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透明度的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研究

提高透明度的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研究

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央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隐秘操作逐渐走向开放和透明。新西兰、英国、挪威、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提高了货币政策透明度后都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政策调控效果,通货膨胀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表现良好。近年来,我国货币当局也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透明度,除定期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声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金融统计资料外,中国人民银行官员还多次发表引导性、探测性的讲话,透露一些有关中国未来利率政策的线索。货币政策操作从不透明走向一定程度的透明不仅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理念的进步,而且也符合中央银行体制的发展潮流。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在提高透明度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度和经济方面的障碍,制约了我国透明操作效果的发挥。因此,为了给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如何引入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操作思路,改进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提高政策绩效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把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研究放在预期管理的大框架下考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回顾货币政策透明度发展概况,研究中央银行信息沟通引导公众预期的理论基础;二是比较分析发达国家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方式和效果,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实施透明度的条件,构建中央银行信息沟通引导市场预期的政策框架;三是运用中国的数据和拓展的选美竞赛博弈模型验证框架,评价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状况及中国人民银行信息沟通的政策效果。在此基础上,对下一步我国提高透明度的渐进过程归纳总结。全文共分为八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文献综述及主要的创新。第二章研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起源、涵义和发展。伴随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增强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内涵不断拓展与深化。最新的货币政策透明度理论发展与实践经验均表明:世界各国的央行都非常重视预期,中央银行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引导和利用市场预期最重要的手段。第三章对信息沟通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货币政策主要不是通过利率渠道,而是预期渠道进行传导的,信息沟通有助于控制和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从而影响利率的期限结构。理性预期理论是预期形成的标准理论,但是其结论的得出基于严格的假设条件。事实上,信息沟通可以引导多重均衡,降低因学习过程引发的不确定性,令市场结果收敛到理性预期均衡点。第四章分析发达国家提高透明度的操作方式和效果。本文通过比较美国、欧盟和英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状况和央行选择的信息沟通策略,总结出不存在适合所有央行的唯一最佳的信息沟通模式。美联储主要的信息沟通方式是政策声明和国会证词;欧洲央行是介绍性声明和月度公报;英国央行是通货膨胀报告和会议纪要。尽管信息沟通模式不同,但提高透明操作的政策效果相近。透明度提高后,金融市场预测未来货币政策决策的能力和货币当局通过资产定价影响金融市场的能力都有所增强。第五章构建了中央银行信息沟通政策的基本框架,包括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目标群体和反馈机制五个要素。各国央行提高透明度的过程正是这五个要素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根据社会各个领域沟通群体的需要选择适合不同目标群体的信息内容和沟通方式引导市场预期。金融市场十分关注央行公布的政策声明措辞,声明中有关政策决策和未来经济展望的信息内容是引导市场预期的重要因素。本文分别应用泰勒规则公式和预期假说分析政策声明影响市场预期的运作机制。第六章提出货币政策透明度适度论,对中央银行目标函数、威胁金融体系稳定的信息、货币政策委员会内部讨论和货币政策路径等内容是否应该公布,以及透明的程度等矛盾还较为突出。中央银行很难在实际操作中找到确切的平衡点使得透明度达到最优,需要将理论与经验相结合,不断权衡各种透明度措施对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以求达到最佳的货币政策效果。第七章讨论了我国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进程、采用的衡量方法以及实施信息沟通货币政策的制度条件。中国人民银行的操作思路逐渐从超出公众预期以期产生政策冲击效果向加强对话与交流,引导并利用公众预期方向转变。对中央银行提高透明度效果的评价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指标法衡量中央银行为提高透明度所作出的努力,二是时间序列法检验公众是否理解了央行的政策意图。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信息沟通在引导公众预期方面的作用有限。基于上述检验结果,本文拓展了凯恩斯选美竞赛博弈模型,解释信息沟通效果不佳的原因。考虑到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不高,可供选择的政策操作工具有限以及短期内无法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等因素影响,近期通过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根本性变革来提高透明度的做法不太现实,我国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八章归纳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本文的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题目在国内货币政策研究领域尚属前沿,国内学者对透明度的研究只是关注如何理解透明度以及探讨透明度与责任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对于如何实施透明度以及中央银行信息沟通这种新型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还鲜有人提及。国外大多数文献的研究重点在于某一特定国家央行的信息沟通与金融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本文则试图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挖掘不同国家提高透明度操作的一些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为我国货币当局在政策操作时有所借鉴。基于此,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系统地研究中央银行信息沟通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提出不同于传统的通过政策决策行动调控经济的操作思路,分层次探讨影响信息沟通效果的信息源、信息内容、沟通渠道、目标群体和反馈机制等关键要素,抽象出基于透明操作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操作框架;其二,借鉴和分析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方法,选取中国的数据检验我国央行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操作效果。拓展了选美竞赛博弈模型,除了考虑中央银行公共信息精确度的影响因素外,引入市场反应因素,客观评价中国人民银行信息沟通的政策效果,提出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既“透明”又“出其不意”的做法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其三,以国外成熟市场的信息沟通货币政策为标尺,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演变规律,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操作思路,研究结果对我国政策制定、政策取向具有建设性意义。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起源、涵义及发展
  • 2.1 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的演变
  • 2.1.1 货币政策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
  • 2.1.2 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和可信度问题
  • 2.1.3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兴起
  • 2.2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涵义
  • 2.2.1 透明度的狭义观:信息披露的数量和准确度
  • 2.2.2 透明度的广义观:中央银行与公众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
  • 2.2.3 透明度与货币政策战略
  • 2.2.4 信息的清晰性、诚实性和共同理解
  • 2.3 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的新视角:中央银行信息沟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沟通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 3.1 货币传导机制理论
  • 3.1.1 货币传导机制中的利率渠道
  • 3.1.2 货币传导机制中的预期渠道
  • 3.2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3.3 理性预期理论
  • 3.3.1 理性预期的多重均衡
  • 3.3.2 市场结果通过学习过程收敛到均衡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央行信息沟通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
  • 4.1 美联储的信息沟通货币政策操作
  • 4.1.1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
  • 4.1.2 美联储的信息沟通战略
  • 4.2 欧洲央行的信息沟通货币政策操作
  • 4.2.1 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
  • 4.2.2 欧洲央行的信息沟通战略
  • 4.3 英国央行的信息沟通货币政策操作
  • 4.3.1 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
  • 4.3.2 英国央行的信息沟通战略
  • 4.4 三个央行信息沟通货币政策效果
  • 4.4.1 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
  • 4.4.2 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信息沟通效果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沟通货币政策框架
  • 5.1 信息沟通货币政策框架的信息源
  • 5.1.1 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类型
  • 5.1.2 货币政策委员会与透明度
  • 5.2 信息沟通货币政策框架的信息内容
  • 5.2.1 信息沟通的内容
  • 5.2.2 信息内容的特点
  • 5.2.3 信息内容影响市场预期的运作机制
  • 5.2.3.1 公布目标利率
  • 5.2.3.2 公布货币政策声明
  • 5.3 信息沟通货币政策框架的沟通渠道
  • 5.4 信息沟通货币政策框架的目标群体
  • 5.5 信息沟通货币政策框架的信息反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适度论
  • 6.1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争论
  • 6.1.1 公布货币政策目标函数
  • 6.1.2 公开威胁金融稳定的信息
  • 6.1.3 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内部讨论
  • 6.2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新领域:政策利率路径的信息沟通
  • 6.2.1 政策路径的构建和沟通
  • 6.2.2 沟通政策路径的各国实践
  • 6.2.3 制约央行沟通政策路径的原因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和信息沟通框架
  • 7.1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回顾
  • 7.1.1 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初期阶段(1984--1992 年)
  • 7.1.2 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阶段(1993—1996 年)
  • 7.1.3 反通货紧缩的稳健货币政策阶段(1997—2002 年)
  • 7.1.4 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阶段(2003 年至今)
  • 7.2 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思路的调整
  • 7.3 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度量
  • 7.3.1 基于透明度指标体系衡量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
  • 7.3.2 基于时间序列法衡量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
  • 7.4 我国中央银行信息沟通的经济效应分析
  • 7.4.1 信息沟通的选美竞赛博弈模型
  • 7.4.2 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信息沟通效果的因素
  • 7.5 完善我国信息沟通货币政策操作的建议
  • 7.5.1 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 7.5.2 增强货币政策可信度
  • 7.5.3 培育规范的中央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 7.5.4 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 第八章 总结
  • 8.1 全文总结
  • 8.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索引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提高透明度的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