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武术文化研究

齐鲁武术文化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史学研究为基础,在社会史学的视角下,进行实地考察、人物访谈,获取“口述史”资料,引用文化圈理论将齐鲁地域划分成“黄河文化”“齐文化”“鲁文化”三个武术文化圈,确立“清代齐鲁武举人的地域分布”、“查拳”、“螳螂拳”、“汉画像石中的武术文化”以及“水浒中的武术文化”个案研究模式,力图从齐鲁武术文化的技术特征、精神意识、社会形态三个层面,利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比较、归纳、演绎等具体研究方法,横向研究齐鲁武术文化的地域现象和纵向研究齐鲁武术文化历史特征。上篇齐鲁武术文化的地域现象:齐文化对武术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齐人隆技击”、“齐人余勇可贾”武术文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齐国的“军政制度”和“选士”、“养士”风气以及齐人用兵的“全胜”战略思想。而鲁文化对武术的精神文化熏陶深刻。孔子以“六艺”教育学生,促进了武“术”与文“化”的结合;孔子重视“武勇精神”、强调“文武兼备”以及墨子的“非攻”理念促进了齐鲁武术精神文化形成和发展。华拳深受鲁文化的影响,明显具有儒家风范。《水浒传》反映了从南宋到明代武术文化的社会现象,其中41位山东籍水浒人物故事,刻画了齐鲁武术人物的个性,映射了齐鲁武术文化的社会学特征。近现代武术套路发展过程中有30多中拳术与山东籍水浒人物有关;清代流传于山东、河南、江苏一带的“叶子游戏”,以水浒人物的武功高低来标识“叶子”面值大小;流传于我国南方的“宋江阵”,以《水浒传》中108位英雄为剧情,进行武术套路和对练表演,反映了水浒武术文化的社会学现象。下篇研究齐鲁武术文化历史特征:根据山东省境内出土的武术类文物,齐鲁武术文化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的“讲武之礼”,先秦齐国的“武乐”和“观社”是齐鲁武术文化形成的渊薮。秦汉“罢讲武之礼”而作“角抵戏”,体现了齐鲁武术已经向多功能发展。对山东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武术文化的个案研究表明:汉代齐鲁武术可能已经出现了古拙简朴的武术套路,出现了武术对练,武术的“器械对练”、“徒手格斗”、“徒手对器械”、“器械表演”等四类子项雏形已经具备。唐代建立武举制度、宋代兴办武学,为习武者提供了“入仕”机会,促进了民间武艺的发展,对社会尚武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宋代“教法格”的颁布实施以及武术教师的涌现促进了武术套路运动分门别类发展模式。齐鲁枪术自宋末享誉天下,经过明代、清代沿袭至今。齐鲁武术拳种分布不均恒,表现为鲁西地区多于鲁东地区。在清代鲁西地区考中武举的人数较多,反映了鲁西地区习武风气高于鲁东;由武举人晋升武进士的比率,鲁东地区高于鲁西,反映了鲁东地区民性强悍,盛于鲁西地区。山东境内大部分的拳种在清代形成体系。查拳起源于山东冠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的“行拳”,查拳体系的完善是鲁西地区数代回民习武者共同创作的结晶,尤其清真寺穆斯林为查拳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螳螂拳产生于清初莱阳一带,象形取意,风格侧重于“短打”,精心于螳螂之勇,而不局限于螳螂之型。其发展路线是农村向城市发展,由莱阳、海阳地方到烟台、青岛市区,向济南、上海、南京、东北等全国重要城市发展,最后流传海外。近现代齐鲁武术的发展为鼎盛时期,民间武术活跃,对外交流广泛,参加全国武术竞赛的成绩位居前列。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
  • 第三节 研究原则、具体方法与创新点
  • 上篇:齐鲁武术文化的地域现象
  • 第一章 齐鲁武术文化研究的界定
  • 第一节 齐鲁武术文化的研究范围
  • 一、齐鲁名义
  • 二、齐鲁之地理环境
  • 三、齐鲁之人口与民族
  • 第二节 齐鲁地域文化的形成
  • 第三节 齐鲁武术文化的概念界定
  • 第二章 胶东半岛武术文化现象
  • 引言
  • 第一节 武士文化
  • 一、武士阶层的崛起
  • 二、选士:为武士阶层发展创造了机会
  • 三、养士:为武士阶层发展提供了空间
  • 第二节 兵学文化与齐人隆技击
  • 一、齐人余勇可贾
  • 二、军政体制是齐人善于技击的主要因素
  • 三、齐人以技击强的人本思想
  • 第三节 与兵学文化相关的孙膑拳
  • 第三章 鲁中南武术文化现象
  • 引言
  • 第一节 孔子与武术精神文化
  • 一、孔子多能,以“六艺”教
  • 二、孔子重视勇武精神
  • 三、孔子的文武兼备思想
  • 第二节 儒家思想对武术精神文化的影响
  • 一、汉画像石的地域分布受儒家思想影响
  • 二、汉画像石中的武术社会形态
  • 三、汉画像石折射出汉代豁达尚武的民族之风
  • 第三节 具备儒家风范的华拳精神
  • 一、华拳传人大智大勇的民族气节
  • 二、华拳技法拳理体现了儒家风范
  • 第四节 墨子非攻思想与武侠文化
  • 一、墨子出于武士,墨家与儒家对立而兼容
  • 二、以武禁暴:墨子的非攻理念
  • 第四章 鲁西水浒武术文化现象
  • 引言
  • 第一节 《水浒传》的侠文化思想倾向
  • 第二节 水浒的地域与人文
  • 一、水浒与水泺(泊)梁山
  • 二、从水浒故事到《水浒传》
  • 第三节 水浒人物的社会关系
  • 一、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事与水浒的真实性
  • 二、从宋江三十六人到水浒一百八条好汉
  • 三、水浒人物的社会渗透
  • 第四节 水浒文化中武术文化
  • 一、《水浒传》的武术现象
  • 二、宋代武艺发展的因素
  • 三、《水浒传》为创编武术套路提供了素材
  • 四、醉拳与水浒酒文化
  • 第五节 源于水浒文化的部分武术套路
  • 一、燕青拳和燕青单拳
  • 二、二郎拳和武松脱梏
  • 三、戳脚与武松的“玉环步”、“鸳鸯脚”
  • 下篇:齐鲁武术文化的历史特征
  • 第五章 齐鲁古代武术文化特征
  • 第一节 先秦齐鲁武术文化渊源
  • 第二节 秦汉代齐鲁武术文化特征
  • 一、汉代可能已经有了古拙简朴的武术套路
  • 二、汉代的武术对练雏形已备
  • 三、汉代的“角抵”比赛已经完善
  • 第三节 汉代以降齐鲁武术的发展特征
  • 一、至隋唐逐渐形成了以勇猛著称的青兖武艺
  • 二、唐代武举制倡导文人尚武
  • 三、宋元以降山东梨花枪享誉武林
  • 四、明清形成地域拳种体系
  • 第四节 清代齐鲁武举人数的地域分布分析
  • 一、清代山东武举人数的地域分布
  • 二、中武举人数体现了地域习武风气
  • 三、中武进士的比率暗示地域内民族的剽悍性格
  • 第六章 齐鲁近现代武术的发展特征
  • 第一节 齐鲁近代武术发展情况回顾
  • 一、建立了多层次的武术机构和武术团体
  • 二、人才辈出、著作显著、竞赛活跃
  • 三、齐鲁武术传入台湾省
  • 第二节 齐鲁当代武术现状概括
  • 一、民间武术发展活跃
  • 二、武术竞赛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 三、齐鲁武术对外交流广泛
  • 第三节 齐鲁武术拳种的地域分布
  • 第七章 类同合流的查拳体系特征
  • 第一节 查拳的名称与创始人
  • 一、查拳的由来
  • 二、查拳的创始人
  • 第二节 查拳的地域分布
  • 第三节 查拳拳系的形成与传播
  • 一、兼收并融促进了查拳体系的形成
  • 二、清真寺穆斯林的贡献:查拳传播
  • 第八章 支系繁衍的螳螂拳体系特征
  • 第一节 螳螂拳的源流
  • 一、螳螂拳缘起
  • 二、螳螂拳的流派繁衍
  • 第二节 螳螂拳的技击分析
  • 一、螳螂总敌,谓勇者短打
  • 二、螳螂之意,取螳螂之勇
  • 第三节 螳螂拳的地域传播
  • 一、螳螂拳的国内传播
  • 二、螳螂拳的海外传播
  • 结语
  • 一、齐鲁武术文化源远流长
  • 二、齐人隆技击:齐鲁武术文化技术特征的内因
  • 三、文武兼备:齐鲁武术文化精神意识的外因
  • 四、武术民俗化:齐鲁武术文化社会形态的动力
  • 附录
  • 一、给山东省各个市体育局长的一封信
  • 二、山东省武术拳种地域分布情况调查表
  • 三、在山东省出土和发现与武术有关的汉画像石汇集
  • 四、征引文献书目举要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校园武术文化在高校存在形态的思考[J].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 [2].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研究[J]. 中华武术(研究) 2019(12)
    • [3].“礼文化”对武术文化的影响研究[J]. 武术研究 2020(01)
    • [4].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 传播力研究 2019(35)
    • [5].基于历史文化的教育与传扬:沧州武术文化的现代化旅游构建[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3)
    • [6].中国武术文化“线下”到“线上”的普及与推广路径选择[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35)
    • [7].大数据时代梅山武术文化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01)
    • [8].武术文化对传统“道论”哲学的吸收与借鉴[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03)
    • [9].习武者素养:武术文化自信的基石[J].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01)
    • [10].“水浒武术文化”视角下的梁山功夫发展研究[J]. 武术研究 2020(03)
    • [11].论新时代下崆峒武术文化价值趋向[J]. 中华武术(研究) 2020(02)
    • [12].沧州武术文化城市品牌构建研究[J]. 中华武术(研究) 2020(02)
    • [13].中国武术博物馆“科学看武术”展厅的特色与亮点——以“桩上飞步”互动展项为例[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7(01)
    • [14].变异中的延续:从“战”到“健”武术文化的功能价值转向[J]. 体育与科学 2020(02)
    • [15].武术文化价值悖谬现象的时代哲思[J]. 山东体育科技 2020(03)
    • [16].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体育文化导刊 2020(04)
    • [17].新时代关东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环境探析[J]. 武术研究 2020(09)
    • [18].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武术文化研究可视化分析[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06)
    • [19].近十年(2007-2017)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热点、演进与前沿——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8(10)
    • [20].武术文化的软实力内涵与提升策略研究[J]. 武术研究 2019(01)
    • [21].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教学中武术文化的传授[J]. 运动精品 2018(11)
    • [22].文化认同视域下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选择[J]. 运动精品 2018(12)
    • [23].试论传统武术的困境与出路[J]. 武术研究 2019(02)
    • [24].武术文化在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03)
    • [25].文化传承下的高校武术文化建设价值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01)
    • [26].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视点分析——基于2005—2018年的学位与期刊论文[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9(01)
    • [27].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路径设计[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04)
    • [28].中华武术文化的自信探析[J]. 文化学刊 2019(04)
    • [29].基于文化传承的高校武术文化建设[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08)
    • [30].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成因探析[J]. 军事体育学报 2018(02)

    标签:;  ;  ;  

    齐鲁武术文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