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抗日敌后战场,不同党派、民族、阶级、阶层、团体的人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各种方式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熊大缜投身抗日洪流,担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并成立了从事军工研制和生产的技术研究社。为了支持熊大缜的工作,也是为了支援冀中抗日,清华大学教授叶企孙先后介绍清华大学学生汪德熙、林风、李琳、葛庭燧和职员阎裕昌、张瑞清等,参加研制烈性炸药和秘密提供化学材料、无线电器材等方面的工作。同时,燕京大学学生张方等也通过中共地下党的关系到冀中军区技术研究社工作。他们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不长的时间内就研制出了高效氯酸钾炸药,造出了威力强大的电雷管地雷并成功炸毁了日军火车,不仅直接支持了冀中抗日战争,而且为奠定冀中军区的军事工业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吕正操将军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确实在冀中军工生产中起了很大作用”。要科学认识和评价他们发挥的作用,必须正确分析他们发挥作用的方式与特点,正确理解“工农干部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工农干部化”的内涵,特别是要采取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创造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反思科学家对冀中抗日的贡献长期未被重视的原因,更应该深刻汲取知识分子政策上的“左”倾错误教训,把科技工作者看作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战斗力的开拓者,尊重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并且在党史研究方面加强科学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贡献的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