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中美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高等教育学
作者: 刘海兰
导师: 常思亮
关键词: 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文献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形成了特有的制度,而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其考试制度正处于不断改革完善之中。 本文对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了阐述,着重从招生考试制度方面的发展来反映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从两国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两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过程。美国研究生教育是稳步发展的,其招生考试制度也是逐步完善的;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比较曲折,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也是几经波折。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对中美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来进行比较,主要从招生计划管理制度、申报制度、考试制度、录取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招生计划方面,美国以市场需求作为调节手段,中国主要是以计划指令的形式;在申报制度上,美国的具有十分灵活的特点,中国的具有更多的限制性;在招生考试管理人员上,美国倾向于专业化,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研究生的招生与管理,中国倾向于行政化,各级行政人员负责对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领导、组织、标准制定等;在考试的内容上,美国更强调能力的形成和发挥,中国更强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录取标准上,美国注重全面衡量,中国注重考试成绩;在录取(或招生)对象上,美国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
1.1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1.1 萌芽与确立时期
1.1.2 发展时期
1.1.3 大发展与大改革时期
1.1.4 稳步发展时期
1.2 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1.2.1 初创时期
1.2.2 停滞时期
1.2.3 恢复发展时期
1.2.4 稳步发展时期
1.2.5 深化改革时期
2.中美研究生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
2.1 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制度的比较
2.2 研究生申报制度的比较
2.3 研究生考试制度的比较
2.3.1 研究生考试组织机构及其成员的比较
2.3.2 研究生考试内容的比较
2.4 研究生录取制度的比较
2.4.1 研究生录取标准的比较
2.4.2 研究生录取对象的比较
3.中美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形成差异的原因分析
3.1 不同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决定性影响
3.2 不同的评估体系的推动作用
4.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设想
4.1 设立专门的考试机构、考试与录取工作的相对分离
4.2 完善考试科目,增加考试次数
4.3 实行研究生招生并轨,取消年龄限制
4.4 给予高校独立的招生自主权,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
4.5 逐步推行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8-29
参考文献
- [1].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制度探析[D]. 杨院.厦门大学2009
- [2].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研究[D]. 顾媛.南京师范大学2018
- [3].导学关系质量与专业研究生教育[D]. 李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 [4].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D]. 高阳.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 [5].京津冀高校统计学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 赵荣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 [6].研究生教育中自组织与自然浮现作用机理研究[D]. 施倩倩.苏州大学2016
-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政策研究[D]. 李晨星.湖南师范大学2016
- [8].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研究[D]. 王多.东北大学2011
- [9].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沿革研究[D]. 吴丽.东南大学2016
- [10].日本研究生教育政策演变研究[D]. 张晴.湘潭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D]. 巨玉霞.厦门大学2007
- [2].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 索昭昭.苏州大学2008
- [3].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研究[D]. 王海燕.厦门大学2006
- [4].研究生招生规模研究[D]. 梁亦菡.华东师范大学2007
- [5].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的比较研究[D]. 饶小霞.华东师范大学2007
- [6].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中的录取问题研究[D]. 王娜.华中师范大学2007
- [7].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谭欢.湖南师范大学2007
- [8].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D]. 刘卷.湖南师范大学2006
- [9].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D]. 姚龙琴.河海大学2006
- [10].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杨晗.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