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沉积方式下层内渗透率变化和隔夹层分布特点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不同沉积方式下层内渗透率变化和隔夹层分布特点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不同的沉积条件下所特有的沉积方式是造成储层内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并直接反映在渗透率的变化及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上。不同的沉积方式形成不同的成因单元,具有各自独特的渗透率及隔夹层变化规律。本项目详细剖析了不同沉积条件下不同沉积方式的形成机理,利用取芯井数据分析统计了不同类型成因单元垂向上渗透率变化、隔夹层出现位置及其与驱油效率、水淹程度和含油饱和度的关系,探讨了剩余油在不同成因环境下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规律,明确了开发后期厚油层河道砂体内部剩余油进一步挖潜的目标。重点对北一区断东“九注十六采”区块曲流河河道砂体内部结构进行了详细解剖,通过侧积夹层空间展部的精细表征,揭示出目前井网条件下由于侧积夹层遮挡所形成的剩余油富集区,为聚驱后挖潜提供了物质保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指标完成情况
  • 1.1 攻关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1.1 攻关目标
  • 1.1.2 主要研究内容
  • 1.1.3 关键技术
  • 1.2 主要研究内容完成情况
  • 第二章 不同沉积方式及其特点
  • 2.1 垂向加积
  • 2.2 侧向加积
  • 2.3 填积
  • 2.4 漫积
  • 2.5 选积
  • 2.6 前积或进积作用
  • 第三章 不同沉积方式下储层内部成因单元的沉积机理与水动力条件特点
  • 3.1 垂积沉积方式的产物——辫状河砂体
  • 3.2 侧积沉积方式的产物——曲流河砂体
  • 3.3 填积沉积方式的产物——分流河道
  • 3.4 漫积沉积方式的产物——天然堤、决口扇
  • 3.5 选积沉积方式的产物——席状砂
  • 3.6 前积沉积方式的产物——河口坝
  • 第四章 不同类型成因单元内部渗透率和隔夹层分布特点及其剩余油分布
  • 4.1 不同类型成因单元内部渗透率和隔夹层分布特点
  • 4.1.1 辫状河道沉积
  • 4.1.2 点坝沉积
  • 4.1.3 分流河道
  • 4.1.4 席状砂
  • 4.1.5 天然堤、决口扇
  • 4.1.6 河口坝
  • 4.2 渗透率与隔夹层分布规律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 4.2.1 不同沉积方式下渗透率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关系
  • 4.2.2 渗透率、驱油效率与水淹程度的关系
  • 4.2.3 渗透率与隔夹层分布规律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 第五章 不同类型成因单元在结构单元中的组合特征
  • 5.1 辫状河结构单元
  • 5.2 曲流河结构单元
  • 5.3 三角洲分流平原结构单元
  • 5.4 三角洲前缘结构单元(以分流河道为主)
  • 5.5 三角洲前缘环境(以席状砂为主)
  • 第六章 “九注十六采”典型区块曲流河内部建筑结构解剖
  • 6.1 研究区沉积特征概况
  • 6.2 PI21 曲流河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
  • 6.2.1 单一点坝体的识别
  • 6.2.2 井点隔夹层的识别与划分及物性参数解释
  • 6.2.3 隔夹层的井间预测(二维平面投影)
  • 6.2.4 隔夹层空间展部对剩余油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 7.1 点坝体宽度与曲率变化的关系
  • 7.2 根据研究区典型解剖结果,得出曲流河点坝体的内部建筑结构主要描述参数的地质知识库
  • 7.3 新钻井资料表明,聚驱后曲流河点坝体顶部仍然存在一定数量剩余油
  • 7.4 侧积夹层的空间展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点坝体顶部剩余油分布
  • 7.5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研究,对聚驱后剩余油的进一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不同沉积方式下层内渗透率变化和隔夹层分布特点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