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论文题目: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土壤学

作者: 朱伟亚

导师: 霍习良

关键词: 农业生态区,占补平衡,指标体系,因素组合

文献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有效措施。当前耕地占补平衡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衡量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质量,是保证占补平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省域范围内实现占补平衡是将来占补平衡的重点工作,以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平衡为基础,在实现同一农业生态区内耕地质量占补平衡基础上,实现不同农业生态区之间耕地质量占补平衡是将来实现占补平衡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缺乏占、补耕地质量的衡量标准和检验机制,占、补耕地质量缺乏针对性比较,使得补充耕地的质量难以保证,以致于新增耕地总体质量下滑导致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本研究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与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的衔接问题,对耕地占补平衡的定义做了更深层次的剖析。主要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以二者的有效衔接为准绳,根据区域的特点,选取了河北省三级指标区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的区域。结合当前耕地质量评价和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的现况和发展趋势,制定了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强。建立了不同指标区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间可比性评价,使不同指标区农用地之间自然质量具有可比性,增加了耕地占补平衡的空间跨度。 以运东滨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和太行山北段中山春玉米一熟区为例,开展了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根据两指标区的实际情况,以河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参考分等成果评价因素和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以有机质、表土质地、剖面构型、土壤盐渍化、灌溉保证率、有效土层厚度、坡度为主导评价因素,确定了主导评价因素及其权重;同时在评价区域内划分了7个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在灌溉保证率各级别下,选取只在某一指标区存在的因素并且该因素条件最优的样点,使两指标区不同土地利用等值区间具有相同的因素组合,重新确定这些因素的权重,通过计算这些同一级别下相同因素组合的比值的均值,确定了灌溉保证率各级别下不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间的修正系数,建立了不同灌溉条件下的修正系数检索表。证实了评价体系具有的可行性。

论文目录:

1 引言

1.1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

1.2 土地质量评价的程序

1.3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研究进展

2 耕地占补平衡的研究

2.1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

2.2 耕地占补平衡的研究进展

2.2.1 耕地占补平衡的研究的理论内涵

2.2.2 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动态

2.2.3 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

2.3 耕地占补平衡的理论基础

3 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联系

3.1 农地分等定级的思路与程序

3.2 农地分等定级成果在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4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技术路线图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指标区的划分

4.2.2 建立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

4.2.3 影响和反映耕地质量的评价指标的筛选

4.2.4 河北省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分布特点和指标闰值的确定

4.2.5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和步骤

4.3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1 耕地自然质量分的确定

4.3.2 土地利用系数的确定

4.3.3 自然质量分与标准粮的关系分析

4.3.4 指标区间耕地质量评价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5.1 占补平衡评价区域的确定

5.2 评价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5.2.1 太行山北段中山春玉米一年一熟区

5.2.2 运东滨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

5.3 评价区域单元的划分

5.4 评价区域指标体系的建立

5.4.1 不同指标区耕地质量评价因素的确定

5.4.2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5.4.3 耕地自然质量的确定

5.5 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的确定

5.5.1 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

5.5.2 划分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5.6 确定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间修正系数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发布时间: 2005-08-10

参考文献

  • [1].基于耕地质量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研究[D]. 栗滢超.河南农业大学2005
  • [2].岳阳楼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与分析[D]. 刘小帆.湖南农业大学2015
  • [3].耕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的研究[D]. 刘丹.江西农业大学2015
  • [4].零陵区耕地质量等别分布及变化影响因素[D]. 罗兰.湖南农业大学2016
  • [5].凤城市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D]. 张莎莎.沈阳师范大学2016
  • [6].江苏省耕地质量空间分异特征与耕地保护分区对策研究[D]. 黄锐.南京师范大学2018
  • [7].基于限制因子分析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研究[D]. 邵雅静.长安大学2018
  • [8].基于土地意识的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研究[D]. 李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9].宁德市蕉城区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及耕地质量变化研究[D]. 张鹏.福建农林大学2018
  • [10].基于趋势面分析的县级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研究[D]. 孙巧燕.福建农林大学2018

相关论文

  • [1].基于产能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方法研究[D]. 郭文栋.吉林大学2010
  • [2].基于数量质量并重的全国耕地占补平衡研究[D]. 李月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3].耕地质量评价及其成果应用研究[D]. 万华兵.华中农业大学2007
  • [4].依托土地整理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机制研究[D]. 徐洪明.浙江大学2005
  • [5].耕地异地占补平衡模式及运行机制[D]. 杨韬.吉林大学2005
  • [6].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D]. 李丹.南京农业大学2003
  • [7].基于GIS支持下的区域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玉田县为例[D]. 张衡.河北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