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

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

论文摘要

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分析理论被引入翻译学界,翻译单位也由词和句子转移到语篇。而衔接,作为语篇的“有形网络”,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篇衔接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是真正引起学术界重视却是在《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发表以后。在该书中,韩礼德和哈桑(2001: 4)把衔接看作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语篇中的意义关系,是语篇生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本论文主要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语篇衔接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朱永生等人(2001)关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的异同做了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对汉译英翻译过程的启示。论文首先介绍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现有研究,包括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理论和衔接理论,巴斯奈特的翻译单位理论,胡壮麟和张德禄等人关于语篇衔接的理论,以及朱永生等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方面的成果。结合前人的研究,论文把词汇衔接手段分为五类: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搭配,前四类又可统称为重述(reiteration)。接着,论文对上述几种衔接手段从定义和语篇衔接功能上进行阐述论证,并以大量例子做例证,对比分析其在英汉语篇中的异同。在对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汉译英过程中译者可以采取的几种翻译策略:对应译法,即用同样的英语衔接手段表达汉语的衔接方式;增加或省略衔接手段译法;转换译法。要想获得自然的译文,译者必须使用合乎英语写作规范的词汇衔接手段,不可机械套用汉语的衔接方式。总之,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文本,而且对语篇翻译和英语写作及教学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篇幅和作者能力有限,本文只探讨其对汉译英翻译过程的启示,其他方面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Purpose of the Study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Text and Textuality
  • 2.2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 Unit
  • 2.3 Cohesion
  • 2.3.1 Research on Cohesion Abroad
  • 2.3.2 Domestic Research on Cohesion
  • 2.3.3 Cohesion in Textual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A Contrastive Study of Lexical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3.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exical Cohesion
  • 3.2 Reiteration
  • 3.2.1 Repetition
  • 3.2.1.1 Zhang Gong’s Classification of Repetition
  • 3.2.1.2 Hoey’s Classification of Repetition
  • 3.2.1.3 Cohesive Function of Repetition
  • 3.2.1.4 Repet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3.2.2 Synonymy
  • 3.2.2.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ynonymy
  • 3.2.2.2 Cohesive Function of Synonymy
  • 3.2.2.3 Synony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3.2.3 Antonymy
  • 3.2.3.1 Classification of Antonymy
  • 3.2.3.2 Cohesive Function of Antonymy
  • 3.2.3.3 Antony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3.2.4 Hyponymy
  • 3.2.4.1 Definition of Hyponymy
  • 3.2.4.2 Cohesive Function of Hyponymy
  • 3.2.4.3 Hypony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3.3 Collocation
  • 3.3.1 Different Theories on Collocation
  • 3.3.2 Classification of Collocation
  • 3.3.3 Cohesive Function of Collocation
  • Chapter Four Achieving Cohesion in C-E Translation
  • 4.1 Retaining Cohesive Devices
  • 4.2 Adding or Omitting Cohesive Devices
  • 4.3 Transforming Cohesive Device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英汉语篇衔接差异观照下的翻译研究[J].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 2016(03)
    • [2].英汉语篇逻辑结构差异分析[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12)
    • [3].英汉思维方式视角下的语篇特征研究[J]. 北方文学 2017(18)
    • [4].英汉语篇衔接的六种差异及其原因[J]. 校园英语 2016(15)
    • [5].英汉语篇差异比较[J]. 文教资料 2020(24)
    • [6].“第15届英汉语篇分析研讨会”会议通知(第一号)[J]. 中国外语 2016(01)
    • [7].“第十四届全国英汉语篇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公告[J]. 外语教学 2014(03)
    • [8].英汉语篇中第三人称代词回指及其分布动因分析[J]. 译林(学术版) 2012(06)
    • [9].英汉语篇中人称照应的差异及其翻译[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10].论英汉语篇差异与“翻译腔”之间的关系——从语篇差异进行的探讨[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06)
    • [11].从英汉语篇差异角度浅析学生翻译中的语篇问题[J]. 内江科技 2010(10)
    • [12].英汉语篇对比综述[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12)
    • [13].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9(03)
    • [14].浅谈主位推进与英汉语篇翻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8)
    • [15].英汉语篇异同概论[J]. 甘肃高师学报 2009(06)
    • [16].英汉语篇对比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 [17].英汉语篇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 宜春学院学报 2019(01)
    • [18].英汉语篇衔接差异观照下的翻译研究[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5)
    • [19].英汉语篇互译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10)
    • [20].英汉语篇主位推进模式下专八汉译英翻译策略的探究[J]. 神州 2014(08)
    • [21].从语义重复同现看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差异[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03)
    • [22].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与分析[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3(07)
    • [23].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7)
    • [24].论双关语在英汉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25].英汉语篇差异对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 海外英语 2011(02)
    • [26].英汉语篇模式对比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 [27].主位推进模式与英汉语篇互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6)
    • [28].主位推进模式与英汉语篇翻译[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29].浅谈“同构衔接”在英汉语篇中的不对应性[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9)
    • [30].从象似性谈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J]. 鸡西大学学报 2008(06)

    标签:;  ;  ;  ;  

    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