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新趋化因子诱导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研究

两种新趋化因子诱导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研究

论文题目: 两种新趋化因子诱导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科学

作者: 王宝成

导师: 吴孟超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基因治疗

文献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目前仍是世界医学难题,而树突状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两种新型趋化因子基因转染,指导树突状细胞的迁移至瘤体内摄取肿瘤抗原并促使其成熟并返回二级淋巴器官,从而诱导了有效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为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是一项极具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的研究。 免疫治疗目前在多数肿瘤治疗中,只起辅助治疗的作用,其原因一方面是真正实用的肿瘤相关抗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肿瘤相关抗原免疫原性低,难以完成抗原的有效提呈。近年来,随着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深入研究,尤其对DC作为起始免疫反应的抗原呈递细胞(APC)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体内DC数量很少,但却是极有能力呈递蛋白质抗原并致敏初始T细胞的APC。研究证实,DC不仅能够以抗原特异的形式启动T细胞识别并进一步杀伤肿瘤细胞,而且还可以激发免疫记忆保护,在宿主再次受到肿瘤细胞攻击时发挥保护作用。因此,通过应用DC能够使肿瘤免疫治疗更为有效。应用DC疫苗治疗恶性肿瘤的尝试,目前已在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脑神经胶质瘤、肾癌、乳腺和卵巢癌、肺癌、结直肠癌等患者中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部分成功。 DC通过其独特的摄取、加工并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能力来调控

论文目录:

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插图

第一部分 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MDC)基因转染诱导树突状细胞趋化成熟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究

第二部分 Fractalkine基因转染肿瘤细胞促使树突状细胞趋化成熟产生抗肿瘤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第三部分 单核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体外培养人血液树突状细胞的促成熟作用

第四部分 动员人外周造血祖细胞定向诱导树突状细胞59

小结

致谢

综述 树突状细胞与临床肿瘤免疫治疗

发布时间: 2005-09-21

参考文献

  • [1].抑制性受体TIGIT对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的影响[D]. 张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 [2].pcDNA3.1/HSP70-MAGE-3融合DNA疫苗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D]. 刘杏娥.浙江大学2004
  • [3].异种同源MMP-2细胞疫苗抗肿瘤免疫研究[D]. 易韬.四川大学2004
  • [4].白细胞介素15在抗肿瘤免疫机制中的作用[D]. 宋英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
  • [5].膜型、可溶性Tim-3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D]. 耿辉.华中科技大学2006
  • [6].核因子-κB及干扰素调节因子3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D]. 张晶.天津医科大学2014
  • [7].GST-MAGE-3蛋白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D]. 孙晓东.浙江大学2003
  • [8].γ-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调控及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D]. 潘建平.浙江大学2002
  • [9].纳米材料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王薇.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 [10].LIGHT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肿瘤免疫作用[D]. 邹伟斌.浙江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淋巴细胞趋化因子或白介素18基因修饰增强树突状细胞瘤苗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D]. 夏大静.浙江大学2002
  • [2].γ-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调控及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D]. 潘建平.浙江大学2002
  • [3].树突状细胞与CIK细胞抗肿瘤活性研究[D]. 张嵩.复旦大学2003
  • [4].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研究[D]. 陈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
  • [5].肿瘤特异性DCs体外诱导调节因素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 朱一蓓.苏州大学2004
  • [6].小鼠趋化因子Fractalkine基因修饰肿瘤疫苗抗肝癌免疫研究[D]. 唐俐.重庆医科大学2005
  • [7].新型腺病毒载体制备及以其为趋化因子基因载体的肿瘤免疫治疗和机制研究[D]. 邱峰.重庆医科大学2005
  • [8].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基因修饰的小鼠肝癌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抗肿瘤的实验研究[D]. 张浩.浙江大学2005
  • [9].凋亡信号和免疫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D]. 郭振红.第二军医大学2005
  • [10].SLC及SLC基因和肿瘤RNA共修饰BMDC的抗肿瘤效应和免疫学机制研究[D]. 梁春敏.复旦大学2005

标签:;  ;  ;  ;  

两种新趋化因子诱导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