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元杂剧形象系列研究中目前做群像研究的较少,大部分都是就某突出人物做个别研究,即使做群像研究,很少有人去关注仆人这一群体,由于仆人本身较低的社会地位以及传统的戏剧审美定势,使得他们很难引起学界的重视。但是事实上,《全元曲》元杂剧中的所有整剧里的义仆形象,经过整理一共有十八个,这证明了它的研究价值。论文绪论部分是对义仆形象概念的厘定和阐释。第一章第一节是研究元杂剧中的义仆形象的特点,在归纳整理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比较,指出:一类是照顾主人生活起居的家奴,他们的“义”具有俏皮、泼辣的性质;一类是本来是家奴后来主人变成国君,致使他们升迁为臣子,这类人的“义”具有“智”或“勇”的成分。在分类比较的同时亦进行横向比较,将世界文学史上两大经典的“义仆”——道丽娜和红娘做比较,指出前者虽然也是对主人忠肝义胆的仆人,但是前者在主仆关系上比后者更为民主、自由。第二节是研究塑造义仆形象的元杂剧这一载体的特点,主要从题材、结构、情节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三节是分析义仆形象发生的成因,主要有二:儒学复归的召唤和侠义文化思想的影响。论文第二章是研究元杂剧义仆形象的精神内核——“义”。主要从“义”文化在上层和下层不同的影响和拓展来分析,重点分析了关羽文化。指出关羽形象的出现、定型一方面暗合了民族的审美心理定势,另一方面他的流变又是社会时代基于自身需要而作的历史选择。论文第三章是评价元杂剧中的义仆形象。拟从等级制、奴性文化、悲剧形式为基点来进行考察。指出义仆首先是等级制的产物,能够维持制度的稳定,然而等级制在元蒙特定的历史形态,又使其成为消解等级制的不稳定因素。长期的等级制结构使得“义”容易流向奴性这一极端,而一旦形成气候,成为一种奴性文化,由于文化传统的惰性力量,“义”便流于忘我、绝对服从、节制等奴隶式道德,而人性中的创造性便日益式微,社会因而难以前进。最后,通过元杂剧中的义仆形象对悲剧生产过程中的五个环节——事件、情节、动作、性格、悲剧效果所产生的相应影响,进而就悲剧形式的完满性与否,来对义仆形象进行相应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