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性恋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翻译研究,操纵理论,同性恋文学,《荒人手记》
同性恋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贵彬[1](2017)在《操纵理论视阈下同性恋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当今社会,“同性恋”已不再是人们言谈之中的禁忌。受到西方世界性解放运动的影响,中国学界对于性、性觉醒、性别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探讨和研究。社会对两性话题的愈加开放以及对同性恋的愈加包容使同性恋文学得以在文学的土壤中逐渐萌芽,成长。但纵观中国当代文学史,大陆地区有关同性恋的作品还不甚多,这与同性恋在中国大陆尚未被主流价值群体广泛接受有关;相比之下,台湾地区却有不少优秀的同性恋文学作品,如白先勇的《孽子》以及本文所研究的台湾着名女作家朱天文的《荒人手记》。这些作品传递了中国的同性恋文化,描绘了中国的同性恋社会,并且深刻展现了中国尤其是台湾地区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现状。通过翻译,有助于让西方社会从这一独特视角更好地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兴起了一场“文化转向”的变革运动,以巴斯奈特、勒菲弗尔等人为代表的操纵学派超越以往限于语言层面的研究,以文化而非文本作为翻译研究的单位,把翻译纳入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中,探讨翻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操纵理论从多元系统理论和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视翻译为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而非单纯语言之间的转换。勒菲弗尔丰富和发展了操纵学派的理论,在其着作中提出翻译是译者受到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以及赞助者影响下的一种“改写”活动,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本论文以操纵理论为基础,以葛浩文英译的《荒人手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探讨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及赞助人等因素对同性恋文学翻译的影响,以期引发学界对同性恋文学翻译的更深层次的探究。(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01)
谢宏桥[2](2015)在《叙事学视角下台湾当代同性恋文学的英译——以《荒人手记》和《孽子》的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学被引入到翻译批评领域,为翻译批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的学者将叙事学运用文学的翻译,但是很少有作者将其和同性恋文学的作品相结合起来。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本文以《荒人手记》和《孽子》的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叙事时间,视角,节奏的方面结合实例进行了剖析。(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5年05期)
殷冰洁,左仕琪,谢宏桥[3](2015)在《葛浩文翻译观在同性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以《孽子》和《荒人手记》的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文学史,以同性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并不少见;然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同性恋文学的作品却还未被主流价值观广为接纳。相比之下,台湾地区的同性恋文学类作品较多;如着名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孽子》和台湾当代女性作家朱天文的《荒人手记》。这两本较具代表性的同性恋文学作品也被着名翻译家葛浩文传入了西方社会,让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同性恋文学和同性恋社会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对葛浩文的翻译观点的研究有助于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同时也让中国同性恋文学能更好地与西方同性恋文学进行交流。(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5年02期)
王君怡[4](2014)在《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女同性恋文学中男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同性恋主义批评作为当代前沿理论批评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很高的关注,在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大陆,女同性恋题材的文学作品进入繁盛期,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章也在不断增多。然而,到目前为止,宏观地针对以大陆女同性恋文学中男性形象研究为主的批评论文比较少,多数研究集中于就个别作家或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因此,大陆女同性恋文学的研究深度和力度还有待提高。本文主要以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女同性恋文学的七篇代表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人物形象分析,展现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女同性恋文学作品是如何通过塑造男性形象试图建立起女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优越性和现实意义。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女同性恋文学的起始;进而概述西方女性主义与女同性恋主义的联系,主要分为磨合期、蜜月期、排斥期、分裂期四个时间段;随后概述中国大陆女同性恋主义研究发展的概况,指出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女同性恋文学,同时女同性恋文学批评逐渐繁盛;最后,根据国内女同性恋批评的现状指出该领域批评的贡献及其不足,从而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即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女同性恋文学中的男性形象。第一部分首先确定了本论文涉及的女同性恋文本的选取标准,即含有表现女性之间的吸引与爱恋,对彼此有性爱层面的渴望或实际行动的女同性恋内容的文本;随后对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女同性恋文学的七篇代表小说进行了内容方面的概述;最后对本文选取的七篇女同性恋文学中男性形象的分类作出依据说明,即根据文中男性对待女同性恋性取向的态度和男性形象性格,七篇文章中的男性形象一共可分为叁大类别:积极的男性形象、消极的男性形象和突出的父亲形象;第二、叁、四部分运用女同性恋主义理论及其他文学批评方法,详细分析积极的男性形象、消极的男性形象和突出的父亲形象这叁大男性形象在各个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和整体特征,从而总结出各类男性形象的塑造目的:积极的男性形象反映女同性恋者理想的生存环境;消极的男性形象表现男性中心主义与异性恋霸权的稀释状况;突出的父亲形象表明“父权制”思想的缺陷与调和。第五部分针对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女同性恋文学中男性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概述,运用20世纪末出现的新男性主义理论指出该时期女同性文学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存在人物类型单一、情感剖析表面化、过分强调男性中心主义与父权制等问题。结语部分总结九十年代以来女同性恋文学中的男性形象塑造,反思文章在资料收集、研究内容上存在的不足,为之后该类型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4-03-29)
何昌邑[5](2013)在《西方女同性恋文学及其理论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同性恋理论的构建糅杂了性学、心理学、社会学、女性主义、哲学、文学中的相关成份,不以传统的"正常"和"异常"来划分异性恋和同性恋,对传统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这叁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虽然还不完善,但是为解读人类这一客观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而文学作为人类本性和历史的记录也为女同性恋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沃土。女同性恋书写和其理论构建的历史证明,女同性恋是人性表征的一客观现象,不是对性和性别的医学解读。女同性恋文学承载着女同性恋作家长期艰难的思考和探索,不同的女同性恋作家表征着不同的女同性恋内涵。女同性恋文学值得研究,因为女同性恋作家在"她者"的倾诉中揭开了女同性恋存在的事实和其艰难困境,颠覆了人类性别两分的窠臼,诉求着女同性恋者的权利,为剖析人类"性"的多元复杂本质提供了更开阔的思索空间。(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郝红玲,王晓姝[6](2013)在《19世纪以来的英国同性恋文学书写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英国的同性恋书写述评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诗歌之父杰弗雷·乔叟时期,但是直到19世纪才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到了20世纪,由于诸多文学大家介入,英国同性恋文学的书写述评开始蓬勃发展,而且同性恋理论也得以建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异性恋霸权话语的抑制,同性恋文学在英国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但是同性恋文学拓展了英国文学的主流,开始渐渐融入文学的主流。(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陈康倩[7](2013)在《运用精神分析阐释同性恋文学的范例——评《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边缘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边缘主题研究》是张新颖博士以同性恋为研究对象,精神分析为研究方法,边缘主题为研究目的,关于威廉斯戏剧研究的一部精心之作。该书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借助历史文化研究,从个人、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角度全方位地揭示了威廉斯剧作中的边缘主题,其批评和论证手法极富创新性和逻辑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3年16期)
潘建[8](2011)在《对强制异性恋文化的反叛——论伍尔夫的女同性恋文学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女同性恋的论述。在女同性恋属于禁忌语的时代,她不仅公开维护它,还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探讨它,充分体现了她的时代反叛精神。本文拟对伍尔夫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同性恋情感的表现形式展开讨论,并对其深层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伍尔夫的女同性恋文学叙事不仅是对维多利亚时代强制的异性恋文化的反叛,也成为当代女同性恋理论发展的思想基础。(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何昌邑,区林[9](2011)在《西方男同性恋文学书写和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男同性恋文学的书写和述评在西方早已有之并延续至今,其发展与其历史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社会构建有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男同性恋是一相对普遍的现象,在神话和诗歌中有较多的表征,但在总体上又有欲言又止的特点,未能融入主流文学,在中世纪"黑暗时代"更是处于低谷。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这一漫长时期,男同性恋文学书写和述评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钟摆"现象,有时有很深刻、很明晰的表征,有时欲言又止、非常隐晦;虽然很多国家还是有法律禁忌,但随着部分名家的介入,男同性恋文学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前台。20世纪以来,诸多文学大家介入了男同性恋文学的书写和述评,而且同性恋理论也得以构建。由于国别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异,加之同性恋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导致难以对其加以简单的界定,所以对男同性恋的定义和书写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但是,对男同性恋文学的书写和述评已经开始融入文学主流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杜凡[10](2009)在《阁楼里的衣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大陆地区,同性恋群体一直处在被遮蔽的状态,同性恋现象被视为异常与病态,同性恋题材的文学创作也成为一股长期潜伏于地下的洪流。20世纪中后期,随着多元价值社会的到来,以及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酷儿理论等传入我国,这股地下潜流才得以涌出。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同性恋文学的研究也正逐步加深。然而无论是在同性恋文学创作还是同性爱文学研究中,女同性恋一直被笼罩于男性同性恋体系中,未曾发出自己的声音。21世纪的今天,同性恋群体日趋庞大,女同性恋自我身份正逐步独立建构起来,女同性恋文学已经不同于以往被定义的概念。本文对新世纪以来的女同性恋文学发展做了概括性梳理,试图客观回顾其衍变过程,更好地考察女同性恋文学当下的发展态势,以期建立完全意义上的女同性恋写作。90年代以来,直至20世纪末期,中国大陆现当代女性写作中的女同性恋叙事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探讨女同性恋的现实生活问题,而是以女同性恋倾向的展示为突破口来寻求女性出路,是女性理想中对性别角色的颠覆和重塑。而21世纪以来,性别革命和网络技术普及带给中国大陆女同性恋群体全新的意义,网络促进着女同性恋者独立话语体系的形成,中国大陆现当代女同性恋叙事不再只能依稀地沉浮于文学主流的边缘,虽然还未诞生出像西方女同性恋作品那样完全意义上的女同性恋小说,但正处在这一进程伊始。本文以“阁楼里的衣柜”为题,象征着当代中国大陆女同性恋文学在女性写作和女同性恋写作两个维度上的困境与突破。拟采用文本分析与作家研究相结合、宏观分析与文本细读结合、整体研究与具体作品分析结合、文学理论与文学现象结合的方法,并以女性主义和女同性恋理论进行理论分析。绪论部分对大陆“女同性恋文学”进行了概念探析,笔者最终认为,广泛意义上的女同性恋文学作品应指涉及女同性恋题材的文本;狭义女同性恋文学作品即指以“女同性恋意识”进行创作的作品,其中包括那些专门由女同性恋者执笔书写女同性恋经验的文本。第一章里,在西方女同性恋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参照下,概述了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女同性恋文学的发展与新变。在20世纪末大陆女同运动的萌芽与不断成熟中,女同性恋文学开始作为独立个体缓慢地浮出水面,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在这些作品中,作家本人的性别身份仍很暧昧,她们以各种姿态、多样化的声音书写女同性恋题材小说。于是,在第二章里,本文以叙事声音角度切入,分类研究了目前公开出版的女同小说。之后,本文试图在第叁章中,站在更高点上探寻大陆女同文学与女性文学之间仿佛母女般的关系:21世纪以来大陆女同文学正逐渐从女性文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并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逐渐以文学的方式表现着女同群体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叙事声音和叙事立场;女同性恋文学亦正以其越来越丰富的内在发展为其母体女性文学带来一些新的补养,让大陆女性文学在关注性别的同时,更加关注性别歧视内部的性向歧视问题。纵观目前大陆女同性恋公开出版文本和一些地下出版物,其正预示着大陆女同性恋文学将以全新的姿态带来全新的写作方式,一种独立于女性/男性概念分野外的写作方式。最后,结语就大陆女同性恋文学体系架构的困境与可能做了分析和展望:女同性恋文学作为一种现象虽然曙光微现,但大陆女同性恋写作仍然举步维艰,女同性恋文学体系架构也是漫漫征途才刚开始。(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8)
同性恋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叙事学被引入到翻译批评领域,为翻译批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的学者将叙事学运用文学的翻译,但是很少有作者将其和同性恋文学的作品相结合起来。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本文以《荒人手记》和《孽子》的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叙事时间,视角,节奏的方面结合实例进行了剖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性恋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贵彬.操纵理论视阈下同性恋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2].谢宏桥.叙事学视角下台湾当代同性恋文学的英译——以《荒人手记》和《孽子》的英译为例[J].校园英语.2015
[3].殷冰洁,左仕琪,谢宏桥.葛浩文翻译观在同性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以《孽子》和《荒人手记》的英译为例[J].校园英语.2015
[4].王君怡.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女同性恋文学中男性形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5].何昌邑.西方女同性恋文学及其理论构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6].郝红玲,王晓姝.19世纪以来的英国同性恋文学书写述评[J].鸡西大学学报.2013
[7].陈康倩.运用精神分析阐释同性恋文学的范例——评《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边缘主题研究》[J].语文学刊.2013
[8].潘建.对强制异性恋文化的反叛——论伍尔夫的女同性恋文学叙事[J].外国文学研究.2011
[9].何昌邑,区林.西方男同性恋文学书写和述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杜凡.阁楼里的衣柜[D].首都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