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

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

(邵阳市中心医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目的对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1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77%,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显示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能够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心源性脑梗死;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分为心源性脑梗四和非心源性脑梗死两种,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偶尔可见青年人发病。因为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所以需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1]。一般情况下,临床上给予脑梗死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尿激素酶静脉溶栓,但是溶栓治疗对于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相同。本次研究将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我院收治时间均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之间。全部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应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数量分别为24例和21例,年龄范围是49岁——79岁,平均(68.7±4.5)岁;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数量分别为23例和22例,年龄范围是51岁——78岁,平均(69.1±3.7)岁。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全部研究对象各方面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对比。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确认患者可采用静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将1.0×106U尿激酶加入100ml的浓度为0.9%生理盐水中,进行患者连续0.5小时的静脉滴注;静脉滴注结束1日后,患者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未发生出血症状,即可给予患者40mg的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续注射7天以后改服华法令,使患者的INR值能够维持在2.0——3.0之间;并每日给予患者100mg拜阿司匹林进行口服治疗。

1.3观察项目及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对比。

并发症主要包括: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脑疝等。

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脑梗塞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意识、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七个方面,满分为45分,评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9.软件进行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为计数资料,采用例(n)、率(%)进行表示并通过卡方(X2)进行检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为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达,并采用t检验。

2.结果

3.讨论

按照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脑梗死患者可以别分为心源性脑梗死和非心源性脑梗死两种,一般来说,心源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略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2]。其中,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发生慢性心房颤动、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等,或是患者进行心脏手术等,导致患者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从而,从而发生心源性脑梗死[3];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肺静脉中出现了血栓或是血块、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发生脱落或是血管内的血凝块机血栓发生脱落[4]。但是,心源性脑梗死和非心源性脑梗死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均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在临床上均采用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给予患者溶栓治疗后,患者的血管能够恢复畅通,降低了再次出血的几率,从而起到了进行治疗的目的[5]。

根据本次研究,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1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77%,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显示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P均<0.05.

通过临床实践以及本次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给予患者溶栓治疗之后,虽然两种类型的患者均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一般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改善程度好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主要原因是给予患者溶栓治疗之后,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患者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加快速的缓解[6]。

综上我们认为,静脉溶栓治疗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能够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红运.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7,(5):868-869.

[2]伟华,杨勇,潘小平,等.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5,(11):1781-1783.

[3]李建彬,段伟,陈秀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4):1404-1406.

[4]杨雪.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3):123-124.

[5]伟华,杨勇,潘小平,等.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C]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168-168.

[6]李鹤.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27):89,92.

标签:;  ;  ;  

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