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僭礼现象研究

春秋时期僭礼现象研究

论文摘要

春秋时期“礼坏乐崩”,不仅指传统的礼制遭到了破坏,更多的则隐含了当时屡屡发生的僭礼现象。长期以来,我们对春秋这一普遍存在现象的认识归于简单化、片面化,认为僭礼造成了原有社会秩序的紊乱,这难免影响我们对春秋变革阶段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从表面上看,僭礼现象的发生好像有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则不然,由僭礼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共同作用,从而加速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僭礼对历史演进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这一点却常常为我们所忽略。有鉴于此,本论文专门针对春秋时期普遍存在的僭礼现象进行选题和研究,其目的有二:一是澄清人们对这一时期礼制认识上的误区。春秋社会虽然王室衰微、礼坏乐崩,但礼制并未废弛,大至国家,小到个人,礼依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和影响。二是希望借此引起部分学者对僭礼现象的深层次研究和对这一现象理性、客观的评价。论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礼制在春秋变革阶段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对历史演进的多层面和深层次的思考。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前言简单介绍了有关礼的起源的几种观点,概括出了礼的内涵。认为礼最初有可能起源于祭祀,它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并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诸方面的典章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日用、风俗习惯等形式表达出来。同时论文也介绍了有关春秋时期僭礼现象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将春秋时期传统礼制运行的基本情况分遵礼、违礼和僭礼三种形式进行了阐述,其目的是将违礼和僭礼现象相区分,纠正部分学者将违礼和僭礼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同时说明这一时期社会上重礼的风气依然非常浓厚。第三部分:将文献记载和考古墓葬中所反映的僭礼现象进行了梳理,说明它是当时社会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因而研究这一问题也就有它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僭礼现象的历史作用。首先,剖析了亲身经历这场社会变革的时代杰出思想家——孔子对僭礼的态度及实质。孔子一方面反对下僭上礼,另一方面又主张礼下庶人,其实质是要求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次,指出西方哲学家康德、黑格尔思想中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合理之处,并阐述了马恩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最后,从礼治思潮的产生、民本思想的孕育、宗族统治的瓦解和新的官僚制度的形成、血缘国家向地域国家的转变、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开放自由以及名辩家和名辩思潮的出现六个方面对僭礼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论述。论文结语重申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以社会基本矛盾分析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缺陷,介绍了一些学者对马恩思想中有关历史动力问题的新阐释,即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及由此产生的实践活动归结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的观点,从而使论文对僭礼积极作用的阐述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论文申明了僭礼现象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它和它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共同作用,从而加速了历史的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礼的起源
  • 二、礼的内涵
  • 三、僭礼现象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春秋时期礼制运行的三种形式
  • 一、遵礼现象
  • (一) 礼——安身立命
  • (二) 礼——安邦治国
  • 二、违礼现象
  • 三、僭礼现象
  • 第二章 文献记载及考古中所见春秋时期的僭礼现象
  • 一、文献记载中的僭礼现象
  • 二、考古发现"列鼎、乐县"所反映的僭礼现象
  • 第三章 春秋僭礼现象的历史作用
  • 一、孔子对僭礼现象的态度及实质
  • 二、西方哲学家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理论阐释
  • 三、春秋僭礼现象的历史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春秋时期僭礼现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