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巩膜葡萄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度近视,巩膜葡萄肿,形态,视网膜劈裂
后巩膜葡萄肿论文文献综述
肖琛辉,曾广川,廖武,李瑜明,贾晓静[1](2019)在《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参数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参数的关系。方法:对2017年10-12月本院收治的临床诊断高度近视63例(80只眼)患者分别进行B超检查与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后巩膜葡萄肿形态进行分型,分析各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弧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眼球前后径短于其他形态(P<0.05)。62只眼发生后极部或黄斑区的视网膜劈裂。各形态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劈裂眼发生情况与发生位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发生与发生位置均存在相关性。结论:高度近视患者的后巩膜葡萄肿形态对于其视网膜劈裂的发生与发生的位置均存在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21期)
周彦萍,宋珉璐,袁源智,汪枫桦[2](2019)在《病理性近视脉络膜厚度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后巩膜葡萄肿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病理性近视患者129例,共258眼。根据B超及眼底检查,将患者分为后巩膜葡萄肿组(52例,80眼)和无后巩膜葡萄肿组(77例,154眼)。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增强深度扫描模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 enhanced depth imaging, EDI-OCT)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CSFCT)。分析各组研究对象的眼部生物学特征与后巩膜葡萄肿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无后巩膜葡萄肿组患者相比,后巩膜葡萄肿组患者年龄较大、眼轴较长、近视较深及CSFCT较薄(P<0.05)。年龄、性别1∶1配对的病例对照亚组分析提示,后巩膜葡萄肿组患眼眼轴长、CSFCT薄(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矫正年龄、眼轴和CSFCT后,年龄增加[Δ=5岁,OR (95%CI)=1.319 (1.120~1.554);P=0.001]、眼轴变长[Δ=1 mm,OR (95%CI)=1.898 (1.418~2.541);P<0.001]是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的危险因素;而CSFCT增加[Δ=50μm,OR (95%CI)=0.314 (0.174~0.567);P<0.001]是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的保护因素。其中,CSFCT下降诊断后巩膜葡萄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最高,为0.866(95%CI 0.821~0.911,P<0.001);Youden指数最大化时,其诊断后巩膜葡萄肿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68.8%,阳性似然比为2.718。结论:病理性近视伴发后巩膜葡萄肿患者具有眼轴长、脉络膜薄等特点;CSFCT下降诊断后巩膜葡萄肿的价值较高,但不能作为诊断后巩膜葡萄肿的特异性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向红,张月玲[3](2019)在《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病理性近视并发的眼底病变已成为眼底病中不可逆致盲的眼病之一。在病理性近视眼底一系列退行性病变中,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taphyloma,PS)是最基础的病变之一,其发病原因仍无定论,本文对病理性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分类及与部分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的关系进行描述。(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32期)
陈松[4](2019)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巧和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后巩膜葡萄肿边缘视网膜光凝联合黄斑旁内放液在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眼轴≥30mm,存在明显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并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33例33只眼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眼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18只(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03-22)
王晓霞,赵燕华,陆泽梅,吴晶晶[5](2018)在《眼底照相对检测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眼底照相在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189例近视患者作为近视组,选择189例视力正常的人作为对照组,两组都给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检查、眼底照相和间接检眼镜检查,记录后巩膜葡萄肿检出情况。结果:两组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地形图都呈双驼峰型。近视组的SA值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的T-TA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近视组眼底照相的误诊、漏诊率及检查时间均显着少于间接检眼镜,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近视眼患者多伴随有后巩膜葡萄肿,眼底照相检查速度快、检出率高,可作为OCT检查的补充。(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杜雅莉,金创,林丽瑜,黄惠春,王耿[6](2018)在《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伴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共56例(70眼)。术前B超测量后巩膜葡萄肿深度。术后2个月时测量患者屈光状态,计算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ean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并将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MAE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预期屈光度为(-2. 91±0.85) 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2.63±1. 15) D,MAE为(-0.74±0.56) D,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723,P=0.008)、。本组患者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为0~6.27 (2. 13±1.45)mm,其中64眼能测出后巩膜葡萄肿深度;6眼无法测量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 776,P=0.00);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MAE呈正相关关系(r=0.522,P=0.00);MAE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540,P=0.00)。结论随着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深度增加,术后屈光误差增大。(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11期)
岳淑玲[7](2018)在《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症出现的症状以及给予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是2016年1月份到2017年12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患有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120例病患全部实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并密切观察治疗后的并发症的症状。结果:120例病患接受治疗后,其中14例患者有高眼压症状产生,占比11.67%,经护理干预后,14例患者全部恢复正常状态;其中6例患者有出血症状产生,经护理干预后出血症状消失;其中出现疼痛症状严重的有68例,用过护理干预,疼痛感减轻的有56例,疼痛暂时得不到缓解的有12例,随后遵照医嘱进行治疗;治疗后有31例患者出现白内障症状,2例患者眼内出现感染症状,随后全部遵照医嘱进行治疗。结论:给予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的患者,有效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8年18期)
张琳,张贵祥,李念云,樊莹,施靖蓉[8](2018)在《叁维MRI用于高度近视眼球形态定量测量和后巩膜葡萄肿分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运用叁维磁共振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D MRI)技术对高度近视的眼球形态进行定量测量以及后巩膜葡萄肿分型的可行性。方法:纳入我院129例共246个高度近视眼球(屈光度≥-600,眼轴长度≥26.0 mm)和50个正视眼(屈光度-100~100,正视眼组)。采用叁维稳态进动快速采集成像序列(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3D-FIESTA)扫描,扫描整个眼眶后获得的叁维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建。评估眼球形态、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和范围、与视神经的关系;测量眼球前后(AP)、左右(RL)、上下(SI)径线和RL/AP、SI/AP比值;根据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和范围进行宽型和窄型分型。结果:246个高度近视眼球中,共100个眼球只表现为眼轴增长(眼轴增长组),146个表现为后巩膜葡萄肿(后巩膜葡萄肿组)。正视眼组、后巩膜葡萄肿组和眼轴增长组在AP径线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反映眼球形变的比值RL/AP和SI/AP叁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组间的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46个后巩膜葡萄肿中宽型葡萄肿111个和窄型葡萄肿35个。结论:3D MRI可定量测量评估高度近视眼球的形态,诊断后巩膜葡萄肿并对其进行分型。(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12期)
梁慧新[9](2018)在《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 40例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接受手术后,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术后裸眼视力<0.01、0.01~0.05、0.06~0.10、>0.10分别为1、2、12、5例,对照组患者中术后裸眼视力<0.01、0.01~0.05、0.06~0.10、>0.10分别为3、7、8、2例,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2/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后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17期)
龙波,赵国平[10](2017)在《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伴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眼轴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研究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伴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眼轴测量方式。方法纳入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伴有黄斑区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进行研究,共48例(72只眼),分别采用IOL-Master、注视下接触式A型超声和普通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其眼轴,并依据IOL-Master测量值将眼轴分为A段(26.0~28.0 mm)和B段(≥28 mm),比较各种方式测量下眼轴的差异。结果 A型超声测量眼轴长度较IOL-Master的测量值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在注视下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中,A段与IOL-Master测量的差值较B段眼轴段的测量差值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普通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中,A段与IOL-Master测量的差值较B段的测量差值小(P<0.01)。结论 A型超声和IOL-Master在测量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伴有黄斑区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眼轴时,测量值存在差异,但是注视下接触式和普通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之间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后巩膜葡萄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后巩膜葡萄肿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病理性近视患者129例,共258眼。根据B超及眼底检查,将患者分为后巩膜葡萄肿组(52例,80眼)和无后巩膜葡萄肿组(77例,154眼)。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增强深度扫描模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 enhanced depth imaging, EDI-OCT)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CSFCT)。分析各组研究对象的眼部生物学特征与后巩膜葡萄肿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无后巩膜葡萄肿组患者相比,后巩膜葡萄肿组患者年龄较大、眼轴较长、近视较深及CSFCT较薄(P<0.05)。年龄、性别1∶1配对的病例对照亚组分析提示,后巩膜葡萄肿组患眼眼轴长、CSFCT薄(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矫正年龄、眼轴和CSFCT后,年龄增加[Δ=5岁,OR (95%CI)=1.319 (1.120~1.554);P=0.001]、眼轴变长[Δ=1 mm,OR (95%CI)=1.898 (1.418~2.541);P<0.001]是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的危险因素;而CSFCT增加[Δ=50μm,OR (95%CI)=0.314 (0.174~0.567);P<0.001]是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的保护因素。其中,CSFCT下降诊断后巩膜葡萄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最高,为0.866(95%CI 0.821~0.911,P<0.001);Youden指数最大化时,其诊断后巩膜葡萄肿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68.8%,阳性似然比为2.718。结论:病理性近视伴发后巩膜葡萄肿患者具有眼轴长、脉络膜薄等特点;CSFCT下降诊断后巩膜葡萄肿的价值较高,但不能作为诊断后巩膜葡萄肿的特异性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巩膜葡萄肿论文参考文献
[1].肖琛辉,曾广川,廖武,李瑜明,贾晓静.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参数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9
[2].周彦萍,宋珉璐,袁源智,汪枫桦.病理性近视脉络膜厚度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联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9
[3].刘向红,张月玲.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陈松.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巧和临床观察[C].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2019
[5].王晓霞,赵燕华,陆泽梅,吴晶晶.眼底照相对检测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中的应用价值[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
[6].杜雅莉,金创,林丽瑜,黄惠春,王耿.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J].眼科新进展.2018
[7].岳淑玲.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中国农村卫生.2018
[8].张琳,张贵祥,李念云,樊莹,施靖蓉.叁维MRI用于高度近视眼球形态定量测量和后巩膜葡萄肿分型[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
[9].梁慧新.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8
[10].龙波,赵国平.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伴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眼轴的测量[J].临床眼科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