吨位斜桩机的研制和拓展
2 倾斜静力压桩法沉桩机理研究
    2.1 倾斜静力压桩法需考虑的设备因素
    2.2 倾斜静力压桩法需考虑的桩体强度因素
    2.3 倾斜静力压桩法沉桩机理
3 倾斜桩静压施工应用
4 结论与展望

(2)中美高桩码头结构抗震设计和岸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港口及其他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演变和现状
        1.2.1 国内港口及其他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1.2.2 国外港口工程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中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规范条文对比
    2.1 概述
    2.2 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水准和设防目标
        2.2.1 中国规范
        2.2.2 美国规范
        2.2.3 对比分析
    2.3 抗震设计方法
        2.3.1 中国规范
        2.3.2 美国规范
        2.3.3 对比分析
    2.4 场地分类方法
        2.4.1 中国规范
        2.4.2 美国规范
        2.4.3 对比分析
    2.5 地震动参数
        2.5.1 中国规范
        2.5.2 美国规范
        2.5.3 对比分析
    2.6 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2.6.1 中国规范
        2.6.2 美国规范
        2.6.3 对比分析
    2.7 截面承载力和位移验算
        2.7.1 中国规范
        2.7.2 美国规范
        2.7.3 对比分析
    2.8 场地液化判别
        2.8.1 中国规范
        2.8.2 美国规范
        2.8.3 对比分析
    2.9 岸坡变形和稳定性验算
        2.9.1 中国规范
        2.9.2 美国规范
        2.9.3 对比分析
    2.10 抗震构造的措施
        2.10.1 中国规范
        2.10.2 美国规范
        2.10.3 对比分析
    2.11 本章小结
3 中美高桩码头结构抗震设计对比实例
    3.1 概述
    3.2 工程概况
    3.3 按照中国规范设计
        3.3.1 桩的计算长度
        3.3.2 水平地震惯性力
        3.3.3 结构内力
        3.3.4 截面承载力验算
    3.4 按照美国规范验算
        3.4.1 设计地震动
        3.4.2 材料性能
        3.4.3 结构模型
        3.4.4 码头荷载-变形曲线
        3.4.5 桩的变形能力
        3.4.6 桩的位移计算
        3.4.7 桩的受剪承载力验算
    3.5 本章小结
4 中美高桩码头场地液化判别和岸坡稳定性分析实例
    4.1 概述
    4.2 按照中国规范设计
        4.2.1 液化判别
        4.2.2 岸坡稳定性
    4.3 按照美国规范验算
        4.3.1 液化判别
        4.3.2 地震引起的地基沉降
        4.3.3 岸坡稳定性
        4.3.4 岸坡地基侧向变形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CPT确定地基承载力及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静力触探技术发展进程
    1.3 静力触探的贯入机理研究
        1.3.1 承载力理论
        1.3.2 应变路径法
        1.3.3 孔穴扩张理论
        1.3.4 有限元分析法
    1.4 静力触探确定地基承载力研究现状
    1.5 静力触探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研究现状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气候条件
    2.3 土层分布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第三章 地基承载力确定
    3.1 江淮波状平原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3.1.1 区域地质概况
        3.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3.1.3 数据拟合与分析
        3.1.4 拟合方程的检验与可靠性分析
        3.1.5 江淮波状平原承载力公式确定
        3.1.6 江淮波状平原承载力公式检验
    3.2 淮北平原区黏性土和粉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3.2.1 数据统计分析与拟合
        3.2.2 淮北平原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3.2.3 淮北平原区粉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3.3 沿江丘陵平原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3.3.1 数据统计分析与拟合
        3.3.2 沿江丘陵平原地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
    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4.1.1 研究思路
        4.1.2 研究内容
    4.2 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的一般方法
        4.2.1 直接法
        4.2.2 间接法
    4.3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4.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实现
        4.3.2 数据来源与分布
        4.3.3 数据统计学特征
        4.3.4 相关性分析
        4.3.5 多元回归分析
        4.3.6 多元回归误差分析
        4.3.7 拟和方程的检验与可靠性
        4.3.8 工程实例验证
    4.4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4.4.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4.4.2 BP神经网络激活函数
        4.4.3 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
    4.5 预测模型建立
        4.5.1 单桥静力触探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4.5.2 双桥静力触探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4.6 单桥静力触探的BP神经网络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4.6.1 BP神经网络模型一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4.6.2 BP神经网络模型二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4.6.3 BP神经网络模型三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4.6.4 BP神经网络模型四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4.6.5 BP神经网络模型五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4.7 预测结果对比
    4.8 基于双桥静力触探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4.8.1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和参数设置
        4.8.2 数据及其统计学特征
        4.8.3 预测结果分析
        4.8.4 工程实例验证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静压预应力桩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静压预应力桩沉桩机理
2 静压预应力桩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2.1 桩身断裂
    2.2 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
    2.3 桩体位移
    2.4 桩身倾斜
3 静压预应力桩工程应用
    3.1 项目概况
    3.2 静压预应力桩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3.2.1 施工准备
        3.2.2 静力压桩基施工程序及要求
        3.2.3 压桩操作
        3.2.4 焊接操作
        3.2.5 机械连接工艺
    3.3 回填送桩孔洞
    3.4 截桩头施工方法
4 高强砼预应力管桩质量验收
5 结语

(5)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提出
    1.3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概述
        1.3.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1.3.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1.3.3 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桩
        1.3.4 标准规范
    1.4 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研究现状
    1.5 预应力构件中非预应力钢筋的作用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支护桩抗弯性能理论研究
    2.1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截面研究
        2.1.1 支护桩截面的发展
        2.1.2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截面设计
    2.2 材料选取
    2.3 预应力与钢筋配置
        2.3.1 先张法预应力
        2.3.2 复合配筋
        2.3.3 配筋率
        2.3.4 张拉控制应力
        2.3.5 先张法预应力损失
        2.3.6 预应力设计
        2.3.7 几种预应力与几种配筋率组合
        2.3.8 新型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配筋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支护桩理论计算
    3.1 承载力计算理论分析
        3.1.1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分析
    3.2 计算各截面受压区受拉区正截面承载力
    3.3 开裂弯矩计算
    3.4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3.4.1 正截面承载力结论分析
    3.5 开裂结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支护桩有限元模拟试验
    4.1 有限元软件简介
    4.2 材料本构关系
        4.2.1 钢筋本构关系
        4.2.2 混凝土本构关系
        4.2.3 混凝土损伤定义
    4.3 数值模拟
        4.3.1 网格划分
        4.3.2 预应力设置
        4.3.3 参数输入
        4.3.4 后处理(visualization)模块
        4.3.5 屈服位移确定方法
    4.4 数值模拟结果
        4.4.1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4.4.2 破坏机理
    4.5 结果对比分析
        4.5.1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5.2 各桩号结果对比分析
        4.5.3 与传统预应力桩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与传统支护桩比较
    5.1 工程概况
        5.1.1 水文地质条件
        5.1.2 基坑支护方案
    5.2 基坑支护计算
        5.2.1 传统支护桩计算结果
    5.3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与传统支护桩数值模拟
        5.3.1 支护桩有限元模型
        5.3.2 数值模拟结果
        5.3.3 两种支护桩结果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连锁成墙施工工艺研究
    6.1 施工机械选择
    6.2 制作桩靴
    6.3 连锁成墙施工
        6.3.1 第一根桩施工
        6.3.2 第N根桩施工
    6.4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地连墙止水工艺研究
        6.4.1 止水材料选择
        6.4.2 止水材料施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双静压管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静压管桩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静压管桩的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静压管桩的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静压管桩的优缺点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理论基础
    2.1 单桩竖向荷载传递理论
    2.2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确定方法
        2.2.1 静力法
        2.2.2 静载荷试验法
        2.2.3 桩身强度法
        2.2.4 经验参数法
    2.3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3.1 桩侧阻力的影响因素
        2.3.2 桩端阻力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静压管桩的施工工艺研究
    3.1 双静压管桩施工工艺介绍
    3.2 双静压送桩器
    3.3 内压杆稳定性研究分析
        3.3.1 内压杆两端铰接的稳定临界承载力
        3.3.2 较长内压杆的边界情况
    3.4 内压杆承载力试验
        3.4.1 试验装置
        3.4.2 试桩 1
        3.4.3 试桩 2
    3.5 桩靴板受力分析
    3.6 施工工艺流程
        3.6.1 工艺流程
        3.6.2 桩工机械
    3.7 双静压管桩技术要求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静压管桩现场试验研究
    4.1 岩土工程条件
    4.2 双静压管桩施工流程
        4.2.1 施工准备
        4.2.2 双静压管桩施工工序
        4.2.3 挤土效应观测
    4.3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4.3.1 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4.3.2 加载卸载过程
        4.3.3 试验结果汇总
        4.3.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4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确定
        4.4.1 静载荷载试验法
        4.4.2 桩身强度法计算
        4.4.3 经验参数法
    4.5 与常规静压管桩承载力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静压管桩数值模拟研究
    5.1 ABAQUS简介
    5.2 双静压管桩沉桩过程模拟
        5.2.1 基本假定
        5.2.2 基本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2.3 桩土边界条件
        5.2.4 地应力平衡
        5.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 双静压管桩静载荷试验模拟
        5.3.1 模型建立
        5.3.2 模型边界条件及地应力平衡
        5.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 三桩基础承载力模拟及计算
        5.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3 三桩基础承载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静压管桩工程技术优势及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6.1 工程试设计案例简介
        6.1.1 工程案例选取
        6.1.2 工程地质
    6.2 工程试设计一桩基础对比分析
        6.2.1 桩基础平面布置图
        6.2.2 工程试设计一用料及成本对比
        6.2.3 单桩承载力对比
    6.3 工程试设计二桩基础对比分析
        6.3.1 桩基础平面布置图
        6.3.2 工程试设计二用料及成本对比
        6.3.3 单桩承载力对比
    6.4 经济效益分析
        6.4.1 桩基成本分析
        6.4.2 承台及底板成本分析
        6.4.3 工期成本分析
    6.5 社会效益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BIM技术和神经网络的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变形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桩锚基坑工程现状
        1.1.2 BIM技术与神经网络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1.1.3 本文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桩锚基坑支护研究现状
        1.2.2 BIM技术与基坑工程相结合的工程研究现状
        1.2.3 人工神经网络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坑桩锚支护三维有限元分析
    2.1 引言
    2.2 土体本构及计算参数确定
        2.2.1 Mohr-Cloumb模型
        2.2.2 修正剑桥模型
    2.3 接触面参数确定
    2.4 考虑土与支护结构共同作用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2.4.1 几何模型建立
        2.4.2 土体模拟
        2.4.3 灌注桩模拟
        2.4.4 锚杆模拟
        2.4.5 接触面设置
        2.4.6 三维有限元模拟
    2.5 桩锚支护深基坑三维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2.5.1 等效连续墙结构变形及应力应变性状分析
        2.5.2 锚杆变形
        2.5.3 土体变形与应力-应变变化
    2.6 支护结构参数对变形的影响
        2.6.1 锚杆锚固长度的影响
        2.6.2 锚杆倾角的影响
        2.6.3 竖向支护结构嵌固深度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IM精细模型与有限元模型转换
    3.1 引言
    3.2 BIM参数化基坑模型的建立
        3.2.1 竖向支护结构族
        3.2.2 连续梁结构族
        3.2.3 预应力锚杆结构族
    3.3 BIM模型与有限元模型转换
        3.3.1 BIM基坑模型与ABAQUS之间的转换
        3.3.2 模型导入与计算
    3.4 导入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3.4.1 转换模型基坑桩锚支护结构三维有限元分析
        3.4.2 灌注桩结构变形及应力应变性状分析
        3.4.3 腰梁变形及应力应变性状分析
        3.4.4 锚杆轴力分布分析
        3.4.5 土体应力应变及变形性状分析
    3.5 基于REVIT二次开发的桩锚支护参数化建模
        3.5.1 锚杆锚固长度的影响
        3.5.2 锚杆倾角的影响
        3.5.3 竖向支护结构嵌固深度
        3.5.4 导入模型与简化模型相关分析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基坑变形预测
    4.1 引言
    4.2 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4.2.1 BP神经网络
        4.2.2 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4.3 神经网络的建立
    4.4 桩锚支护基坑变形预测
        4.4.1 基坑外侧地表位移预测
        4.4.2 支护桩顶部变形预测
        4.4.3 腰梁变形预测
    4.5 利用遗传算法优化桩锚支护结构参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理工大学北区基坑工程实测及应用
    5.1 引言
    5.2 工程简介
    5.3 工程地质条件
    5.4 基坑支护方案及施工工况
    5.5 BIM技术应用
    5.6 BIM模型与有限元模型转换及变形特征
        5.6.1 预应力桩锚支护结构变形及应力分布分析
        5.6.2 锚杆轴力分析
        5.6.3 土体变形与应力分布分析
        5.6.4 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值对比
    5.7 GA-BP神经网络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5.7.1 GA-BP神经网络预测基坑变形
        5.7.2 优化桩锚支护结构参数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设计与研究 ——以某深基坑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业绿色化发展现状
        1.2.2 装配式建筑及管桩用于基坑支护的发展现状
        1.2.3 支护方案评价运用状态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设计
    1.4 本论文创新点
2 基坑工程绿色支护方案设计理论
    2.1 西安地区深基坑支护和绿色发展思想
        2.1.1 案例地区多用的深基坑支护方案
        2.1.2 实施绿色支护的理念指导
    2.2 深基坑排桩支护方案
        2.2.1 进行灌注桩支护的相关理论
        2.2.2 预应力管桩支护
    2.3 本章小结
3 深基坑支护方案理论研究
    3.1 深基坑支护方案评价
        3.1.1 支护系统的选择标准
        3.1.2 支护方案评价考虑的因素
    3.2 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的深基坑支护方案评价
    3.3 多层次模型建立
        3.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3.3.2 层次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3.3.3 多层次模型建立
    3.4 灰色理论分析
    3.5 多等级灰色评估模型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案例项目中深基坑绿色支护方案的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基础状况
        4.1.2 地层框架和具体描述
        4.1.3 工程项目的主要特征
    4.2 支护方案的初步设计和选择
        4.2.1 钻孔灌注桩+锚索支护方法
        4.2.2 PHC 桩+预应力锚索初步支护方案
        4.2.3 PRC 桩代项应力锚索早期支护设计
        4.2.4 基坑支护方初步对比分析
    4.3 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的某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评价
        4.3.1 创建多层次模型
        4.3.2 评价指标的设计
        4.3.3 一致性检验及指标相对权重计算
        4.3.4 层次排序
        4.3.5 建立评价样本矩阵
        4.3.6 运算分析灰色评价系数、权向量、权矩阵
        4.3.7 方案整体评选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桥梁H型钢桩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桩基础的介绍
    1.2 研究背景
    1.3 水平受荷桩试验综述
        1.3.1 不考虑土体的水平受荷桩
        1.3.2 砂土中的水平受荷桩
        1.3.3 粘土中的水平受荷桩
    1.4 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水平受荷桩的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分析方法
        2.2.1 地基反力法
        2.2.2 连续体法
        2.2.3 应变楔法
        2.2.4 等效悬臂梁法
        2.2.5 极限状态法
    2.3 实例分析
        2.3.1 实例介绍
        2.3.2 分析方法介绍
        2.3.3 分析结果比较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H型钢桩水平荷载试验设计
    3.1 引言
    3.2 试验目的
    3.3 试验模型
    3.4 试验方法及试验加载制度
    3.5 钢桩的材料特性
    3.6 H型钢桩长度的界定
    3.7 土体以及H型钢桩边界条件的设定
    3.8 试验施工过程
        3.8.1 基坑的施工
        3.8.2 砂土的筛选
        3.8.3 预埋H型钢桩和砂土的填埋
    3.9 土体特性
        3.9.1 静力触探试验 (CPT)
        3.9.2 剪切波速试验
    3.10 应变片测点布置
    3.11 土压力盒测量
        3.11.1 土压力盒的概述
        3.11.2 土压力盒在试验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3.11.3 土压力盒的标定以及安装
    3.12 位移计测点布置
    3.13 试验相关装置
    3.1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砂土中H型钢桩水平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4.1 试验现象描述
        4.1.1 H型钢桩单调水平加载试验
        4.1.2 H型钢桩循环往复水平加载试验
    4.2 水平力-位移曲线及桩头位移-加载点位移曲线
    4.3 屈服位移与荷载退化、刚度退化曲线
        4.3.1 屈服位移的确定
        4.3.2 H型钢桩强度退化曲线
        4.3.3 H型钢桩刚度退化曲线
    4.4 H型钢桩的延性及耗能
    4.5 桩身弯矩随深度分布曲线
    4.6 桩身位移随深度分布曲线
    4.7 最大弯矩 -水平力曲线关系
    4.8 土压力沿深度分布曲线
    4.9 土压力-加载点水平位移曲线
    4.10 H型钢桩最终破坏图
    4.11 本章小结
第5章 砂土中H型钢桩水平载荷理论分析
    5.1 引言
    5.2 Open Sees有限元分析模型
        5.2.1 模型介绍
        5.2.2 钢材滞回本构关系
        5.2.3 砂土单调与滞回本构关系
    5.3 有限元分析结果
        5.3.1 水平力-位移曲线
        5.3.2 桩身最大弯矩-水平力曲线
        5.3.3 弯矩随深度的分布曲线
        5.3.4 位移随深度的分布曲线
        5.3.5 剪力随深度的分布曲线
        5.3.6 土压力随深度分布曲线
    5.4 其他各种理论分析方法
        5.4.1 分析方法介绍
        5.4.2 分析方法比较
    5.5 有限元参数化分析
        5.5.1 有限元模型参数的修正
        5.5.2 摩擦角的影响
        5.5.3 桩头冒出地面高度的影响
        5.5.4 桩头固结状态的影响
        5.5.5 轴压比的影响
        5.5.6 截面尺寸的影响
    5.6 位移延性系数与曲率延性系数的关系
        5.6.1 引言
        5.6.2 截面弯矩-曲率关系
        5.6.3 水平受荷桩基本方程
        5.6.4 基本方程求解结果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Open Sees程序代码

四、静力压预应力桩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土地区倾斜静力压桩法沉桩机理研究及应用[J]. 刘永超,卫超群,陆鸿宇,李刚. 岩土工程学报, 2021(S2)
  • [2]中美高桩码头结构抗震设计和岸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对比[D]. 刘灿.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CPT确定地基承载力及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与应用[D]. 叶磊.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静压预应力桩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J]. 赵剑.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0(23)
  • [5]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研究[D]. 覃业强. 湘潭大学, 2020(02)
  • [6]双静压管桩应用研究[D]. 王杰杰.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7]基于BIM技术和神经网络的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变形预测研究[D]. 杨轶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设计与研究 ——以某深基坑工程为例[D]. 唐寅博.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8)
  • [9]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不同桩型单桩水平承载性能足尺对比试验研究[J]. 郑刚,刘畅,刘永超,胡秋斌,王成博,康谷贻,刘彦坡. 岩土工程学报, 2019(01)
  • [10]桥梁H型钢桩抗震性能研究[D]. 郭朋鑫. 湖南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静压预应力桩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