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对话德育论”即对充盈着对话智慧的道德教育新模式的追问与构想。用语言表达自己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每一种语言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流露着人的存在的信息,只不过只有在人们的哲学思维和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之时才会去捕捉。这意味着,无论是意欲透视特定群体或个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质量,还是重新建构人的生活,语言是一个重要角度。人们可以到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方式中去重新认识自我,或者找到自己的偏离之处,或者重温人类特定语言活动中折射出的人文智慧。“对话”能给人带来与智慧牵手的体验,她的魅力对于当代德育来说是不可抗拒的,她引领着我们到道德教育受到歪曲的地方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是“对话德育”。相对于长久沉湎于“独语”逻辑的道德教育来说,对话德育可以寄托我们很多美好的希望,将当今人类崇尚的价值理念蕴含其中。“对话德育”意在将“对话”的精神贯穿于道德教育全过程。所以,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对“对话”这个重要概念作“原型”的澄清、发生学的考量、活性分析和哲学意蕴的解读。“对话”并非等同于一般性的日常言说,也与非日常性言说中的辩论、商谈相区别,它是克服了“极权”倾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追求真理的人们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与沟通。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在人类文明的源头,“对话”就是先民的生活方式,它将自由与秩序完美地合二为一;在人类个体中蕴藏着“对话”发生的心理始动力;“对话”作为一个社会事件也有其发生所必需的条件。“对话”的活性在于弃绝那些造成对立与隔绝的“边界”,开辟一个二元或多元并存、开放、互动的新地带。中国古代即有丰富的对话哲学思想。延续着前人的希望,“对话”已成为当代哲学的关键词。巴赫金的超语言学、从胡塞尔到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及存在主义阵营中的马丁·布伯、雅斯贝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对话的哲学意蕴,这些是对包括教育生活在内的人类生活的富有人性的策划,必将在教育、道德教育领域引起强烈的反思与回应。“对话德育”的构想是以社会生活为背景进行的。文章第二部分用“独语”和“对话”两个关键词对“对话德育”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析,以显示当代道德教育遭遇的困难和智慧求索都与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以主客二分的独语逻辑将人类置于既不能感受到与自然界的联系也拒绝与他人心灵相通的“破碎化”危机,且前所未有地把人类带到一个多元文化相遇、碰撞的时代。对于这个全新意义上的互动体系的运行有追求绝对同质化的一元论、追求绝对异质性的二元论,还有“对话”这种实现超越与秩序的第三种方案。“对话”方案的优越性正被人们逐渐意识到,成为人类应对危机尤其是谋求共同归宿的最佳选择。从哲学角度讲,在道德教育方面做出何种选择取决于对于人性的理解。文章第三部分是对“独语德育”的检视,以分析和批判独语德育的逻辑和原理,在对“独语德育”的否定中明确“对话德育”努力的方向。在神学世界中,道德是或来自神、上帝或来自“天道”的律令,“人”是必须经过道德压模塑造的材质。在学会发出自己声音之前,道德先行地扼杀了人们发出自己声音的意识,使个体习惯于在道德生活中“失语”。神性德育即成为只需要听力和背诵、伴随着训斥与体罚的培养绝对服从者的教育。自近代以来,人类通过科学活动加快了认识物质世界的步伐,在品尝为世界“祛魅”的惊喜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征服世界的力量,并将独语的“笛卡儿序”从科学世界带进人文世界。于是,“人”不再属于神性世界,但又承受起被科学“还原”的命运。道德成为客观知识,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一道把人当作等待加工的原材料。德育教师依然滔滔不绝,“人”仍旧无语。尽管遵循着不同的逻辑前提,但神性德育和知性德育都沿袭着“独语”的惯习。在传统社会,神性德育以个人的失败换取了社会的成功。在当代,一个人人可以发言的社会制度是民主社会的基石,道德教育在发展学生成为民主进程中一个批判的思想者和负责任的参与者的丰富潜能方面被寄予厚望。而且多元文化时代前所未有地将过去由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变成了几乎向每个人提出挑战的问题。由此可见,知性德育使个人和社会都无缘成为成功者。文章第四部分是关于“对话德育”的理论界说。“对话德育”立足于对“道德对话是可能的”和“道德教育与对话相契合”两个前提假设,对于这两个前提假设的论说实际上是对真理观和教育观的重新揭示与澄明。首先,人类长期受实体主义哲学支配,将真理视作绝对客观的“发现”,使道德真理具有独断主义、唯我独尊的性格特征,成为对于个体具有压迫性的强制性规范。对话德育坚信“创造性的真理观”,道德真理是人们在思想的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中最终形成的道德共识。道德对话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道德真理诞生的本真场景。其次,在人类教育的发祥地,道德教育与对话本源性地重合在一起。古老东方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分别在对话中进行他们的道德教育,享受“有朋自远方来”之后对话交流、贡献真知灼见的快乐,点燃“相互理解的火焰”。他们也公开表达对道德教育的“赝品”——独语的、灌输的道德教育的否定态度,视之为与把人的视力植入失明的眼睛中一样荒诞的行为。这说明,自道德教育的诞生之日就开始了对话德育与独语德育的区分与角逐。虽然道德教育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独语德育”的历史,但终不能掩盖“道德教育与对话相契合”的事实和人们对“对话德育”的呼唤与探索。在当代,存在主义教育对“我——你”教育关系的谋划、边界教育学对师生作为边界跨越者的希望、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对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共同解放的追求等等是当代教育思想成果沉甸甸的积累,也是对“道德教育与对话相契合”的多维证明。确切地说,在今天,不是道德教育应该走向对话,而是应该回到对话,回到对话的道德教育就是“对话德育”。文章第五部分是对“对话德育”作为一种自由的教化实践的全面叙述。对话德育是一个贯穿着对话精神的开放——生成的道德教育模式。在对话德育的世界里,道德教育将重温其促进人的精神自由成长的本体承诺,重新找回“本真”的教育力量。力量总是与征服有关而带有暴力的成分,尤其在独语德育中,教育的力量是否定性的,它首先否定了受教育者作为人的资格和力量。其次,它赋予教师依制度性身份“独语”的权力,拒绝教师真实的“人”在教育场域出现。权力在教师一边,它使师生的心灵难以靠近也让教师经历着自身外在表现与内心世界的隔绝。对话德育坚信,道德教育的力量在真实的人与人之间,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关系取代制度性关系。在对话德育的世界里,道德教育重获其道德的维度,成为一项在充盈着道德关系的共同体内进行的事业。道德教育历来被视作一项闪耀着人性光芒的事业,即使在它以“独语”成功地阻止个体发现自己和发现世界,使个人成为规规矩矩的“驯服者”和一个为上所用的“工具”之时也同样如此。但是,独语德育的道德性仅仅局限于其目的的道德性。如果说道德教育体现的是人们对好的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那么道德教育的方式、过程本身也理应是这种好生活的体现。所以,对话德育要以道德的方式、通过道德的过程去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其整个过程将充满自由、平等、共享和爱的伦理旨趣。在对话德育的世界里,师生共同成长。人的道德成长本是一个主体间的现象,道德自我的生成要通过主体间互动、互惠的“对话”过程,道德教育应该是一段师生双方共在、合作的经历。对话德育不仅赋予师生共同探索者的新角色,而且对教育成果的预期是师生的共同成长。道德教育不再是只为学生着想、只有学生受益的事情,而是师生在对话中一同攀登道德成长的新高度。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 装备制造与教育 2018(04)
- [2].儿童道德教育浅谈[J].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 [3].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的历程及其启示[J].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4].关于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思考[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 [5].美国道德教育的宗教维度及对世俗化道德教育的反省[J]. 基督教学术 2015(02)
- [6].底线的坚守与高标的追求——当前道德教育的价值博弈[J]. 教育探索 2020(01)
- [7].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0(02)
- [8].试论新时代道德教育中的法治内涵[J]. 基础教育 2020(01)
- [9].浅谈在文言文教学中穿插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0(05)
- [10].浅析在美术人才培养中加强道德教育的途径[J]. 知识经济 2020(06)
- [11].新中国70年道德教育观研究回顾与展望[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2].浅析道德教育与幸福的关系[J]. 现代交际 2018(24)
- [13].新媒体条件下道德教育初探[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4)
- [14].试论道德教育对学生生活的引领与陪伴[J]. 教学与管理 2019(15)
- [15].回归本真:儿童道德教育的结与解[J]. 教师教育论坛 2019(06)
- [16].道德教育途径新思考[J]. 湖北农机化 2019(15)
- [17].返璞归真:以道德的进行道德教育[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26)
- [18].《新时期道德教育研究》[J]. 当代电力文化 2019(10)
- [19].如何通过道德教育推进反腐倡廉工作[J]. 许昌学院学报 2017(06)
- [20].指向幸福的道德教育[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21].保山市苟街苗族、彝族乡思想道德教育探究[J]. 智库时代 2018(01)
- [22].实施“慈善行走”活动,提升中学道德教育水平[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24)
- [23].德性回归:道德教育的当代诉求[J]. 当代教育科学 2018(01)
- [24].研究生道德教育:问题定位与途径优化[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8(02)
- [25].道德教育的审美化改造[J]. 学术探索 2018(06)
- [26].农村小学道德教育实施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18(17)
- [27].忠厚立世 诗礼传家——从裴氏家训看古典道德培育[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7(06)
- [28].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心理—道德教育[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33)
- [29].大学生创业道德教育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8(20)
- [30].自爱 公正 关怀——道德教育三部曲[J]. 现代商贸工业 2018(35)