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试验以大青山西段包头市萨拉齐九峰山和呼和浩特市树木园内多年野生蒙古扁桃为试材,通过自然降水造成干旱胁迫,直接按照植物的自然生长状况来评价该品种的抗旱性,能真实地反映植物在不同地区的抗旱能力大小。试验以连续2d降雨后第二天采的样为对照(干旱0d,即CK),以持续晴天5d,10d,15d采的样为各处理,系统研究了干旱胁迫下两种生态环境条件下的蒙古扁桃体内多项生理生化指标含量的变化以及叶片和根解剖结构的观察。主要结论如下:1、在两种生态环境条件下,蒙古扁桃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和程度的加重,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水分亏缺度则呈上升趋势;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总体都呈下降趋势;脯氨酸的积累量明显增多;可溶性糖的积累量也在增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山梨醇含量呈上升趋势;叶片质膜透性的伤害率和MDA含量均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叶内PAL和C4H活性也逐渐增强。综合分析表明,生长于萨拉齐的蒙古扁桃抗旱性表现较强于呼和浩特市树木园的。2、从萨拉齐采样的蒙古扁桃,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和程度的加重,其叶肉上下表皮细胞变小且排列紧凑;栅栏组织极为发达,排列紧密,细胞变得更长且层数也逐渐增加;海绵组织细胞也逐渐增多,细胞间隙变小且排列紧凑。其叶肉细胞内淀粉粒的积累量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蒙古扁桃新根内皮层细胞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发生增厚现象。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蒙古扁桃容器苗造林技术[J]. 内蒙古林业 2020(03)
- [2].不同水肥组合和覆膜方式对移栽蒙古扁桃生长状况的影响[J]. 节水灌溉 2019(02)
- [3].大漠瀚海中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之蒙古扁桃[J]. 甘肃林业 2016(03)
- [4].蒙古扁桃药材不同部位蛋白质含量测定[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04)
- [5].蒙古扁桃种仁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J]. 中国油脂 2016(08)
- [6].蒙古扁桃育苗技术[J]. 内蒙古林业 2011(01)
- [7].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胁迫的响应[J]. 中国沙漠 2018(01)
- [8].不同产地蒙古扁桃叶片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 广州化工 2018(07)
- [9].基于叶绿体DNA非编码序列的蒙古扁桃谱系地理学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8(09)
- [10].不同产地蒙古扁桃药材种仁蛋白质含量测定与比较[J]. 内蒙古中医药 2015(08)
- [11].蒙古扁桃种仁油抗氧化性研究[J]. 中国油脂 2018(05)
- [12].蒙古扁桃育苗技术浅析[J]. 内蒙古林业 2013(04)
- [13].王爷府的门匾上雪覆银色的题字(外一章)[J]. 星星 2020(18)
- [14].溶剂浸提法提取蒙古扁桃种仁油脂研究[J]. 粮食与油脂 2018(06)
- [15].蒙古扁桃不同部位微量元素测定[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10)
- [16].蒙古扁桃药材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J]. 广州化工 2018(19)
- [17].单盐胁迫对蒙古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中草药 2017(12)
- [18].濒危植物蒙古扁桃ISSR反应体系优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24)
- [19].ICP-AES法测定蒙古扁桃叶片中元素含量[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3(01)
- [20].蒙古扁桃菌根苗对干旱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8)
- [21].蒙古扁桃药材石油醚提取物的成分分析及其对降血脂作用的量效关系和抗氧化方面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1)
- [22].孑遗濒危植物蒙古扁桃Am DREB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21)
- [23].蒙古扁桃叶片和柄扁桃叶片中微量元素分析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3(12)
- [24].ICP-AES法测定蒙古扁桃药材根际土壤元素含量[J]. 广州化工 2016(21)
- [25].蒙古扁桃叶水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08)
- [26].濒危植物蒙古扁桃SRAP反应体系优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3)
- [27].蒙古扁桃的开花动态与繁殖系统[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9(03)
- [28].科技文摘[J]. 中国园艺文摘 2010(11)
- [29].蒙古扁桃nrDNA ITS和cpDNA trnH-psbA序列分子进化特点研究[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07)
- [30].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的蒙古扁桃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变化及其对天幕毛虫食物利用的影响[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