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四逆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四逆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并从理论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系统探讨加味四逆散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CAG患者60例,均为2005年9月-2006年7月间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病例,所有病例均经电子胃镜确诊为萎缩性胃炎,中医辩证为肝胃不和型,并用ELISA法测其血清胃泌素(GAS)水平。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各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组给予童昌珍教授经验方四逆四君子汤,基本方:柴胡9g,枳实(壳)15g,白芍15g,白术15g,陈皮12g,法夏10g,郁金15g,虎杖15g,丹参15g,黄芪15g,条参15g,香橼皮15g,砂仁6g。便秘者用枳实,便溏者用枳壳。辨证加减:血瘀者加当归,疼痛者加玄胡,HP阳性者加蒲公英。水煎服,日一剂。对照组给予叶酸10mg/次,3次/d。合并HP感染者:采用洛赛克片20mg/次,1次/d,阿莫西林1.0g/次、甲硝唑0.2g/次,2次/d,疗程1周。两组均连续观察10周。治疗期间忌食刺激性食品及烟酒。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15d门诊复诊1次,记录症状、体征变化情况,10周后复查胃镜,并于相同部位分别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同时用ELISA法测血清胃泌素水平,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并分别进行安全性观察(一般体检项目、血尿便三大常规化验、心肝肾功能检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3、疗效标准:临床治愈: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②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④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显效: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基本消失。②胃镜复查粘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两个级度以上(含两个级度)。④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达原病异常值量的2/3以上。有效:①主要症状明减轻。②胃镜检查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一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④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达原病异常值量的1/2以上。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之病例。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有效。4、统计学分析方法: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次料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1、治疗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2、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胃脘或胁肋涨满、胃痛、嗳气、乏力、便结、便溏等症状,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于返酸、嘈杂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4、治疗组组织病理学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组血清胃泌素水平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课题研究提示加味四逆散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安全有效方药,且疗效优于西药。其机理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促进胃排空;2、免疫调节作用;3、改善胃粘膜微循环;4、杀菌作用;5、防癌变作用。因此,我们要发挥中医药优势,更好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以促进中医药学术水平的发展,解决广大患者的痛苦。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诊断标准
  • 2 一般资料
  • 3 治疗方法
  • 4 治疗结果
  • 5 参考文献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CAG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关于CAG的治疗
  • 3 中医药关于CAG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进展
  • 4 加味四逆散的立方依据
  • 5 加味四逆散作用机制探讨
  • 6 参考文献
  • 结语
  • 文献综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四逆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