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字与滇川黔桂彝文同义比较研究

古汉字与滇川黔桂彝文同义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古汉字在汉字发展史以及人类文字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普通文字学、比较文字学和文字史的研究有着极为重大的认识价值。而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四省区的彝文不仅是中国民族古文字中较为古老的文种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古老的文种之一。彝文与国内外其他已经消亡的古文字相比,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至今还“活”着,还被使用着。彝文在中国文字史上乃至世界文字史上都有其十分特殊的地位,它在造字方法、文字风格和文字的使用方法等方而与其他民族古文字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同时也有着许多独特之处。这一文种与其他文种相比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个案,对它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的价值亦是不容置疑的,而在至今有关彝文的一些重要问题尚未取得圆满解决的情况下,运用文字学上同义比较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可能取得认识上的新突破的有意义的尝试。本文的研究正是以上述认识为基础的。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首先对彝文的称谓及分布情况、彝文起源的神话、彝文文献、规范彝文等四个方而对彝文作了鸟瞰式的介绍,接着从彝文创制的时间、彝文的渊源物、彝文与其他文种符号的关系、彝文的性质、彝文的结构方式、彝文的规范化、彝文工具书的编纂、彝文信息化处理、彝文文宁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对近三十年来国内彝文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本章最后还对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为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同义比较研究。本章主要含三个部分:首先对本文所使用的四省区彝文材料的选取原则、材料的来源进行说明,并列出四省区彝文同义比较对照表。其次以四省区是否同源为切入点,对四省区共有彝文、三省区共有彝文以及两省区共有彝文作出相应的统计。接着在以上两部分的基础上得出了关于彝文相关问题的八点结论。 第三章为古汉字与彝文的同义比较研究。本章首先通过对古汉字与彝文假借现象的比较对彝文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认为彝文目前正处在一个叉路口,它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走向音节文字,另一条是走向更为高效的意音文字。本章接着又分两节从同义比较角度对汉字与彝文的数字、干支字作了专题讨论,并得出一些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结论。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由同义比较引出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彝文的发生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主要从彝文的创制时间、彝文的渊源物、彝文的创制者这三方面进行了讨论,认为:对彝文的产生时间的讨论,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推绎,还更需要得到更多考古材料的实证;彝文发生的渊源物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彝文的起源与宗教有关,其创制者为彝族的宗教职业者——毕摩。第二个讨论的问题是彝文的性质问题。从皮尔上的符号“三位一体”理论出发,对文字的分类问题作了重新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彝文实际将彝文认定为一种“语素—意音—记号”文字。 第五章为结论。对全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重要结论进行了归纳。 本文最后附有四个附录。

论文目录

  • 致谢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彝文概况
  • 第二节 彝文研究状况概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缘起及其宗旨与格局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同义比较
  • 第一节 本文使用的四省区的彝文材料
  • 第二节 关于四省区彝文是否同源的调查统计
  • 第三节 依据统计数据得出的若干结论
  • 第三章 古汉字与彝文同义比较
  • 第一节 由汉字与彝文假借现象的比较看彝文的发展阶段
  • 第二节 汉字与彝文数字同义比较研究
  • 第三节 彝汉文干支字同义比较研究
  • 第四章 几个重要问题的讨论
  • 第一节 关于彝文的发生问题
  • 第二节 关于彝文的性质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一: 彝族分布示意图
  • 附录二: 彝族和彝语概况
  • 一、彝族概况
  • 二、彝语概况
  • 附录三: 汉字、彝文、东巴文文字起源神话比较研究
  • 附录四: 禄劝发现的一种特殊“彝文”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古汉字形声字谱系建构的必要性[J]. 中国文字学报 2015(00)
    • [2].试论中国手势语和古汉字的相似性[J]. 绥化学院学报 2017(01)
    • [3].对于我[J]. 中国诗歌 2018(05)
    • [4].苏教版二下《识字4》第一课时教学实录[J]. 小学语文教师 2017(01)
    • [5].挑战1+1[J]. 辅导员 2010(26)
    • [6].古汉字在陶瓷衍生品中的运用探析[J]. 现代装饰(理论) 2015(07)
    • [7].古汉字变身“外星文”,妥否?[J]. 政工研究动态 2008(18)
    • [8].探究古汉字形态在设计文化中的本质还原[J]. 汉字文化 2019(07)
    • [9].古代农耕对古汉字创制的影响[J]. 大众文艺 2010(12)
    • [10].古汉字中的政治经济学内容[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9(03)
    • [11].从古汉字管窥汉文化[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4)
    • [12].最牛古汉字“囧”风行网络 凸显中国式智慧[J]. 中学语文 2009(01)
    • [13].新中国古汉字学及汉字科技文化成就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 汉字文化 2009(04)
    • [14].由月氏一词看上古汉字记音的特点[J]. 汉字文化 2018(04)
    • [15].古汉字中的舟文化[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 [16].浅谈古汉字书体之美[J]. 中国民族博览 2019(02)
    • [17].“农民”一词的古汉字略考与意释[J]. 农业经济 2015(03)
    • [18].“杯具”人生[J].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年级) 2010(05)
    • [19].汉字演变的研究应该分为三个系统——《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是汉字结构系统的重大研究成果[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 [20].试论古汉字“教”与“学”的形义关系及嬗变[J].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8(01)
    • [21].从古汉字透视我国古代农业现象[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 [22].古汉字中的女性文明——解读几个有“女”字组成的汉字[J]. 网络财富 2010(21)
    • [23].谈水书的古文字笔画元素[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4].网络上流行的“囧”是新近造出来的还是本来就有的?原来又是什么意思呢?[J].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 2011(11)
    • [25].字随文行 识读同步——《一分钟》(第一课时)教学[J]. 小学教学设计 2019(10)
    • [26].趣闻[J]. 人生十六七 2008(06)
    • [27].从古汉字看古代建筑的贮藏功能[J]. 青春岁月 2011(12)
    • [28].古汉字里的“开口字形”[J]. 华夏文化 2012(01)
    • [29].央视《发现之旅》之错误“发现”辨[J]. 书法 2011(02)
    • [30].谈书写对古汉字结构的影响[J]. 兰州学刊 2013(09)

    标签:;  ;  ;  ;  

    古汉字与滇川黔桂彝文同义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