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制度的审思与完善

探望权制度的审思与完善

论文摘要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首次将探望权制度确立在法律之中。立法者的目的在于对未成年子女及离婚父母的合法权益的积极保护。但从探望权制度在我国实行的实际效果来看,并未达到立法预期效果。原因在于我国探望权制度本身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加强对探望权制度的研究,促进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探望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入手,揭示探望权是体现婚姻关系解除后的亲权,具有主体特定性,权利义务统一性等特征;由于探望权制度确立时间短,学界对其性质还存在诸多争议,但从探望权制度设计的目的来看,探望权具有权利义务的双重属性。探望权制度的设立填补了我国立法的空白,使我国的执法体系更加完备,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立法价值和实践价值。其次运用比较法学的方法,在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等部分国家探望权制度的立法理念和法律规定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立法现状,揭示了我国现行探望权制度存在探望权主体范围狭窄,探望权内容规定不明确,中止的法定事由过于概括,探望权的强制执行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等缺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此项制度的运行。文章最后主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和司法审判实践,在倡导贯彻子女最大利益优先的原则下,切实做好思想疏导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并提出适当扩大探望权主体范围,细化探望权的行使方式和中止事由,加强司法救济力度,将探望权受阻作为变更抚养关系的法定理由,并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等完善建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探望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及价值分析
  • 1.1 探望权的概念及其特征
  • 1.1.1 探望权体现婚姻关系解除后的亲权
  • 1.1.2 探望权主体的特定性
  • 1.1.3 探望权内容的非财产性
  • 1.1.4 探望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 1.2 探望权的性质
  • 1.2.1 探望权性质之争
  • 1.2.2 探望权兼有权利与义务性质的合理性分析
  • 1.3 探望权制度遵循实现"子女最大利益原则"
  • 1.3.1 "子女最大利益原则"的渊源
  • 1.3.2 "子女最大利益原则"的内涵与判断标准
  • 1.3.3 "子女最大利益优先原则"是探望一权制度设立的首要考虑因素
  • 1.4 探望权制度的价值
  • 1.4.1 探望权制度的立法价值
  • 1.4.2 探望权制度的实践价值
  • 2 中外探望权制度比较研究
  • 2.1 境外探望权制度的立法现状
  • 2.2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现状
  • 2.3 中外探望权制度之比较分析
  • 2.3.1 关于立法规定探望权的出发点
  • 2.3.2 关于探望权的主体研究
  • 2.3.3 关于探望权的内容
  • 2.3.4 关于探望权的中止
  • 2.3.5 关于探望权的执行
  • 3 我国探望权制度司法实践的困境
  • 3.1 探望权主体界定过于狭窄
  • 3.2 探望权的适用范围过于单一
  • 3.3 探望权内容规定不明确
  • 3.3.1 探望权权利、义务内容不明确
  • 3.3.2 探望权的权利义务不统一
  • 3.3.3 探望权的限制规定不明确
  • 3.4 探望权的中止的法定事由过于简单、笼统
  • 3.5 探望权的强制措施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 3.5.1 对探望权判决的强制执行不利于被探望子女的身心健康
  • 3.5.2 在探望权强制执行的法律设置上,协助执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
  • 3.5.3 对子女探望权判决的执行难度大,效果不佳
  • 4 完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建议
  • 4.1 扩大探望权权利主体范围
  • 4.1.1 应明确未成年子女也可作为探望权之权利主体
  • 4.1.2 应将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探望权之权利主体
  • 4.1.3 无效婚姻、被撤销婚姻或非法同居关系父母对子女探望权问题
  • 4.1.4 对其他产生探望权情形的主体规制
  • 4.2 明确探望权的行使方式和中止事由
  • 4.3 健全保障探望权运行的法律机制
  • 4.3.1 借鉴域外经验,确定探望权协助执行制度
  • 4.3.2 规定探望权受阻可成为变更抚养关系的法定诉讼理由
  • 4.3.3 正确适用刑法中"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 4.4 完善探望权制度的诉讼程序
  • 4.4.1 完善程序事项,将探望权制度列为——非诉案件,适用特殊程序
  • 4.4.2 确立探望权侵权之诉,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研究[J]. 智库时代 2020(07)
    • [2].澳大利亚离婚家庭子女经济支持政策及其影响[J]. 人口学刊 2020(02)
    • [3].网络信息化对农村未成年子女学业的影响研究——以粤西地区为例[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20(02)
    • [4].父母抵押未成年子女房产的效力研究[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4)
    • [5].父母处分未成年子女财产的司法实务探析[J]. 上海企业 2020(03)
    • [6].企业外来工未成年子女犯罪问题实证研究——以晋江外来工的未成年子女为样本[J]. 中国检察官 2020(18)
    • [7].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帮扶及公众意愿调查研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01)
    • [8].社会组织服务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路径研究[J]. 中国社会组织 2019(07)
    • [9].父母处分未成年子女财产之范围、限制及效力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10].婚姻能力及其对未成年子女保护的意义[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11].论我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法律保护的不足与完善[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02)
    • [12].社会工作介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17(11)
    • [13].个案工作介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工作的路径与实施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02)
    • [14].台湾地区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扶养之研究[J]. 政法学刊 2018(02)
    • [15].福建省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查研究[J].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8(09)
    • [16].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问题及介入研究述评[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20)
    • [17].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保护义务研究[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2)
    • [18].关于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保护的立法完善问题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17(03)
    • [19].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暴力防治探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03)
    • [20].未成年子女抚养费请求权与诉讼时效的适用[J]. 焦作大学学报 2016(04)
    • [21].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救助——基于儿童权利的视角[J]. 学习与实践 2017(08)
    • [22].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支持制度探究[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7(05)
    • [23].慈善法制化背景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合作救助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24].民间组织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思想教育中的角色研究[J]. 理论观察 2015(12)
    • [25].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问题与应对[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6].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及其完善[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5(05)
    • [27].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监督保护机制[J]. 法制博览 2016(08)
    • [28].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 法学杂志 2016(04)
    • [29].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探索[J]. 科技风 2016(08)
    • [30].同在阳光下 青春共成长——记吉林省服刑和刑满释放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帮扶工作[J]. 人民调解 2015(04)

    标签:;  ;  ;  

    探望权制度的审思与完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