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文化下的“他者” ——从东方主义角度解读《喜福会》的中国母亲形象及中国文化

边缘文化下的“他者” ——从东方主义角度解读《喜福会》的中国母亲形象及中国文化

论文摘要

在美籍华裔作家中,毋庸质疑谭恩美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随着她四部小说的畅销,即《喜福会》(1989)、《灶神之妻》(1991)、《百种神秘感觉》(1995)、《接骨师之女》(2001),她不仅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赞扬,而且还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其中她的处女作《喜福会》一出版便受到了热情洋溢的评价,一连数月刊登在纽约时报畅销书一栏中,而且赢得了几项大奖。本文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借助“他者”这一概念,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谭恩美这部小说中所展现的中国母亲的形象及其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分析了中国母亲在男权社会和种族社会中的“他者”地位。在这两种体制的压迫下,中国母亲不可能走出“他者”的阴影—沉默、顺从和异域的“他者”。接着又从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传统信仰这两方面分析了“他者”这一主题,一方面,中国人无所不吃,并且吃法野蛮;另一方面,中国人讲究迷信,如风水、五行、星相等,从而得出中国人被认为是野蛮的、愚昧的“他者”。最后又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母亲在女儿面前作为“他者”的形象,书中的中国母亲们以孔孟之道要求女儿们顺从自己的意志安排,不与儿女们平等交流,这使崇尚个人主义的女儿们反感;中国母亲们说话方式也迂回曲折,在女儿们看来不够直接,令人费解;而且母亲们所使用的语言,半是汉语半是洋泾滨式的英语也让女儿们有一种不可同化的感觉。论文最后总结出作者具有东方主义倾向,她有意识的描写中国的这些不同之处,在某种程度上,她的描写加重了中国母亲及中国文化在边缘文化中的“他者”地位。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ACKNOWLEDGEMENTS
  • Introduction
  • ⅰ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Research
  • ⅱ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Ⅰ Literature Review
  • 1.1 Studies on Amy Tan and her Writing
  • 1.2 Said and Orientalism
  • Chapter Ⅱ Chinese Mothers as Other under Patriarchy and Racism
  • 2.1 Chinese Mothers under Patriarchal Culture
  • 2.1.1 The social background
  • 2.1.2 Silenced and obedient Chinese mothers in The Joy Luck Club
  • 2.2 Chinese Mothers under Racism
  • 2.2.1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 2.2.2 Mothers as ethnic Other
  • Chapter Ⅲ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Other
  • 3.1 Chinese Food Culture
  • 3.1.1 Chinese food in Tan's writing
  • 3.1.2 Chinese food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 3.2 Chinese Mystic Beliefs
  • 3.2.1 Ancestor worship
  • 3.2.2 Wuhusing
  • 3.2.3 Feng-shui
  • 3.2.4 Astrology and magic
  • Chapter Ⅳ Chinese Mothers' Different Communications as Other before American-born Daughters
  • 4.1 Mothers' Communicative Means as Other
  • 4.2 Mothers' Communicative Ideals as Other
  • 4.3 Mothers' Communicative Styles as Other
  • Conclusion
  • Work Cited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沙漠女王》中的颠覆“他者”[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S1)
    • [2].恐怖小说的“他者”审丑[J]. 邢台学院学报 2017(03)
    • [3].萨特和波伏瓦“他者”理论之分殊[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05)
    • [4].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解读“他者”形象的建构(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2(01)
    • [5].从波伏娃的“他者”到依利加雷的“他者”[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6].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国——论20世纪初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7].流年深处那朵未开的花——“他者”观照下《滞留》中卢西形象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06)
    • [8].中国母亲在女儿面前“他者”的形象——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母亲的不同的价值观和交流方式(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09(04)
    • [9].“自我的他者化”——关于本土田野实践的思考[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0].《无声告白》片段赏析及其课堂应用初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08)
    • [11].利玛窦的他者言说[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07)
    • [12].翻译伦理与“他者”研究——从勒维纳斯到德里达、斯皮瓦克[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3].既非“他者”也非“我者”——从过程论角度看日本管理思想的独立性[J]. 学理论 2011(21)
    • [14].逆写“黑暗之心”——评简·里斯的《黑暗中的航行》[J]. 山东外语教学 2010(05)
    • [15].《印度之行》中殖民意识的悖论性研究[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16].从“他者”到“女性意识的觉醒”——解读电影《神秘巨星》中的女性形象[J]. 现代视听 2018(08)
    • [17].“他者”研究的哲学溯源——基于现象学史片断的梳理[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6(01)
    • [18].后殖民理论解读下的《威尼斯商人》——一个被丑化的“他者”[J]. 文教资料 2010(11)
    • [19].苏珊·巴顿——男性帝国机制下的女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08)
    • [20].广告的“他者世界”——关于广告视觉文化的解读[J]. 新闻世界 2010(S1)
    • [21].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伦理困惑——谈李安电影的文化基因[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2].“他者”的民族认同与韩国社会[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3].《骑马出走的女人》之人类文明拯救主题[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01)
    • [24].混合文化身份的“合成者”之中国歌剧艺术[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4(12)
    • [25].民族文化记忆与文化自觉[J]. 东方企业文化 2012(13)
    • [26].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7].“他者”的自由之路[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S1)
    • [28].后殖民主义语境翻译实践下中国文化表征自我的策略[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04)
    • [29].《喜福会》中的“他者”形象探析[J]. 梧州学院学报 2017(01)
    • [30].民粹主义的三个维度──以特朗普民粹主义为例[J]. 拉丁美洲研究 2017(04)

    标签:;  ;  ;  ;  ;  

    边缘文化下的“他者” ——从东方主义角度解读《喜福会》的中国母亲形象及中国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