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现代交往方式变迁对城市住宅演变的影响研究

我国近现代交往方式变迁对城市住宅演变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住宅是社会的基石,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家庭生活的载体,住宅的发展不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变迁,而且直接折射出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由于住宅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是建设量最大、变化最丰富、研究最多的一类建筑。现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等理念深入人心,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舒适的物质环境,更需要一个慰籍心灵的精神场所。什么样的住宅最适合人居住,一直以来不仅是建筑师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居民考虑的问题。影响住宅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并且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主要的影响因素又不同。不过,总能从一些变化的因素中找到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住宅总要满足居住生活的需要,要与居民当时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相适应。只有深入了解了居住生活和外部物质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住宅,才能设计出适应生活的舒适住宅。从哲学角度而言,交往本身就是人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方式,交往是一种生活或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住宅理所当然也要满足交往的需求,要随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而变化。因此,本文从社会交往方式变迁这一独特视角去探索城市住宅的演变与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交往方式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从封闭向开放、从简单向复杂发展的历程。随着交往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变迁,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和居住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近现代居住形式从传统的合院式住宅到近代的里弄住宅、连排住宅、公寓住宅等,再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单元式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居住小区等居住形式,一直到当代的商品房住区,这种变化过程不仅体现着居民生活的发展,也体现着社会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迁。本文从我国近现代三个重要的社会变革时期去剖析,社会交往方式与城市住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也是本文的第一章,简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介绍、相关研究理论综述和文章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到第四章为第二部分,分别从近代转型期、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时期这三个时期去研究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城市住宅的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同时也包含邻里交往和邻里交往空间的发展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结论,第五章主要是根据三段时期的分析,归纳出社会交往方式变迁对城市住宅的影响关系,以及住宅的发展又反映和制约着社会交往的发展,还包括运用建筑手段解决邻里交往空间问题,以及对未来邻里交往和住宅发展的展望等。最后,作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先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和主要成果,然后针对当前住宅发展形式,指出本文研究成果的价值与指导意义,以及还需深入研究的地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2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 1.2.1 交往、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方式及邻里交往
  • 1.2.2 城市住宅及住区
  • 1.2.3 研究范围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1 社会交往理论研究综述
  • 1.3.2 城市住宅发展研究
  • 1.3.3 国内外对邻里交往空间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第2章 近代转型期交往方式变迁与城市住宅发展
  • 2.1 近代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
  • 2.1.1 概述
  • 2.1.2 近代城市居民生活观念和交往观念的转变
  • 2.1.3 近代城市社会交往手段的变革
  • 2.1.4 传统交往方式向近代交往方式的转变
  • 2.1.5 新型邻里交往生活的出现
  • 2.2 近代城市住宅的出现与发展
  • 2.2.1 概述
  • 2.2.2 近代城市住宅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 2.2.3 传统城市住宅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
  • 2.3 近代交往方式变迁与城市住宅演变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 2.3.1 社会交往方式变迁对城市住宅的影响
  • 2.3.2 近代城市住宅的发展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与制约
  • 2.4 小结
  • 第3章 计划经济时期交往方式变迁与城市住宅发展
  • 3.1 新中国建立之初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
  • 3.1.1 概述
  • 3.1.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与社会交往变迁
  • 3.1.3 社会交往观念的变迁
  • 3.1.4 社会交往手段变革
  • 3.1.5 社会交往方式与邻里交往的变化
  • 3.2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住宅的发展
  • 3.2.1 概述
  • 3.2.2 城市住宅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相关政策
  • 3.2.3 计划经济时期居住生活的变迁
  • 3.2.4 城市住宅的演变与邻里交往空间的变迁
  • 3.3 社会交往方式变迁与城市住宅演变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 3.3.1 社会交往方式对城市住宅的影响
  • 3.3.2 城市住宅缓慢发展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与制约
  • 3.4 小结
  • 第4章 市场经济时期交往方式变迁与城市住宅发展
  • 4.1 市场经济时期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
  • 4.1.1 概述
  • 4.1.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与社会交往变迁
  • 4.1.3 社会交往观念变迁
  • 4.1.4 社会交往手段的发展
  • 4.1.5 社会交往方式变迁与邻里交往的新变化
  • 4.2 市场经济时期城市住宅的发展
  • 4.2.1 概述
  • 4.2.2 经济的发展与住房政策的改革
  • 4.2.3 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与居住需求的变化
  • 4.2.4 城市住宅的多元化发展与邻里交往空间
  • 4.3 当代交往方式变迁与城市住宅演变的互动关系
  • 4.3.1 社会交往方式对城市住宅的影响
  • 4.3.2 城市住宅的发展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与制约
  • 4.4 小结
  • 第5章 社会交往方式与城市住宅之间的动态关系
  • 5.1 社会交往方式与城市住宅间的动态作用
  • 5.1.1 社会交往与城市住宅发展的关系
  • 5.1.2 不同时期社会交往方式对城市住宅的影响
  • 5.1.3 不同类型城市住宅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与制约
  • 5.2 城市住宅演变应满足交往需求
  • 5.2.1 邻里关系和邻里交往空间现状与问题
  • 5.2.2 建筑的手段与邻里关系的改善
  • 5.3 展望社会交往和城市住宅发展趋势
  • 5.3.1 社会交往方式的发展
  • 5.3.2 城市生活变迁与城市住宅的多元化发展
  • 5.3.3 邻里交往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90后大学生社会交往方式的特征及社会支持网络建立的关系研究探讨[J]. 校园心理 2013(04)
    • [2].现代社会交往方式变革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5)
    • [3].教育QA[J]. 时尚育儿 2011(10)
    • [4].网络交往与中国现代人文理性的建构[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8(04)
    • [5].浅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J]. 大众文艺 2014(09)
    • [6].微博时代的管理变革[J]. 中国邮政 2011(11)
    • [7].小贩食摊[J]. 城市环境设计 2013(08)
    • [8].“傻笑”有益五种人[J]. 晚报文萃 2009(14)
    • [9].“傻笑”有益五种人[J]. 半月选读 2009(16)
    • [10].我家宝宝受欺负了怎么办[J]. 启蒙 2018(03)
    • [11].中国“近世”的开端[J]. 南风窗 2014(26)
    • [12].浅谈社会交往的变革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5)
    • [13].如何引导大学新生正确认识成才[J]. 成才之路 2014(17)
    • [14].用新载体新方式新方法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 北京教育(德育) 2015(02)
    • [15].现代汉语中新词语的发展、使用及其规范[J].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10(04)
    • [16].微信的负面效应探析[J]. 青年记者 2017(02)
    • [17].新闻与社会一起成长[J]. 新闻战线 2019(17)
    • [18].利用大数据实现政府精准治理研究——打造社区网格化治理“升级版”[J]. 江南论坛 2018(10)
    • [19].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传播[J]. 新闻论坛 2015(02)
    • [20].微信,“危信”乎?[J]. 炎黄纵横 2015(07)
    • [21].微博互动中的关注流、情感流和符号流[J]. 新闻与写作 2012(05)
    • [22].大学新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02)
    • [23].“趣味共同体”与审美泛化再考察[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4].作为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方式的节日——兼论节日对基层社会建构与治理的价值[J]. 东南学术 2020(02)
    • [25].网络化条件下的政府行为[J]. 社会科学研究 2014(05)
    • [26].微博对大学生社会交往影响的实证研究[J]. 青年探索 2014(06)
    • [27].邮政发展与中国近代社会交往方式的转型刍议[J]. 民国研究 2013(01)
    • [28].卷首语[J]. 电子政务 2009(11)
    • [29].以德治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J]. 学海 2015(03)
    • [30].《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政治无意识思想——两种阶级社会交往方式的对比研究[J]. 安顺学院学报 2014(04)

    标签:;  ;  ;  ;  ;  ;  

    我国近现代交往方式变迁对城市住宅演变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