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腊肉加工和贮藏期间菌相变化和理化变化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作者: 刘洋
导师: 崔建云
关键词: 腊肉,低盐,菌相,微生物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腊肉是我国的传统肉制品,改良传统工艺才能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开展腊肉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变化研究是改进腊肉加工工艺与控制产品质量的客观需要。 本文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两种腊肉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五大类微生物菌群:嗜温性细菌、微球菌和葡萄球菌、乳酸菌、肠杆菌、芽孢杆菌进行了分离和计数。结果发现两种腊肉产品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在加工的过程中菌相构成发生了变化。 传统腊肉优势菌为葡萄球菌,产品菌相构成为嗜温性细菌总数2.19×10~6cfu/g,葡萄球菌数2.75×10~6cfu/g,芽孢杆菌数6.20×10~4cfu/g。低盐腊肉优势菌为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产品菌相构成为嗜温性细菌总数7.93×10~3cfu/g,葡萄球菌数4.67×10~3cfu/g,芽孢杆菌数4.67×10~3cfu/g。在贮藏过程中传统腊肉中的微生物数量没有显著变化,但是低盐腊肉中的微生物数量不断增长,三个月后,芽孢杆菌数超过葡萄球菌数达到10~7cfu/g,成为优势菌。 本文对两种腊肉产品中的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分离鉴定,结果发现,传统腊肉中的优势菌株为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rnos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低盐腊肉中的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构成复杂,没有明显的优势菌株。两种腊肉中都没有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腊肉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腊肉加工过程中的菌相变化及理化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和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腊肉贮藏期间的菌相变化及理化变化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和建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腊肉中优势菌的分离和鉴定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四株葡萄球菌的产酶能力及蛋白降解机制研究[D]. 王敏.扬州大学2013
- [2].出口浓缩杏酱中腐败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风险分析研究[D]. 曹红建.新疆农业大学2013
- [3].发酵香肠的加工技术及其生产过程中的理化和微生物变化研究[D]. 刘战丽.山东农业大学2003
- [4].发酵香肠中葡萄球菌、微球菌的分离筛选及应用[D]. 赵振玲.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
- [5].金华火腿微生物区系研究[D]. 甄宗圆.西南农业大学2004
- [6].发酵香肠菌种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探讨[D]. 卢士玲.石河子大学2006
- [7].肉品发酵剂的菌种筛选及在发酵香肠中的应用[D]. 王永霞.中国农业大学2004
- [8].腊鱼加工中微生物菌群、理化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研究[D]. 曾令彬.华中农业大学2008
- [9].我国传统发酵肉制品中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应用研究[D]. 赵九飞.武汉工业学院2011
- [10].川味香肠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及发酵剂的研究[D]. 吴丽红.西南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干腌牛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规律及其抑菌因素研究[D]. 马菊.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 [2].重庆农家腊肉风味物质研究及其安全性评价[D]. 吴金凤.西南大学2008
- [3].复配胶的特性及其在低温肉制品中的应用[D]. 张国丛.中国农业大学2005
- [4].腊肠中食用色素添加的优化及其生产工艺改造[D]. 肖永强.南京农业大学2005
- [5].干腌肉块的理化特性研究[D]. 李美桃.中国农业大学2005
- [6].低温香味兔肉制品保鲜技术的研究[D]. 高嵩.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腊肉加工过程中主体风味物质变化研究[D]. 刘士健.西南农业大学2005
- [8].腊肉中脂肪氧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郭月红.西南大学2006
- [9].发酵香肠的加工技术及其生产过程中的理化和微生物变化研究[D]. 刘战丽.山东农业大学2003
- [10].肉品发酵剂的菌种筛选及在发酵香肠中的应用[D]. 王永霞.中国农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