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是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的典型成员,曾分布于我国16个省市,至今仍在部分省市暴发流行,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文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区和常发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SBPH)携带的22个分离物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并对其中的21个分离物主要编码基因(NS2、CP、SP和NS3)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探讨了灰飞虱携带的RSV分子变异的可能原因及病毒与介体之间长期互作的演化规律,明确了RSV的致病型。利用36个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粳稻品种对来自江苏、云南、河北、山东等地的灰飞虱携带的22个水稻条纹病毒(RSV)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各分离物在36个品种上的平均发病率,将参试分离物划分为强致病型(HV)、次强致病型(SH)、中致病型(MV)、次弱致病型(SL)、弱致病型(LV)5个类型,致病力强弱顺序为HV>SH>MV>SL>LV,其中MV和SL占参试分离物的77%,表明RSV对粳稻的致病力中等偏下。RSV致病型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呈随机分布状态,暗示自然条件下某一地区的RSV是混合致病群。根据36个粳稻品种在22个分离物上的平均发病率,将其划分为免疫(I)、抗(R)、中抗(MR)、中感(MS)、感(S)、高感(HS)6个抗感类型,其中中感和感病类型占所有品种的70%,无高感和免疫类型,表明粳稻对RSV比较感病但有一定的耐受性。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11个具有鉴别能力的水稻品种,可对RSV分离物进行致病型鉴定。研究发现抗病品种在不同分离物上表现并不一致,在一些分离物上表现为中抗-中感类型,接种量加大时可转为感病类型。由此提示在应用抗病品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应选用高抗类型的品种,在灰飞虱超量发生的情况下需及时做好治虫控病工作,并随时监测当地RSV致病型的变化,警惕品种抗性丧失。对以上分离物中的21个分离物,提取灰飞虱总RNA,以RSV日本T分离物RNA2、RNA3和RNA4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获得其CP、NS2、NS3和SP基因的全长片段。序列测定表明,4个基因分别由969、600、636和537个核苷酸组成。与已报道的其它RSV分离物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灰飞虱携带的21个RSV分离物4个基因分子变异较小,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95.5%和96.0%以上。结合已发表的各地RSV分离物,应用DNAMAN软件分析表明,灰飞虱携带的21个分离物基本聚为一组;21个分离物中云南3个分离物的CP、NS3和SP基因都在一组,NS2基因除LS-YNBS042外其它两个分离物在一组,表明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能造成了云南RSV较为复杂的遗传分化。研究还表明不同地域和时间采集的RSV分离物间CP、NS2、NS3和SP4个基因其变异较为稳定,与地域和时间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核苷酸同源性达97.2%以上且遗传距离在0.020以下,并且4个基因的变异多为碱基替换,大部分为无义突变。CP、NS2、NS3和SP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值分别为0.2000、0.1933、0.2500和0.2875,其保守性顺序为NS2>CP>NS3>SP,暗示这4个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在病毒与介体昆虫寄主互作过程中所受到的选择压力可能不同。20个RSV分离物的4个基因联合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20个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聚类分析的进化簇与致病型的分组并不一致,两者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对Tenuivirus 6种病毒的4个基因相应的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得到了相似的进化亲缘关系。RSV与MSpV亲缘关系最近,与EHBV、UHBV和RHBV亲缘关系次之,与RGSV亲缘关系最远。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水稻条纹叶枯病论文; 水稻条纹病毒论文; 致病性论文; 抗病性论文; 鉴别品种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 纤细病毒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