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论文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处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通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这个转型的结果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事实,并通过历史将这个事实转化为中华民族的最终选择,但这种选择模式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核,而且通过文化的因循性对现实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周天子授民授疆土,建立了封邦建国的血缘宗法政治体系。但从另一侧面上说,正是这种封邦建国的政权构成形式成为破坏血缘宗法制度的因素。各级贵族宗主为了赋税增值、扩大征兵而争夺人民,不断破坏支撑宗法制度的血缘体系,开始实行编户齐民政策,从而导致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这一变化的具体实现过程。政府编户的目的是要有效地掌握人口,编户的基础在于人民身份的齐等。造成编户的因素相当复杂,赋税之增值、封建之崩溃皆有关联,但其中最主要的动机就是扩大征兵。这一变革的步伐自春秋中晚期以后逐渐开始并日益加速,到战国以后,编户齐民逐渐成为中央政府的新基础。相对于血缘宗法封邦建国的权力分散制度来说,战国七雄中央政府的特色是集权,已具备秦汉统一政府的雏型和基础。就政治学的角度而言,地缘集权政治存在的主要条件有三个:第一,国家政府、而非贵族宗主,直接掌握全国人力资源;第二,国家通过直接向劳动者征收实物地租、而非接受各级宗主的层层贡献,控制全国财税资源;第三,国家统治者、而非血缘宗法的最大宗子,拥有国家的最高法权。法权是名分上的承认,承认国君所代表的政府是统治者,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被统治者。而政府存在的实质,主要在于人口和财税,而财税又以土地和人口为本,故《大学》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因此,由国家直接控制人口和财税的编户齐民措施才成为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以地缘形式组织社会,以国家的力量直接控制民力,这种与传统血缘体系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方法最早开始于齐国。管仲相齐“叁其国而伍其鄙”、“作内政而寄军令”、“定民之居,成民之事”,所谓“士就闲燕、工就官府、商就市井、农就田野”的分居方法,本身就是对血缘族居传统的颠覆,也是对新型社会组织的探索。因此管仲治齐实际上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在制度上的开始。《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的晋国“作州兵”,乃是指扩张征兵的范围,使得原本不服兵役的野人也同国人一样开始服兵役。五十年后,即公元前590年,鲁国“作丘甲”,也走上兵力扩张的道路。公元前538年,郑简公二十八年,即鲁国“作丘甲”五十二年之后,郑国“作丘赋”。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改革,不仅在法律上确立了军事上全民皆兵的责任,而且也是政治上由血缘宗法走向地缘郡县的必由之路。作为地缘政治社会典型代表的郡县制度开始于春秋中后期,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县鄙”之县、“县邑”之县和“县制”之县三个阶段。西周以及春秋前期的县属于“县鄙”之县,仅仅是一种区域性范围的名称,而非地域性的组织。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代县发展到“县邑”之县,已经形成一种地域性的组织,并且已经具备了作为一级地方政府的某些方面的职能。战国时代,县的形式发展到“郡县”之县,完全形成一级地方组织,成为新的君主集权国家的政权基础。中央集权制是指国家政权全部集中于中央政府,而各级地方政府只能根据中央政府的指令办事。其主要特征有:第一、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必须严格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第二,作为对中央控制地方制度的辅助,在官吏任免上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地方官员的任用、升迁和调动,皆由中央决定。第三,地方向中央政权负责,绝对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无限制地将权力高度集于中央。西周土地制度是以原始血缘宗法组织做为指导原则,表现为血缘贵族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具体采取了在封建内部逐级分割所有的方式,即全部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土地又通过逐级分封的办法,由各级贵族世袭占有,从而使各级贵族具有了实际上土地的部分所有权。从春秋前期开始,各国纷纷尝试着新的土地管理形式和人口控制方式,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具体表现为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晋国的“作爰田”以及鲁国的“初税亩”。形成于战国时代的国家授田制度,是建立在编户齐民基础之上的新型土地管理形式,其典型代表是魏国的李悝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以后所形成的土地制度。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同时,随着血缘宗法社会的破坏,知识阶层逐渐从贵族中分离出来,尝试着成为独立的阶级,并努力承担着道统传承的责任;当地缘政治社会的形成以后,知识阶层又努力向着政统靠拢,逐渐丧失了原本就极为有限的独立地位,转而追求内心的道德完善,也逐渐丧失了监督政统的责任,客观上促使了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虽然春秋战国时代转型前后社会性质的差异是主要的,但并不是说二者之间没有联系,恰恰相反,由于文化的因循,转型以后的地缘社会仍然保留了大量的血缘因素。作为中华文化鼎盛时期之一的百家争鸣,既建立了值得后世追寻和仰慕的优秀文化品质,同时也失落了某些积极的东西。所以,我们不仅要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之后的地缘政治体制,还要回顾社会转型之前的血缘宗法体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意义
  • 二、本文的主要论证过程和结构
  • 1、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
  • 2、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型
  •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权力体系的转型
  • 第一节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春秋时期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 一、春秋时期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 二、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
  • 第二节 宗法制度崩溃原因的分析
  • 一、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二、人口的繁殖和氏族的扩大
  • 三、春秋后期以来士人的崛起与选贤任能的吏治社会的出现
  • 第三节 编户齐民:社会结构的重新整合
  • 一、编户齐民和新的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
  • 二、编户齐民和新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形成
  • 第四节 集权型政治体制的确立
  • 一、编户齐民与基层乡里制度的确立
  • 二、郡县制度与地方行政系统的确立
  • 三、战国时代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代兵制及战争性质、规模的变化
  • 一、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兵制的变化
  • 二、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和军事目的的变化
  •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形式的转型
  • 第一节 从井田制的空想性分析上古时期的土地制度
  • 一、井田制度的研究状况分析
  • 二、井田与井田制度
  • 三、西周时期土地制度分析
  •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财产关系的调整
  • 一、血缘制度的破坏和个体劳动的出现
  • 二、由“氏以别贵贱”到“财产别贵贱”转变
  • 第三节 编户齐民:新型社会组织模式的制度确认
  • 一、春秋时代土地制度的改革
  • 二、编户齐民与新型经济模式的确立
  •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观念的转型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分析
  • 一、先秦时期“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渊源
  • 二、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生存环境的变化
  • 第二节 战国时期政统与道统关系的演变及知识阶层理想人格的形成
  • 一、“政统”与“道统”关系的历史演变
  • 二、先秦时期知识阶层理想人格之形成
  •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观念的变化
  • 一、春秋战国时期“忠”观念的变化
  • 二、由贵族多层统治到中央集权观念的转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与工艺美术[J].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02)
    • [2].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基础述论[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6)
    • [3].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中几何纹样的构成[J]. 西部皮革 2020(13)
    • [4].中国猪文化与国人健康(乙篇)[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5)
    • [5].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法律思想与“法治”特色研究[J]. 兰台世界 2017(04)
    • [6].春秋战国时期质子的人际关系[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8)
    • [7].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制研究[J]. 鄂州大学学报 2014(11)
    • [8].从出土乐器视域解读春秋战国时期晋音乐文化[J]. 兰台世界 2015(06)
    • [9].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J]. 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2015(05)
    • [10].由《离骚》中的天与神意象看春秋战国时期“天”的概念[J]. 鸭绿江(下半月) 2020(12)
    • [11].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J]. 文史知识 2020(06)
    • [12].先秦士人:思想和行动的引领者[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6(24)
    • [13].二十四节气:中国“第五大发明”[J]. 地理教育 2017(06)
    • [14].初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8)
    • [15].与书画相关的纸制品[J].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2016(12)
    • [16].忙趁东风放纸鸢[J]. 职业教育(上旬刊) 2017(01)
    • [17].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J]. 祖国 2016(23)
    • [18].文人论[J]. 高中生 2017(07)
    • [19].过年话年糕[J]. 养生月刊 2017(01)
    • [20].古诗词里品端午[J]. 中国食品 2017(11)
    • [21].春秋战国时期的甲胄研究[J]. 城市地理 2017(02)
    • [2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兴起之原因探究[J]. 北方文学 2017(06)
    • [23].闲话军衔[J]. 黄埔 2017(03)
    • [24].在微信后台,每一条留言都值得珍视[J]. 课堂内外(作文独唱团) 2017(05)
    • [25].“中华情怀”不朽永存[J]. 作文与考试 2017(25)
    • [26].非“常”滋味(四题)[J]. 雪莲 2017(15)
    • [27].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体育养生文化[J]. 中外企业家 2013(23)
    • [28].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文书工作[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2(07)
    • [29].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复习指导[J]. 新课程(中旬) 2012(06)
    • [30].如何理解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时期”[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03)

    标签:;  ;  ;  ;  ;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