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服饰文化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符号学,满族,蒙古族,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君,孟庆凯[1](2019)在《符号学视角下满蒙服饰文化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不可缺少的一员。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预示着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创新。从符号学理论的角度看,满族尚蓝、尚白,蒙古族以蓝、黑、白为尊,满族与蒙古族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贯通中,均保持了本民族固有的民族文化,又诞生了具有满蒙融合特色的特有文化。服饰文化发展与民族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各民族服饰文化在融合过程中既很好地保持民族自有特色,又能够与其他民族实现有效贯通。满蒙服饰文化识别了各民族的地域特征,识别了各民族的心理特征,象征着各民族的礼仪教化以及体现的身份等级,还预示着未来满族和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基调与变异、流行趋势。(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2019年13期)
孟庆波,白玥[2](2019)在《唐朝影视人物造型与传统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唐朝女性影视人物造型和真实历史服饰文化的比较为研究范围,主要以唐朝后妃、命妇的服饰为研究对象,对影视剧中唐朝女性的审美、服装、面妆进行研究并与历史服饰进行比较分析,在体现唐朝服饰文化对影视作品有重要地位的同时,探究在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差异性下人们对唐朝服饰审美的差异性,并对唐朝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意义给予肯定。(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1期)
古若男,侯东昱[3](2018)在《18世纪中西服饰文化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7、18两个时期是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时期。西方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而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封建时期的鼎盛也是没落。这个时期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包括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也在此大环境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服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面貌的写照和反映。此时的服饰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许多影响至今的永恒之美。(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8年21期)
古若男,侯东昱[4](2018)在《17世纪中西服饰文化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17世纪的中国是清王朝的上升阶段,与此对应的是西方巴洛克时代,看似两条毫不相干的平行线的内在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8年19期)
范敏娜[5](2018)在《中国宋代与西欧中世纪服饰文化比较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同一时空不同地域的两个地方的服装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宋代和西欧中世纪的社会文化,东西方服装造型,服装面料,色彩及图案的异同,探讨社会文化,宗教对服装的影响,感受东西方古代服饰文化碰撞交流的魅力,为后世的服装文化和设计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12期)
宋炀[6](2017)在《中西方传统服饰礼仪文化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服饰礼仪是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礼仪能够从阶级性、价值观、伦理性等角度反映出民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对中西方传统服饰礼仪文化的平行比较,有助于我们真正地把握服饰文化的民族气质与精神特征,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由农耕文明孕育的中国传统礼仪源于宗教信仰,根植于宗法社会,服饰在造型样式、造物方法、色彩、纹样、配饰等方面表现出克己复礼、压抑人欲而强调礼乐秩序的特征。由海洋文明孕育的西方传统礼仪则源于骑士精神,繁荣于宫廷社会,服饰在造型、着装行为、礼仪原则上都表现出浓郁的人文中心思想与理性精神,服饰礼仪强调人的中心地位与为人服务的意识。造成中西方服饰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有二:不同的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和族群观念差异是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的根源;不同的身体观念是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的根本。(本文来源于《艺术设计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贾珊珊,贾筱明,侯东昱[7](2017)在《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西方两个特殊繁荣时期的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在两者相通的精神意识及其相似的繁荣局面下,从各自的时代背景、服装文化、佩饰品叁方面,分析阐述了两者的特点。(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7年21期)
王雪卉,张畅,李雁[8](2017)在《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比较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婚礼文化用品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而不断升温,在东方婚礼服饰中,其运用的民族元素较多,比如"木真了服饰"和"蔡美月婚纱"。西方婚礼服饰多为洁白曳地的婚纱,款式比较集中。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在审美观念、地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民族民俗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以期对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进行全面认知。(本文来源于《经贸实践》期刊2017年17期)
郭静[9](2017)在《苗侗女性服饰文化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民族的服饰,是一个民族"穿在身上的历史",是这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是这个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苗侗族是两个古老的民族,各自的服饰分别代表了各自的文化历史,也是他们不同生活方式的体现。在服饰文化上,既有相近之处,也有着差异。本文以苗族、侗族的女性服饰为例,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法等方式,对苗族、侗族的女性服饰文化进行阐述分析。(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7年09期)
贾珊珊,侯东昱[10](2017)在《明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存在着强烈的差异,但随着当今世界服饰文化的交流,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同属于一个时期的中国明朝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的服饰文化。通过对两者的服饰文化进行比较,从影响服装文化的时代背景、面料和色彩叁方面分析论述,梳理和探究中西方服饰发展的根源,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服饰的典型特征的差异性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7年08期)
服饰文化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唐朝女性影视人物造型和真实历史服饰文化的比较为研究范围,主要以唐朝后妃、命妇的服饰为研究对象,对影视剧中唐朝女性的审美、服装、面妆进行研究并与历史服饰进行比较分析,在体现唐朝服饰文化对影视作品有重要地位的同时,探究在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差异性下人们对唐朝服饰审美的差异性,并对唐朝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意义给予肯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服饰文化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高明君,孟庆凯.符号学视角下满蒙服饰文化比较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
[2].孟庆波,白玥.唐朝影视人物造型与传统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9
[3].古若男,侯东昱.18世纪中西服饰文化比较研究[J].西部皮革.2018
[4].古若男,侯东昱.17世纪中西服饰文化比较研究[J].西部皮革.2018
[5].范敏娜.中国宋代与西欧中世纪服饰文化比较探究[J].明日风尚.2018
[6].宋炀.中西方传统服饰礼仪文化比较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7
[7].贾珊珊,贾筱明,侯东昱.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之比较研究[J].西部皮革.2017
[8].王雪卉,张畅,李雁.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比较性分析[J].经贸实践.2017
[9].郭静.苗侗女性服饰文化比较研究[J].祖国.2017
[10].贾珊珊,侯东昱.明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之比较[J].西部皮革.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