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自然景观元素,是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发挥着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多重效益。早期学者对于城市公园的研究多关注单个公园或几个典型公园,研究重点在于城市居民对公园的感知利用、城市公园结构特征等方面。随着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园的需求与日俱增,不仅仅关注城市公园的数量,更关心能否方便快捷的进入城市公园进行游憩活动,因而城市公园可达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城市公园可达性的定量分析较多停留在个案讨论的层面,理论体系尚有欠缺。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立足于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首先在文献分析回顾和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公园的概念、分类以及城市公园可达性内涵等核心理论,分析得出城市公园与城市居民区的空间作用、空间阻隔以及社会公共政策支撑是影响城市公园可达性的核心三要素,继而建立城市公园可达性结构模型,探讨其内部作用机制与细化指标。其次,在文献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城市公园可达性分析方法原理和优缺点的梳理,选取南京市鼓楼区为例,综合缓冲区法、网络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城市公园可达性结构模型,对服务于鼓楼区的12个城市公园的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道路网络水平上,研究区城市免费公园服务面积总和为1781.94hm2,总体服务覆盖率达66.94%。服务人口总和为46912860,占总人口70.60%。空间布局与居民点呈现聚集状态,总体而言,南京市鼓楼区城市公园空间格局较为合理,可达性较高。②通过具体出行方式分析,鼓楼区内超过半数的居住区出行1100m或者乘坐公交车辆不超过4个站点在10分钟的通行时间内即可到达某一城市免费公园。较高可达性的居民区集中在鼓楼区中部核心区域,较低可达性的居民区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由此可知,河西地区属于鼓楼区可达性的盲点地区。最后,针对鼓楼区城市公园可达性的现状进行剖析,立足于城市公园可达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从城市公园体系优化、道路网络结构优化、社会公共政策优化三个方面入手的城市公园可达性优化建议:①加强城市“点状”及“带状”城市公园的建设或者增加免费开放城市公园的数量,以疏解全市性以及区域性城市公园的压力。进一步完善整个城市免费公园体系以满足居民休闲游憩要求。②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道路拥堵问题,增强公交系统的运行绩效和出行利用率,优化公交线路系统,实现城市居民区与城市公园的无缝对接。③从维护公众的切身权益出发,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推进并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让城市居民的使用需求能够在城市公园规划方案中得到体现和表达,从而避免城市公园空间配置失效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