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氟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彭佳,陈志宏,刘丽华,李昕[1](2021)在《2015—2020年长沙市2478例左氧氟沙星致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2020年国家ADR监测系统接收到的长沙市上报的疑为左氧氟沙星所致ADR报告2 478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478例左氧氟沙星致ADR报告中,女性和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女性患者1 403例,占56.62%;>60岁患者892例,占36.00%);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症状、用药部位反应和神经系统症状等;严重的ADR以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同时,存在无适应证用药、预防用药不合理等问题。结论:临床应严格按药品说明书合理使用左氧氟沙星,加强患者用药监护,减少ADR发生。
刘立凡[2](2020)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采取随机盲选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病原菌清除效果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64, P<0.05)。观察组病原菌清除率78.38%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21.88%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系统感染患者采取盐酸左氧氟沙星医治疗效显着,具备采纳及应用的意义。
姚夏莉,张瑞,贾雪冬,张晓坚,杜书章,尹钊[3](2020)在《未成年人临床使用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其在未成年患者中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在未成年人中的药动学特性、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二者对于未成年人感染疗效确切,且并未发生严重的或持续性的关节或骨骼肌损伤。因此,在没有替代方案时,未成年患者选择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治疗利大于弊。
尹江涛[4](2020)在《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专题拟以中医药干预耐药菌导致感染性疾病的机制为研究方向,以射干组分制剂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住院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了解耐药菌的分布以及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变化趋势。通过对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评价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在治疗耐药菌感染方面的可靠性。根据射干组分制剂体外抑菌实验和大鼠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对耐药菌的抑菌效果判断其逆转细菌耐药性的药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分子对接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外排泵、β内酰胺酶等为作用靶点,对射干组分制剂中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为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药干预耐药菌所致感染性疾病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三年间住院(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各类送检标本中分检处的耐药菌株(共157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关资料整理,收集的主要目标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抗生素使用情况、每年检出耐药菌的种类和数量、耐药菌药敏结果、标本来源,并对射干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抗生素及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患者住院天数及炎症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2.选取有关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且为人体临床研究,检索范围包括中英文文献、为公开或未公开发表的原始文献共计12篇目,对抗生素联合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较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否具有优势进行meta分析。3.应用射干组分制剂对我院常见耐药菌(CR-PA、MRSA和CR-AB)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采取大鼠灌胃给药法获取大鼠含药血清,分别应用大鼠含药血清、抗生素和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研究。4.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对射干组分制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为后续分子对接研究提供化学基础;采用分子对接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CR-PA、MRSA、CR-AB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多重耐药菌外排泵、β内酰胺酶等为作用靶点,对射干组分制剂中35个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为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本院近3年分离耐药菌株共1570例,院内主要革兰阴性耐药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ICU病房分离革兰阴性耐药菌主要有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本院及ICU病房分离的革兰阳性耐药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感染患者性别分布男女比例为1.16:1;年龄分布集中在50-89岁之间,占93.06%;送检标本耐药菌检出检出前三位的标本分别为痰液、尿液、血液;同一标本中可以检出多种耐药菌株;含射干中药汤剂联合抗生素较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患者可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感染指标。2.通过对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的研究中治疗结局进行了总有效率、愈显率进行系统评价,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的总有效率、愈合显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3.射干组分制剂对于临床常见的3种耐药菌(CR-PA、CR-AB和MRSA)具有明确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血清药理学实验表明较高浓度大鼠含药血清可以抑制耐药菌生长,低浓度含药血清与抗生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应用即可抑制耐药菌生长,取得良好抑菌效果。4.药效学实验结果提示,射干组分制剂对常见的3种耐药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增强抗菌素敏感性。因此,通过分子对接的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MRSA、CR-AB、CR-PA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2a、1a、3和多重耐药菌外排泵Multidrug resistance operon repressor、Nal D等为作用靶点,射干成分与靶点按分值及数量排序依次为:5H9T>3OCN>3UDX>1MWU>3ECH>1VM1。其中外排泵5H9T对接效果最好,与青霉素结合蛋白2a、1a、3也有良好的亲和力,结合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推测射干组分制剂所含黄酮类成分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耐药菌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外排泵5H9T、CR-PA青霉素结合蛋白3、MRSA青霉素结合蛋白2a、CR-AB青霉素结合蛋白1a有关。结论:1.本院耐药菌感染总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均为我院病房和ICU主要革兰阴性耐药菌检出菌种;本院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含ICU)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感染标本以痰液、尿液、血液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但与细菌类别无明显相关性,耐药菌感染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耐药菌感染具有普遍性,没有单一药物能够对耐药菌进行全覆盖,单纯应用西药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会加速细菌耐药性产生,中西结合疗效更好,应寻求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耐药菌感染进行治疗。2.我院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射干组分制剂联合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果较单纯西药抗生素治疗更好,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本篇meta分析中虽然由于纳入文献数量偏少,文献质量不高等问题使结果可信性降低,但根据现有证据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耐药菌感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疗法,值得推广应用。3.射干组分制剂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其对耐药菌具有抑菌作用,大鼠含药血清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以及协同作用。射干组分制剂能够提高抗生素的抑菌作用效果,减少抗生素用量,可能具有逆转细菌耐药性的作用。4.射干组分制剂分子对接实验结果表明:射干异黄酮苷元类成分抑菌作用途径可能与耐药菌的外排泵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相关。
李之红[5](2020)在《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病原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分析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感染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化,为指导感染患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5103例感染患儿住院信息。回顾性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分析标本培养阳性患儿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住院时间、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标本均来源于住院患儿各种体液、分泌物等;按照性别、年龄、季节、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预后、住院时间、病情程度等分组,比较各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的变迁等。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选取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5103例患儿,共分离出病原菌381例。按性别分组,男性223例(58.53%),女性158例(41.47%)。按季节分组,春季105例(27.56%)、夏季94例(24.67%)、秋季93例(24.41%)、冬季89例(23.36%)。按年龄分组,新生儿期129例(33.86%)、婴儿期164例(43.04%)、幼儿期35例(9.19%)、学龄前期31例(8.14%)、学龄期及青春期22例(5.77%),新生儿期与婴儿期感染患儿占比例大。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重度患儿比例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儿住院时间长(>30天)的比例及死亡率均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患儿。行CRP检测者共324例,>10mg/dl者占42.59%;行ESR检测者共268例,≥15mm/h者占63.43%;行PCT检测者共202例,>0.1ng/ml 者占 64.35%。2、病例标本的构成血液标本位居第一位,占36.70%,其次为呼吸道标本,占34.29%,第三位为创面分泌物标本,占19.99%。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标本共1427例,标本阳性率14.23%;使用抗菌药物后留取标本共3638例,标本阳性率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37;P<0.001)。3、主要病原菌构成及变迁革兰氏阳性菌占63.78%,前三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占36.22%,前三位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沙门菌属。近2年,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明显上升(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沙门菌属构成比上升(P>0.05);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构成比下降(P>0.05)。4、不同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外伤患儿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皮肤感染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不同年龄段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各年龄阶段前三位病原菌不同。新生儿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表皮葡萄球菌;婴儿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幼儿期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学龄前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学龄期及青春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6、不同季节患儿病原菌的检出率大肠埃希氏菌在夏季检出率最高1.64%,秋季最低0.72%。肺炎克雷伯菌冬季检出率最高0.94%,夏季最低0.08%。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夏季检出率最高2.57%,冬季最低1.6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病原菌耐药性及其变迁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1.54%,对头孢唑林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53.85%、50.77%、52.31%,对头孢替坦、亚胺培南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2.60%,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噻肟钠、氨曲南耐药率均为47.83%,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沙门菌属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钠、头孢替坦耐药率分别为56.25%、81.25%、68.7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钠的耐药率高达98.15%,对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1.48%、79.63%、78.7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肺炎链球菌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6.20%、81.03%,对青霉素G钠的耐药率为25.86%,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钠的耐药率达1 00%,对阿奇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89.19%、81.82%、86.48%、86.48%,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近2年,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对头孢曲松钠及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上升,与前2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属对各类抗生素耐药性有上升亦有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青霉素G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性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复方新诺明、青霉素G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上升,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性上升,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观察期间,病房病原菌感染患儿以新生儿期与婴儿期为主。革兰氏阴性菌致病严重性高于革兰氏阳性菌(P<0.05)。2、留取标本的时间对病原菌的检出率有影响(P<0.05),应于抗菌药物使用前留取。3、病原菌分布仍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但革兰氏阴性菌有上升趋势(P<0.05)。加强病原菌的检测,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对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有重要临床意义。4、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5、近2年,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钠及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上升(P<0.05);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明显下降(P<0.05)。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属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张晓晓[6](2020)在《石河子市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调查及临床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犬呼吸道感染作为犬的一种常见病,已对犬的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造成犬呼吸道感染有多种原因,其中细菌感染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治疗该病目前仍以抗生素类药物为主,但这类药物副作用比较大且易产生耐药菌,使其治疗面临极大挑战。因此,调查石河子市犬呼吸道感染的发病规律;鉴定主要病原菌种类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同时结合中西药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对已确诊的患病犬进行体内分组治疗,为石河子市犬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方法:本研究以石河子市部分宠物医院确诊为呼吸道感染的106例患病犬为研究对象,进行发病情况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查阅就诊病历的方法,对患病犬的年龄、品种、发病时间及类型等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然后无菌采集患病犬呼吸道深喉部分泌物共86份,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同时采用纸片法进行主要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最后根据致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种类进行中西药联合药敏试验,选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双黄连注射液对10只患有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犬进行体内分组治疗试验。结果:石河子市犬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情况与患病犬的体型、年龄、季节以及发病类型都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年龄、体型及发病类型的犬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年龄方面:低于1岁或高于6岁的犬发病率较高,1-6岁之间的犬的发病率较低;在体型方面:相同年龄范围的小型犬比大型犬更易发生该病;季节方面:春、秋季是犬呼吸道感染的高发病时间段,冬季发病率较低;发病类型中,仅由病原菌导致的原发型犬呼吸道感染病例数高于继发型。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8种共计104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32.69%)、大肠杆菌32株(28.85%)和肺炎链球菌16株(15.38%)且均对小鼠具有致病性。其他病原菌包括:阴沟肠杆菌、聚团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17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敏纸片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氟苯尼考有较高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左氧氟沙星有较高的敏感性;肺炎链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苄西林有较高的敏感性。三种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均表现出极高的耐药性。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双黄连注射液对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指数介于0.3750.625,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可用于临床治疗。随后对已确诊的10例呼吸道细菌感染犬进行体内分组治疗。结果表明:双黄连注射液和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该病治愈率。结论:本地区在调查犬呼吸道感染的过程中,病原菌的多重耐药现象明显。结合联合药敏试验结果以指导临床用药,对已确诊病例犬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双黄连注射液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试验结果为石河子市犬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孙琳,徐保平,申阿东,申昆玲[7](2020)在《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童中的应用比较谨慎。目前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儿童不应禁用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在充分评估风险和获益的情况下,针对重症感染、耐多药病原菌感染等可酌情使用。因此,现就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儿科重症、耐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对关节和软骨的损害及安全性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儿童中的耐药情况进行阐述,以期为儿童重症和耐药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万启红[8](2019)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对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4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均分两组,一组行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行环丙沙星治疗,对比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系统感染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行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罗晓琼[9](2019)在《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文中提出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然而,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现象。中医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体现了简、便、廉、效的优势和特色,培土生金法是中医肺脾同治的常用治疗原则。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培土生金法在临床治疗肺炎患者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探索培土生金法指导下的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后通过观察性研究来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临床医生制定和优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的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培土生金法在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奠定基础。方法:1.制定文献的检索词、检索策略、文献的纳排标准。2.在国内外生物医学类数据库中,全面搜索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加用体现中医培土生金法的中药治疗。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CBM等。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4.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脱机时间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合并分析。5.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来分析,连续变量资料用标准均数差(SMD)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结果:1.有效率:共23篇研究文献对有效率进行了报道,总病例数2142例,试验组1086例,对照组1056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5篇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总例数404例,试验组203例,对照组201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中药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PCT:6篇文献对PCT进行了观察,总例数554例,试验组278例,对照组276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PCT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CRP:4篇文献对CRP进行了分析,总例数350例,试验组175例,对照组17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患者CRP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5.CPIS评分:2篇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病例数14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1例。合并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CPIS评分方面具有优势。6.脱机时间:2篇文献分析了脱机时间,总病例数18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91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缩短脱机时间方面也具有优势。7.安全性:6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试验组77例次,对照组130例次。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加用中药在改善常规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结论: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肺炎肺脾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提高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CT、CRP、CPIS评分,缩短脱机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可能减少西医抗感染治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二)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疗效,为耐药菌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耐药菌肺炎患者64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加用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100ml tid po,疗程14天。观察各组的中医症状评分、CPIS评分、血常规、CRP、PCT、免疫指标、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生命体征、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明显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胃脘胀满、腹胀、少气懒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发热、气短、自汗等方面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CPIS积分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4)炎性指标:WBC、N、CRP、PCT等炎性指标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明显差异。(5)免疫指标:试验组在改善CD4+、Ig M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免疫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6)血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 O2均明显改善,治疗7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4天,两组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呼吸、血压和肝肾功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能改善耐药菌肺炎患者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腹胀、少气懒言等临床症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三)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目的:观察和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情况,以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肺炎诊断并进行了痰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的患者,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痰培养结果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等数据,并录入Epidata软件进行管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48例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9.8±16.5岁)。2.合并疾病:合并其他疾病者占84.5%,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超过50%,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合并疾病为主。3.炎性指标:WBC异常的比例仅34.46%,异常率从低到高依次为:WBC<N<PCT<N%<CRP,CRP异常的比例最高(62.84%)。4.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以氧分压降低为主。5.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5.4%)、鲍曼不动杆菌(14.8%)、流感嗜血菌(7.4%)、大肠埃希菌(5.6%)。6.耐药性:(1)在头孢类抗生素中,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均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达到88.9%,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相对较低。(2)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高,主要以大肠埃希菌(77.8%)和鲍曼不动杆菌(58.3%)为主。(3)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58.3%和36%,对厄他培南暂未发现耐药菌株。(4)几种病原菌对哌拉西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相对较低。(5)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也较好。7.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和是否使用侵入性操作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住院天数>10天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3.116倍,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是没有侵入性操作的9.553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与住院时间也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结论:肺炎患者不一定有血象升高,各炎性指标中,CRP异常率最高,可见其敏感性较高。导致肺炎的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优先选用以上抗生素。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
张玄,李燕明[10](2019)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吸系统感染是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目前脓毒症发生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喹诺酮类药物对呼吸系统感染中大部分病原体具有抗菌活性,同时因其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特征,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进行阐述,分述其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并对其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作一概述。
二、氧氟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氟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2015—2020年长沙市2478例左氧氟沙星致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 ADR报告类型与评价 |
2.3 用药情况 |
2.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及转归 |
3 讨论 |
3.1 左氧氟沙星致ADR分析 |
3.2 不合理用药分析 |
(2)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病原菌清除效果比较 |
2.3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耐药菌感染的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 |
第一节 本院常见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节 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耐药菌感染的Meta分析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射干组分制剂抑菌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附 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论文三 基于分子对接的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射干组分制剂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射干组分抗耐药菌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干预肺部耐药菌的优势及相关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病原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患者、标本的一般资料 |
1.2 标本的采集指征及阳性标本的纳入标准 |
1.2.1 标本采集指征 |
1.2.2 阳性标本的纳入标准 |
1.3 标本的采集方法 |
1.4 菌株研究方法 |
1.4.1 菌株鉴定 |
1.4.2 各阳性菌株的表述方法 |
1.4.3 菌株的药敏试验 |
1.5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1.1 性别、年龄及季节分布 |
2.1.2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住院时间及预后比较 |
2.1.3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儿感染指标的比较 |
2.1.4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患儿感染程度的比较 |
2.2 标本来源及分布 |
2.3 阳性标本病原菌种类及构成 |
2.4 主要病原菌的构成比及变迁 |
2.5 不同原发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5.1 不同原发疾病患儿病原菌总体情况 |
2.5.2 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5.3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5.4 外伤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5.5 皮肤感染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5.6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5.7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6 不同年龄段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 |
2.7 患儿不同季节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检出率 |
2.7.1 患儿不同季节病原菌的分布特点 |
2.7.2 患儿不同季节的病原菌检出率 |
2.8 常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
2.8.1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结果 |
2.8.2 革兰氏阳性菌耐药性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抗菌药物耐药发生机制及降低耐药性控制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石河子市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调查及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犬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述 |
1.1 犬呼吸系统的概况 |
1.2 犬呼吸道疾病的病因 |
1.3 犬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症状 |
1.4 犬呼吸系统检查方法 |
1.5 犬呼吸系统诊断思路 |
1.6 犬呼吸道疾病治疗方案 |
1.7 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
1.8 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2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石河子地区犬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调查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调查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年龄犬呼吸道感染的患病情况 |
2.2 不同季节犬呼吸道感染的患病情况 |
2.3 不同体型犬呼吸道感染的患病情况 |
2.4 不同发病原因(原发或继发)犬呼吸道感染的患病情况 |
3 讨论 |
3.1 犬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与年龄的相关性 |
3.2 犬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与季节的相关性 |
3.3 犬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与体型的相关性 |
3.4 犬呼吸道感染发病类型 |
试验二 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分离培养病原菌所需的培养基 |
1.5 病原菌的16Sr DNA引物序列 |
2 方法 |
2.1 病料的采集 |
2.2 细菌的分离培养 |
2.3 革兰氏染色镜检 |
2.4 生化鉴定 |
2.5 细菌的PCR鉴定 |
2.6 动物回归性试验 |
2.7 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
3 结果 |
3.1 病原菌分离纯化、染色结果 |
3.2 生化鉴定结果 |
3.3 细菌16S rDNA鉴定结果 |
3.4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3.5 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石河子地区犬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分析 |
4.2 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
试验三 犬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联合药敏及临床治疗试验 |
1 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药品及试验器材 |
2 方法 |
2.1 诊断方法 |
2.2 联合药敏试验 |
2.3 治疗试验 |
3 结果 |
3.1 诊断结果 |
3.2 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
3.3 治疗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8)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历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实验组治疗方法 |
1.2.2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3 讨 论 |
(9)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 |
1.1 目的 |
1.2 技术路线图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文献检索的范围及策略 |
1.5.1 检索数据库 |
1.5.2 检索词 |
1.5.3 检索时间及检索策略 |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1.7 结果 |
1.7.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1.7.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7.3 Meta分析结果 |
1.8 讨论 |
1.8.1 Meta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
1.8.2 本部分研究的选题思路 |
1.8.3 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
1.9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2.1 课题来源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方案 |
2.3.1 技术路线图 |
2.3.2 研究设计 |
2.3.3 研究对象 |
2.3.4 治疗方案 |
2.3.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2.3.6 疗效判定 |
2.3.7 不良反应的观察 |
2.3.8 质量控制 |
2.3.9 统计分析 |
2.3.10 伦理学原则 |
2.4 研究结果 |
2.4.1 研究完成情况 |
2.4.2 基线统计结果 |
2.4.3 疗效评价 |
2.4.4 安全性评价 |
2.5 讨论 |
2.5.1 培土生金法的历史渊源 |
2.5.2 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的理论依据 |
2.5.3 研究药物组方分析 |
2.5.4 现代药理研究 |
2.5.5 研究结果分析 |
2.5.6 导师治疗耐药菌肺炎的经验概要 |
2.6 小结 |
第三章 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 |
3.1 课题来源 |
3.2 研究目的 |
3.3 技术路线图 |
3.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4.1 纳入标准 |
3.4.2 排除标准 |
3.4.3 研究方法 |
3.4.4 观察指标 |
3.4.5 统计方法 |
3.5 研究结果 |
3.5.1 一般资料 |
3.5.2 患者吸烟情况 |
3.5.3 合并疾病情况 |
3.5.4 炎性指标分析 |
3.5.5 血气分析情况 |
3.5.6 病原菌分布情况 |
3.5.7 病原菌药敏结果 |
3.5.8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
3.5.9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3.6 讨论 |
3.6.1 一般情况和合并疾病分析 |
3.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
3.6.3 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
3.6.4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3.7 小结 |
结论 |
创新性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
综述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概况及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
4.1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性概况 |
4.1.1 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
4.1.2 病原学研究现状 |
4.1.3 治疗进展 |
4.2 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
4.2.1 中医对肺炎的认识 |
4.2.2 中医病因病机 |
4.2.3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情况 |
4.2.4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 |
4.2.5 培土生金法的临床运用 |
4.2.6 参苓白术散的研究进展 |
4.2.7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
4.2.8 中医药在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 |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
附件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历史发展历程 |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理学作用及特点 |
2.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机制及耐药机制 |
2.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 |
2.3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 |
3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 |
3.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
3.3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的应用 |
3.4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抗结核分枝杆菌及非结核分支杆菌中的应用 |
3.4.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抗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 |
3.4.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抗非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 |
4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用药注意事项 |
4.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
4.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
4.2.1 喹诺酮类药物与经细胞色素酶CYP450途径代谢药物的相互作用 |
4.2.2 喹诺酮类药物与可能出现QT间期延长的药物的相互作用 |
4.2.3 喹诺酮类药物与降糖药物的相互作用 |
4.2.4 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4.3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应用 |
4.3.1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
4.3.2 避免禁忌证及不良反应 |
4.3.3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及剂量 |
四、氧氟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2020年长沙市2478例左氧氟沙星致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J]. 彭佳,陈志宏,刘丽华,李昕.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10)
- [2]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J]. 刘立凡. 中国实用医药, 2020(33)
- [3]未成年人临床使用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研究进展[J]. 姚夏莉,张瑞,贾雪冬,张晓坚,杜书章,尹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22)
- [4]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尹江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病原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D]. 李之红. 山东大学, 2020(02)
- [6]石河子市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调查及临床治疗[D]. 张晓晓.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 孙琳,徐保平,申阿东,申昆玲.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10)
- [8]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万启红.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36)
- [9]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D]. 罗晓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J]. 张玄,李燕明.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