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大夏国史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史
作者: 吴洪琳
导师: 周伟洲
关键词: 铁弗匈奴,夏国,赫连勃勃
文献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夏国是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南迁匈奴的一支——铁弗匈奴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强盛时期所领有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中部一带。自407年建立政权至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所擒,存在了大约25年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这一由少数民族所建的政权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门论著。本文拟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对夏国的历史作一全面、系统的探讨。 全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铁弗匈奴的形成及其早期活动。东汉末年,内迁并已经深入到中原内地的南匈奴右贤王去卑一支,在中原王朝有关民族政策的影响下,其子刘猛迁居雁门,此后又率部叛逃出塞,与兴起于我国东北、因匈奴南迁而迁居匈奴故地的鲜卑错居杂处、混血融合,形成一个“胡父鲜卑母”的新族体。此族体至刘虎时始称“铁弗”。铁弗匈奴形成之后,逐渐成为北方比较强大的一支少数民族势力,其早期活动主要是与拓跋鲜卑争夺代北,后因多次失利而逃居朔方地区,与北方其他政权联系密切,接受封号,并继续与拓跋鲜卑隔河相争,最终以其政治中心代来城被攻破而暂告结束。 第二部分,夏政权的建立及其发展。从当时北方的形势分析了勃勃东山再起的原因以及建立夏政权的经过。夏政权建立之后,勃勃审势度时,对当时的形势及后秦内部的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为新兴的夏政权制定了明确可行的政治目标,即以“云骑风驰”、“游食自若”的方式,逐渐蚕食后秦北方的领土,最终夺取长安。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引下,夏政权循序渐进地用了仅十年的时间实现了既定目标,攻占了后秦都城长安,并称帝灞上。攻占长安之后,勃勃拒绝了群臣的请求,放弃定都长安,重返统万。对于此举,本部分从夏国当时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夏国的衰弱及其历史影响。攻占长安意味着夏国走向极盛,但同时也为其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预期目标的实现,使得夏国必须面对两个比较强大的敌人,北魏和刘宋,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夏国无法向南、向东发展,只能转而向西,因此勃勃多次攻扰西秦,与北凉联盟。425年,勃勃卒于统万城之永安殿,此前其诸子因太子的废立发生了权力之争,几方都动用了大量的兵力,导致夏国走向衰落,最终随着统万城的失守、赫连昌及赫连定的被擒,夏国灭亡。对于夏国衰落的原因,本部分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对铁弗
论文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铁弗匈奴的形成及早期活动
第一节 铁弗匈奴的形成
一、东汉以来南匈奴的内迁
二、铁弗匈奴的形成
第二节 铁弗匈奴的早期活动
一、西迁朔方
二、助秦灭代
三、代来失守
第二章 夏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第一节 铁弗匈奴的再度兴起
一、再度兴起的背景
二、勃勃崛起于朔方
第二节 “大夏”国的建立和发展
一、夏国的建立及立国方针的制定
二、蚕食后秦岭北
三、攻占关中及称帝长安
四、放弃定都长安
五、关于勃勃改姓“赫连”氏的问题
第三章 夏国的衰亡及其影响
第一节 夏国的衰弱与覆亡
一、由盛转衰的夏国
二、统万城的陷落
三、大夏政权的覆灭
四、夏国灭亡原因探析
第二节 铁弗匈奴的去向
一、归入北魏
二、融入吐谷浑
第三节 夏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一、铁弗匈奴对朔方地区的开发
二、对北魏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夏国降臣
第四章 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第一节 职官制度
一、文官系统
二、武官系统
三、地方行政制度
四、封爵制度
第二节 军事制度
一、部落兵制及其特征
二、配兵制及其特点
三、复杂的军队成分
四、兵种构成及作战特点
第五章 夏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一节 游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
一、游(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第二节 夏国的文化
一、语言、文字
二、文学、史学
三、其它
第三节 胡汉杂糅的社会生活习俗
第六章 附论——夏国都城统万城研究
第一节 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一、统万遗址的发现及考古发掘
二、统万城遗址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统万城的地理环境与交通
一、夏国建立初期统万城的地理环境
二、统万城的地理位置及交通
三、朔方地区对铁弗匈奴的意义——兼论定都统万城的原因
第三节 统万城的基本布局及沿革
一、统万城的基本布局
二、统万城的沿革
第四节 统万城的价值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夏国历史大事记
附录二 铁弗匈奴世系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 2006-09-01
参考文献
- [1].大夏国史研究[D]. 胡玉春.内蒙古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匈奴发展史研究[D]. 闵海霞.兰州大学2010
- [2].十六国疆域研究[D]. 魏俊杰.上海师范大学2011
- [3].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D]. 王庆宪.内蒙古大学2003
- [4].北魏政区地理研究[D]. 毋有江.复旦大学2005
- [5].西夏地理初探[D]. 杨蕤.复旦大学2005
- [6].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D]. 陶新华.北京大学2000
- [7].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D]. 黄寿成.陕西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