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灵泉寺石窟是邺城地区(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最重要的石窟寺之一,原名宝山寺,由高僧灵裕(公元518——605年)在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名灵泉寺。灵泉寺及其附近石刻群,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尤其是大住圣窟窟门两侧的二神王浮雕图像,造型精美,刻画精细,为石窟中罕见。本文以此二神王图像研究作为选题,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到微观的具体图像意涵,层层分析。通过对与之相关的护法神像和世俗武士图像之间具体因素的梳理、分析,尝试探讨其图像来源及相关问题。本文主要以大量实物资料为例,从以下四个章节展开对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神王图像的研究和探讨。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灵泉寺、大住圣窟及窟门浮雕二神王的基本情况,通过文献记载和拓片等,对其相关史料进行客观梳理。第二、三章是文章的重点。第二章是对大住圣窟二神王名称进行的探讨,充分关注到“神王”与“天王”、“武士”在形象上的诸多异同,针对“神王”、“天王”等佛教护法神与“武士”等世俗图像之间的联系,重点从“名称概念”和“图像”两方面展开讨论,作出诠释。第三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阐发,在进行了名称的探讨比较之后,进一步从图像志方面对灵泉寺大住圣窟二神王图像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二神王面部特征、头戴鸟翼冠、手持兵器、着装、脚踩神兽五方面的分析、讨论,发掘出大住圣窟二神王所体现出的图像传播来源是印度、波斯、中亚等多种外来文化艺术与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的融合,继而对在隋代中原出现此神王图像有更深层的理解。通过分析二神王的雕刻位置位于窟门两侧,得出其又具有中国传统的世俗图像特征。第四章是对与灵泉寺大住圣窟二神王相关图像的比较与分析,涉及“天王”和“十神王”造像,最后分析得出神王像在中原一带集中出现的原因。因此,图像风格学和考古类型学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往,美术史的研究侧重于宏观方面的梳理与研究,近些年美术史研究方向转向于对个案和细节的深入研究和认识,本论文就是侧重于对个案的分析,通过此分析,为未来美术史的研究作出一些具体的、点滴工作。希望这个研究能从美术史角度为灵泉寺以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