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美国宪法在人类宪政史上影响深远,它是在美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世界思潮等综合条件下所催生的杰作。在1787年制宪会议召开之前,当时的邦联政府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因此,在费城制宪会议上聚首的制宪者们致力于“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以通达时变,解决独立后邦联所面临的种种难题。作为一部应时之作,美国宪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仅满足了最初邦联的某些迫切的需要,而且两个多世纪以来,为经济繁荣的美国“保驾护航”。美国宪法存在的常态不是大破大立,不是走极端,而是平稳中庸,其自身所蕴含的平衡机制是宪法运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宪法制订的过程中,制宪者们最重视的就是各种因素之间的平衡,其核心的三个要素是联邦与州之间的平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之间的平衡,参议院与众议院之间的平衡。联邦与州之间的平衡主要通过授予联邦政府一系列明确的、实质性的权力,各州保留未明确授予联邦的权力而实现的。联邦政府获得了能够帮助其达成目的的有效的权力和权威,其权力的行使不再依赖各州的善意。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者之间的平衡则是通过权力分立和制约平衡的原则确立的。参议院与众议院之间的平衡来源于联邦议会内部的分权,通过实现精英与大众、大小州议会代表权及南北方利益的平衡来巩固议会两院的平衡。以上所有权力的合法性均来源于人民的同意和授权,美国宪法的平衡原则建立在人民主权的基础之上,它有效地保障了美国人民无比珍视的自由。宪法平衡原则的产生与确立离不开制宪者们的学识、智慧和美德,但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促成了宪法平衡原则的成功。其中,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传统积累下来的制度遗产,以及制宪者们在吸收借鉴英国平衡宪政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独创性成果——权力分立与制约平衡的完美结合。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美国宪法中的“弹劾”与“叛国”[J]. 读书 2020(06)
- [2].专利与科学——对《美国宪法》专利条款的澄清[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9(11)
- [3].美国宪法对中国自由观念的启示[J]. 河北企业 2017(02)
- [4].理解宪法的新视角——读《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J]. 美国研究 2015(05)
- [5].原则与妥协:对话美国宪法(下)[J]. 政治与法律评论 2016(02)
- [6].美国宪法福利权“例外主义”的论证——兼与温泽彬博士商榷[J]. 社会保障研究(北京) 2017(01)
- [7].原则与妥协:对话美国宪法(上)[J]. 政治与法律评论 2016(01)
- [8].邮说美国宪法(上)[J]. 上海集邮 2014(07)
- [9].黑人投票权背后的血和泪[J]. 法律与生活 2012(04)
- [10].解析1787年美国宪法[J].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2008(11)
- [11].美国宪法有没有环境二字?[J]. 环境经济 2015(08)
- [12].《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J]. 财经政法资讯 2014(04)
- [13].我如何教“美国宪法史”?[J]. 政治与法律评论 2015(01)
- [14].美国宪法究竟修改了多少次?[J]. 读书 2014(06)
- [15].认识真实的《美国宪法》[J]. 学园 2012(05)
- [16].林肯掀起的美国宪法革命[J]. 南风窗 2009(20)
- [17].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宪法变革——评《至高权力:富兰克林·罗斯福与最高法院的较量》[J]. 美国研究 2017(03)
- [18].警察使用警犬搜查与公民隐私保护探讨——以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为视角[J].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7(04)
- [19].“美国宪法新理解”学术研讨会述评[J]. 环球法律评论 2014(05)
- [20].“二次革命”、连续革命与美国宪法稳定性的想象[J]. 政治与法律评论 2011(01)
- [21].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与共和主义的读书札记[J].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08)
- [22].美国宪法的历史[J]. 全国新书目 2008(16)
- [23].1987年前后美国宪法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J]. 史学月刊 2018(12)
- [24].美国宪法的故人故事[J]. 读书 2016(09)
- [25].美国宪法的试验期[J]. 政治与法律评论 2015(01)
- [26].美国对外用兵要过几道坎?[J]. 领导文萃 2014(14)
- [27].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中的“相当理由”之变迁——兼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证明标准的完善[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8].美国宪法为公民权利设计的“防火墙”[J]. 人民之友 2017(Z1)
- [29].美国宪法审查中的“衡量”[J]. 河北法学 2010(04)
- [30].联邦论:美国宪法评述[J]. 当代外国文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